貴州畢節:釋放“銀發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陳大姐,我今天來基地務工,你什麽(me) 時候開車來接我?”“陳大姐,地裏的秧苗長蟲了,你看得噴哪樣藥?”……群眾(zhong) 口中的“陳大姐”名叫陳尚菊,最近,她忙著帶領群眾(zhong) 在蔬菜基地種植白菜、采摘辣椒,給蓮花白施肥。
56歲的陳尚菊原先是貴州畢節市百裏杜鵑管理區鵬程街道農(nong) 業(ye) 服務中心的農(nong) 技幹部,2016年8月,在街道黨(dang) 工委的鼓勵下,她帶領群眾(zhong) 創辦了種養(yang)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2021年8月退休後,陳尚菊放棄悠閑的晚年生活,仍一心撲在合作社的事業(ye) 上。
“每天早上我去基地上班的時候,看到退休的鄰居們(men) 去晨練,等我下班的時候,他們(men) 正好吃完晚飯出去遛彎,有時候也想歇歇,但看著基地的務工群眾(zhong) 每個(ge) 月能領到兩(liang) 三千元工資,我又覺得值了。”陳尚菊說。
6年來,在陳尚菊帶領下,合作社組織群眾(zhong) 負責鵬程街道4200餘(yu) 畝(mu) 茶葉的栽種管護,實施辣椒、蓮花白等“短平快”項目300畝(mu) 左右,帶動5.7萬(wan) 人次就近就業(ye) ,發放務工工資400多萬(wan) 元。
在畢節市,像陳尚菊這樣的退休幹部還有不少。近年來,畢節市緊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充分挖掘“銀發力量”,共有1700多名退休老專(zhuan) 家、老同誌深入農(nong) 村,奔走在田間地頭,參與(yu)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科技研究項目,為(wei) 群眾(zhong) 培訓農(nong) 業(ye) 技術,以院壩會(hui) 、宣講會(hui) 、座談會(hui) 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群眾(zhong) 宣講惠民政策,激發群眾(zhong) 發展產(chan) 業(ye) 的積極性。
2012年,23歲的返鄉(xiang) 青年孫勇在家鄉(xiang) 畢節市七星關(guan) 區鴨池鎮成立聚灃經果林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因缺乏管理經驗和管護技術,試種的20餘(yu) 畝(mu) 葡萄都死了。正準備放棄的時候,孫勇參加畢節市關(guan) 工委組織的青年農(nong) 民葡萄種植技術培訓,結識了畢節市退休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陳烈耀。
“陳老師在農(nong) 業(ye) 部門工作近40年,經驗豐(feng) 富,葡萄栽培、施肥、剪枝、套袋、滴灌等技術,都是他來基地手把手教我的。”孫勇說。如今陳烈耀已80歲高齡,仍經常來基地指導技術,合作社每年葡萄產(chan) 量40萬(wan) 斤左右,產(chan) 值100餘(yu) 萬(wan) 元,為(wei) 周邊群眾(zhong) 提供了數十個(ge) 穩定的就業(ye) 崗位。
黔西市穀裏鎮把威望高、能力強、熱心關(guan) 心下一代工作的100餘(yu) 名“五老”人員動員到各基層關(guan) 工委組織中,將關(guan) 工委打造成鄉(xiang) 村一支“過硬”的隊伍。
2017年,為(wei) 了建設300畝(mu) 蔬菜基地,穀裏鎮關(guan) 工委、“五老”人員等走街入戶,幫助村裏流轉土地,為(wei) 群眾(zhong) 答疑解惑。目前,基地共建設有500多個(ge) 大棚,種植有聖女果、香菇、羊肚菌等,去年僅(jin) 羊肚菌便淨賺300餘(yu) 萬(wan) 元。穀裏鎮關(guan) 工委在蔬菜基地掛牌“科普教育實踐基地”,免費接收周邊中小學生來此學習(xi) 農(nong) 業(ye) 技術知識。
“退休幹部有技術、有經驗、有閱曆,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和一筆寶貴的社會(hui) 財富,將他們(men) 有效地組織起來,釋放‘銀發’紅利,發揮‘銀發’餘(yu) 熱,可以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凝聚力量。”畢節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陳潔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