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創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誌賢 實習(xi) 生 郭秋林
黃河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因製作技藝複雜,曾消失數百年。1991年,張慧的父母張存生和王玲曆經131次失敗恢複了黃河澄泥硯製作工藝。因從(cong) 小生活在鄭州的黃河岸邊,跟隨父母學習(xi) 黃河澄泥硯的製作技藝,張慧大學畢業(ye) 後就開始了黃河澄泥硯的傳(chuan) 承,如今她是河南省非遺項目黃河澄泥硯的第六代傳(chuan) 承人。
為(wei) 給傳(chuan) 統非遺注入新的活力,張慧已做了100多場公益培訓,並培訓100多名聾啞大學生利用黃河泥製作黃河文化文創,引得很多華僑(qiao) 購買(mai) 這些“來自母親(qin) 河的禮物”做紀念。張慧說,“我對黃河有很深的感情,做好黃河澄泥硯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就是做好了黃河文化的傳(chuan) 承。”
走近張慧,在這個(ge) 35歲的青年身上,有著一種獨有的定力和耐力。雕刻澄泥硯時,她低垂的眉目流露著手藝人的專(zhuan) 注和精湛。做非遺講解時,她昂揚的語調展現著文化傳(chuan) 承者的自信和胸懷。
一筐黃河泥,是她從(cong) 小最熟悉的玩件;一塊澄泥硯,是她父母畢生的心血。父輩複原,子輩推廣,如何將黃河澄泥硯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更好地傳(chuan) 承和推廣下去?張慧用韌勁、穩勁與(yu) 拚勁,交上了一個(ge) 非遺傳(chuan) 承人的青春答卷。
家學心血的守與(yu) 不守
1986年,為(wei) 了推動河南省鄭州市黃河風景名勝區旅遊業(ye) 的發展,張存生作為(wei) 人才被引進到黃河邊工作。隨後,為(wei) 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妻子王玲帶著剛出生的女兒(er) 和公婆也來到黃河風景名勝區的邙山腳下。
一個(ge) 十幾平方米的土窯洞,一家人一住就是33年。為(wei) 了藝術創作,他們(men) 放棄了20世紀80年代在安徽靠手藝就能當上“萬(wan) 元戶”的富裕生活。六口人靠父親(qin) 一個(ge) 人的工資養(yang) ,張慧的童年並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穩定地在幼兒(er) 園度過,“有錢了去一個(ge) 月,沒錢了就不去。”
關(guan) 於(yu) 童年,張慧印象最深的,是窯洞裏刺眼的白熾燈和鋪在地上的小床鋪。父母常年不分晝夜地在窯洞裏刺眼的白熾燈下雕刻,無暇照顧張慧。小小年紀的她,一個(ge) 人在窯洞裏整日玩泥巴,看著潛心創作的父母,躺在父母給她鋪在地上的小床鋪上醒來又睡去。
黃河澄泥硯,由經過澄洗的黃河中下遊多年衝(chong) 積的細泥作為(wei) 原料加工燒製而成,質地細膩,猶如嬰兒(er) 皮膚一般,具有貯墨不涸,曆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yu) 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但由於(yu) 泥質極細,入窯燒製成功率極低。
為(wei) 了複原失傳(chuan) 已久的黃河澄泥硯,張存生夫妻倆(lia) 從(cong) 自身擅長的磚雕工藝轉到陶硯燒製。拜師、查史、研究、嚐試,三年的夜以繼日,終於(yu) 在1991年讓黃河澄泥硯重獲新生。1999年,為(wei) 了代表河南為(wei) 澳門回歸獻禮,張存生夫妻倆(lia) 創作了聞名海內(nei) 外的“九龍晷”巨型黃河澄泥硯。在燒製第38窯時,張存生三天三夜沒合眼,為(wei) 創作耗盡了心血。2000年,年僅(jin) 32歲的張存生因病離世。
大學畢業(ye) 之際,張慧曾一度拒絕“澄泥硯家的姑娘”這一標簽。“從(cong) 小到大,看到的都是澄泥硯,真的看煩了。”青春叛逆期的張慧,曾想開辟自己的事業(ye) 。但回到家中,看到辛苦的母親(qin) ,獨自支撐著父親(qin) 未竟的事業(ye) ,張慧幾經糾結,最終選擇繼承父業(ye) ,幫母親(qin) 一起扛起家裏的“大攤子”。
就這樣,對黃河澄泥硯狂熱的愛,張存生的家學心血,從(cong) 丈夫傳(chuan) 到妻子,又傳(chuan) 給子女,最終被張慧堅守。
手藝打磨的苦與(yu) 不苦
雖然從(cong) 小就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中長大,學生時代的寒暑假也都投入到澄泥硯的生產(chan) 和創作中,但能真正做到“接棒”,張慧又經曆了六七年的“苦學苦練”。
最青春的歲月,張慧過得既枯燥又單調。
從(cong) 東(dong) 北師大藝術設計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張慧便跟著母親(qin) 在黃河邊的窯洞工作室裏創作。工作室離市區很遠,張慧每周隻能回市區一次。跟其他年輕人能享受城市的多彩便利不同,張慧每天要做的雕刻,重複且枯燥。
