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衛士”張昊龍:與重汙染天氣作戰八年
過去的8年多,一直與(yu) 重汙染天氣作戰的張昊龍在生態環境部親(qin) 曆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業(ye) 內(nei) 稱“大氣十條”——記者注)推進的艱辛坎坷,也參與(yu) 起草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見證了北京的藍天漸成常態。
2013年年初,我國遭遇有觀測記錄以來最嚴(yan) 重的霧霾天氣,京津冀區域內(nei) PM2.5年平均濃度為(wei) 每立方米106微克,是全國空氣汙染最重的區域。那一年,北京市空氣達標天數比例僅(jin) 為(wei) 48%,一年裏能看到藍天的日子不到一半。
張昊龍就是在這時來到原環保部汙染防治司大氣處的。
當年9月,以國務院名義(yi) 出台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啟動,明確到2017年,京津冀區域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製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這個(ge) 被稱為(wei) “京60”的目標,當時沒人相信能實現。根據發達國家治理經驗,這樣的減排目標要用10-15年才能完成,而留給北京的時間隻有5年。
在張昊龍看來,大氣治理需要多方麵協調、各部門配合,很多機製都要重新建立。這套組合拳治理方案覆蓋機動車汙染治理、煤炭消費總量控製、地區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減排考核等多個(ge) 領域,涉及產(chan) 業(ye) 、能源、交通結構調整等。
張昊龍和同事摸索出一套重汙染天氣應對體(ti) 係:加強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在區域內(nei) 統一預警標準、開展聯防聯控,建立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管理製度,在汙染累積初期就把排放強度降下去。
但在2014年、2015年,甚至“大氣十條”即將收官的2016年秋冬季,北京依然頻頻拉響紅色警報。有人質疑說,你們(men) 的治理方向錯了。
“大氣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張昊龍說,那幾年,他們(men) 逐步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重化工業(ye) 產(chan) 業(ye) 升級、淘汰小鍋爐等工作,但努力的紅利還沒有到來。
他們(men) 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大氣十條”進入收官之年,從(cong) 2016年12月底持續到2017年年初的一場跨年霾,整整9天,使北京的PM2.5累計增加1800微克,分攤到365天,相當於(yu) 每天多了4微克。
最終,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從(cong) 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年底的58微克/立方米,奠定了之後的“北京奇跡”。
一個(ge) 行業(ye) 內(nei) 的企業(ye) 水平參差不齊,重汙染天氣預警時,如果企業(ye) 都采取同樣的措施,明顯不公平。張昊龍創造性地提出重點行業(ye) 績效分級差異管理的思路,來決(jue) 定重汙染天氣時,什麽(me) 樣的企業(ye) 停、什麽(me) 樣企業(ye) 不必停。
指標到底該怎麽(me) 定?2020年年初,張昊龍和同事開了60多次視頻會(hui) 議,把每個(ge) 行業(ye) 的龍頭企業(ye) 、行業(ye) 協會(hui) 、技術支撐單位召集起來討論、評估,最終形成一個(ge) 金字塔狀的、行業(ye) 引領性的指標。
重點行業(ye) 績效分級製將企業(ye) 按ABCD分級,對生產(chan) 工藝、治理措施水平優(you) 秀的企業(ye) ,給予非常大的優(you) 惠和鼓勵政策,地方政府預警期間盡量不影響它們(men) 。對治理較差、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的企業(ye) ,倒逼它們(men) 采取更多的措施,鼓勵企業(ye) 增加對環保設施的投入。這一製度也加快了鋼鐵行業(ye) 的超低排放進度。
“你們(men) 真的出了一個(ge) 好政策。”某行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對張昊龍說,以前一提到環境政策,都是約束性的政策,大家無奈執行,不然就會(hui) 受處罰,重點行業(ye) 績效分級差異管理製度卻是一個(ge) 激勵性政策。
這是張昊龍頗有成就感的時刻:“不是因為(wei) 出台了一個(ge) 政策,而是這個(ge) 政策真正落地了,而且效果還很好。”
2021年兩(liang) 會(hui) 期間,在人們(men) 認為(wei) 藍天已漸成常態的北京,出現了一次長時間重汙染過程。
是不是周邊企業(ye) 落實政策時打折扣了?張昊龍回憶,2021年3月初,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與(yu) 執法局組織專(zhuan) 業(ye) 團隊,帶著專(zhuan) 業(ye) 儀(yi) 器,抽調專(zhuan) 家,到河北重點對疑似沒有落實政策的企業(ye) 進行點穴式檢查。
“我們(men) 不要黑色的GDP。” 在張昊龍看來,通過環境治理,促進了產(chan) 業(ye) 集約化、現代化、數字化,裝備水平規模化,這是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2013年到2021年,北京的PM2.5濃度降低了63.1%,重汙染天數也從(cong) 58天降到了8天。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汙染天數比2015年減少了51%。作為(wei) 第一個(ge) 治理PM2.5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也被譽為(wei) 全球治理大氣汙染速度最快的國家。
基本消滅重汙染天氣,是“十四五”時期的一個(ge) 重要任務。對張昊龍來說,好啃的骨頭都啃完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從(cong) 前應對重汙染天氣,就是瞄準重點時間、重點區域,削峰降速;如今的對策不僅(jin) 要“治標”,也要“治本”:以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35年建成美麗(li) 中國為(wei) 指揮棒,推進能源結構、產(chan) 業(ye) 結構、交通結構轉型,深入治理VOC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汙染物。
不久前,張昊龍調任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移動源處處長。交通領域的汙染治理,是他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張昊龍說,他們(men) 在做的,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所以不管現在多辛苦,也要給下一代留下更好的生存空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劉世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