“我經常會(hui) 質疑自己,為(wei) 什麽(me) 要每天這麽(me) 枯燥,為(wei) 什麽(me) 不和別人一樣,過得輕鬆一點。我曾經無數次想過放棄。”每當陷入自我懷疑,張慧都會(hui) 一個(ge) 人靜靜坐著哭泣。
但回想起父母創下黃河澄泥硯這份基業(ye) 的艱難,手藝人本身就要動心忍性、與(yu) 艱苦的創作環境相抗爭(zheng) 的使命,張慧手裏的刻刀,放下又拿起。關(guan) 於(yu) 畢業(ye) 後的那段時光,張慧的形容是“幾經崩潰又自愈”。
張慧經常呆在濕氣逼人的窯洞,導致體(ti) 質偏寒,不規律的睡眠又使她患上神經衰弱。“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這些老手藝,為(wei) 啥沒人繼承?說到底是太苦。”這其中的苦,有創作環境的艱苦和內(nei) 心磨練的困苦。
然而,正是這段困苦的時光,讓張慧明白,隻要沉下心來在一件事上投入足夠多,再“苦”也會(hui) 變得“不苦”,對之的態度甚至會(hui) 從(cong) 嫌棄厭煩,變得“愛上”和引以為(wei) 傲。
手藝出師後,張慧不僅(jin) 深得父母在黃河澄泥硯創作上的真傳(chuan) ,還在原有概念的基礎上,結合當下手工藝品的用途,創作出了黃河瑞獸(shou) 擺件係列和黃河澄泥瓷茶具係列兩(liang) 款文創產(chan) 品。
張慧是黃河澄泥硯非遺傳(chuan) 承人,曾獲得河南省工藝美術師等稱號。她說,雖然自己還年輕,藝術創作的道路還有很長,但取得的這些榮譽,讓她以黃河澄泥硯為(wei) 傲,以做黃河澄泥硯的父母為(wei) 傲。
張慧熱愛黃河澄泥硯。如今,她不再排斥“澄泥硯家的姑娘”這一標簽,她特別想讓大家記住,她是黃河澄泥硯新的傳(chuan) 承人。
非遺傳(chuan) 承的變與(yu) 不變
任何手工藝品的傳(chuan) 承和推廣,都會(hui) 遭遇瓶頸期。黃河澄泥硯也不例外。
2019年,張慧能明顯感覺到,大眾(zhong) 對黃河澄泥硯,這塊擺在書(shu) 房裏的硯台已經不再感到新鮮和稀奇。如何讓傳(chuan) 統的黃河澄泥硯技藝,不斷滿足當下大眾(zhong) 對手工藝品的審美需求?張慧大膽地將黃河金沙泥揉進釉料,在外觀上賦予黃河泥多彩的顏色,在內(nei) 容上注入黃河泥更精彩的黃河故事和文化,創作出了黃河瑞獸(shou) 擺件係列和黃河澄泥瓷茶具係列兩(liang) 款在書(shu) 店、展覽館暢銷的文創產(chan) 品。
其中,黃河瑞獸(shou) 擺件以中國傳(chuan) 統祥瑞內(nei) 容和中原地域特色文化為(wei) 出發點,深挖傳(chuan) 統,外觀不斷創新更迭。作品純手工捏塑形,上釉後高溫燒製,釉色豐(feng) 富,精致可愛,目前開發原創產(chan) 品造型300餘(yu) 款。
“黃河泥上釉成了瓷,陶提升為(wei) 瓷就產(chan) 生了質的變化!”張慧大刀闊斧對黃河澄泥藝術進行改進。黃河泥揉在釉料裏,泥裏礦物質的光澤就閃爍在擺件的外觀上。黃河泥的內(nei) 涵沒變,精氣神仍然在。
母親(qin) 王玲對黃河澄泥硯技藝的創新也非常支持,父親(qin) 去世後,母親(qin) 獨立支撐黃河澄泥硯的發展,作品多次榮獲中國民間工藝美術最高獎“山花獎”,堪稱手工藝界名副其實的大師。
膽大心細的張慧總是調侃地說:“手藝傳(chuan) 到我手裏,我一個(ge) 年輕人不去謀求創新,那年老的人思維更固執就更不會(hui) 去創新了。”
張慧認為(wei) ,“黃河澄泥硯就是要創新,時代讓它走到創新的節點,就是要做出順應時代的改變,才能讓這門手藝更好地流傳(chuan) 下去。”
非遺傳(chuan) 承,能變的是什麽(me) ?不能變的是什麽(me) ?
張慧認為(wei) ,能變的,是不同時代下對手藝的理解和所打造工藝品的外觀;不能變的,是傳(chuan) 統文化的根和內(nei) 涵。“把非遺做成文創,一定離不開傳(chuan) 統文化,要去傳(chuan) 統文化裏找到文創的內(nei) 涵和意義(yi) ,文創才能有靈動的精氣神。”她說。
如何保護好父輩製作的現有的黃河澄泥硯和黃河澄泥石碑,推廣黃河澄泥文化,讓更多的人來繼承這門手藝,不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後繼無人?張慧用韌勁、穩勁與(yu) 拚勁,交上了一名年輕非遺傳(chuan) 承人的青春答卷。
張慧創立了文創“柒炁”品牌,定期麵向聾人開展“無聲世界讓陶藝更精彩”公益培訓活動,培訓聾生30多名,幫助解決(jue) 聾人大學生的就業(ye) 問題。張慧說,這些聾人學生學東(dong) 西特別快,因為(wei) 他們(men) 身上的專(zhuan) 注,是做手藝最契合的品質。
“傳(chuan) 承這件事,任重而道遠。當前很多非遺技藝後繼無人,傳(chuan) 統技藝逐漸消亡,如何守住初心、做好傳(chuan) 承、順應時代、敢於(yu) 創新,使手工技藝傳(chuan) 承下去,是我們(men) 這代人麵臨(lin) 的挑戰。”張慧說,作為(wei) 新一代的傳(chuan) 承人,她將用匠人精神要求自己,用技藝傳(chuan) 承非遺之美,用黃河泥弘揚中原文化,講好黃河故事,為(wei) 中原文化事業(ye) 的發展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