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在高質量發展中夯實共同富裕的基礎
編者按:2022年9月16日,由中國社會(hui) 保障學會(hui) 主辦,光明網、《社會(hui) 保障評論》編輯部協辦的“共同富裕大家談”第一期在北京舉(ju) 行,共同探求正確理解共同富裕和更好地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大問題。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hui) 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賴德勝作題為(wei) “在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的報告。為(wei) 匯聚各界共識,共同探求走向共同富裕的發展思路與(yu) 實踐路徑,光明網對報告內(nei) 容予以刊發。
作者:賴德勝(中共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hui) 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發展是解決(jue) 共同富裕的基礎,沒有發展就很難實現共同富裕。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和“十四五”規劃對共同富裕的時間表、主要內(nei) 容、主要指標做了大致描繪,從(cong) 中可以看出,推進共同富裕的重點在於(yu) 居民收入、消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學界關(guan) 於(yu) 共同富裕的願景方麵基本形成了幾項共識,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足夠富裕,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適度;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等收入群體(ti) 占比較高,等等。當前對共同富裕的誤解主要集中在“如何實現共同富裕”這個(ge) 問題上,在此主要討論兩(liang) 個(ge) 觀點。
第一,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意見》,2025年浙江省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取得明顯實質性進展的一個(ge) 重要指標是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達到中等發達經濟體(ti) 水平,這意味著我國人均GDP至少要比2021年翻一番,如何使人均GDP和財富進一步增加成為(wei) 討論共同富裕的前提。過去40多年,我國在“如何共同富裕”這一問題上積累了不少經驗,其中一個(ge) 重要經驗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堅持以發展為(wei) 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為(wei) 中心。為(wei) 此,要從(cong) 兩(liang) 個(ge) 方麵入手。
一方麵要堅持“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一是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了社會(hui) 化大生產(chan) 和生產(chan) 資料私有製之間必然產(chan) 生矛盾。從(cong) 長期來看,資本回報率大於(yu) 經濟增長率。如果沒有公有製,則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和前提。二是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ti) 活力。非公有製經濟為(wei) 我國經濟發展貢獻了“56789”,即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ye) ,企業(ye) 數量占90%以上。因此,要毫不動搖支持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這裏特別要提到企業(ye) 家精神,企業(ye) 家精神對中國改革開放40餘(yu) 年的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企業(ye) 家精神得到充分發揮時,我國的經濟增長態勢往往良好;企業(ye) 家精神被抑製時,我國的市場主體(ti) 發展則是“霧裏看花”。企業(ye) 家是否有穩定的預期,是否願意幹、敢幹、敢投資,對發展而言十分重要。企業(ye) 家也要與(yu) 時俱進地進行轉型,承擔更多社會(hui) 責任,在共同富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民營經濟的發展對共同富裕十分重要,特別是我國有1.6億(yi) 戶市場主體(ti) ,如果1.6億(yi) 戶市場主體(ti) 都能得到良好發展,就可以成為(wei)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的重要來源。
另一方麵要更好地激發人力資本紅利。我國經濟增長要從(cong) 過去以投入為(wei) 主轉向以創新驅動為(wei) 主。從(cong) 經濟學的角度看,創新使生產(chan) 可能性邊界不斷往外拓展,同樣的投入能夠帶來更多產(chan) 出,生產(chan) 力也得到提高。過去40多年我國提高生產(chan) 率的重要途徑就是引進新技術,但從(cong) 過去幾年看,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遏製抬高了先進技術的引用門檻,這就要求增加自主創新,而自主創新的核心力量之一是人力資本。過去這些年我國積累了豐(feng) 富的人力資本,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已經超過2.18億(yi) 。中國處於(yu) 科技創新大爆發的前夜,如果將這些人力資本使用好、發揮好,創新則指日可待,但是前提是人力資本得到好的配置和激勵。例如今年,由於(yu) 各種原因,我國以高校畢業(ye) 生為(wei) 主的青年就業(ye) 壓力很大。我國整體(ti) 失業(ye) 率是穩定的,但是失業(ye) 人口增量很大。為(wei) 此,需要改革人才評價(jia) 和激勵機製,優(you) 化人力資本配置,使有較高人力資本的勞動者能夠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
第二,發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更加重視民生建設,將人民生活幸福視為(wei) “國之大者”。黨(dang) 的十九大將“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wei)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方略之一。我國采取了大量措施保障民生發展。與(yu) 2016年相比,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額增長31%,教育、社會(hui) 保障和就業(ye) 、衛生健康三項支出同期分別增長34%、57%、46%。2021年教育支出、社會(hui) 保障和就業(ye) 支出、衛生健康支出三項總和已超過9萬(wan) 億(yi) ,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額的比重約為(wei) 36%。因此,過去十年我國的民生得到了大力、全麵的改善,從(cong) “有沒有”進入到“好不好”的時代。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了“民生七有”,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yang) 、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先行示範區的意見》裏談到另外一個(ge) 表述,即“幼有善育、學有優(you) 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yang) 、住有宜居、弱有眾(zhong) 扶”,這一表述實際上就是以“好不好”為(wei) 標準。民生保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進一步保障民生是客觀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
與(yu) 此同時,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新發展階段經濟持續增長、財富繼續湧現的重要動力。擴大內(nei) 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擴大內(nei) 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關(guan) 鍵是要靠收入分配的改善、就業(ye) 的促進以及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的完善。因此,加強民生保障和改善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
總之,以民生為(wei) 導向的發展是共享型發展,與(yu) 共同富裕的目標和方向一致,有利於(yu) 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因此,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發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wei) 導向,這樣就能很好地銜接起“共同”和“富裕”的關(guan) 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身邊的變化丨“瘦身”後的南鑼鼓巷裏有了新生活
- 中國人的故事|二十大代表武鋼:他是“追風人”,讓中國風機走向全球
- 中國人的故事|二十大代表潘從明:變廢為寶!他是從廢棄礦渣裏提煉貴金屬的“創新達人”
- 中國人的故事|二十大代表李群:與新冠病毒“零距離”380天
- 多條技術路線並行 我國新型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取得這些新進展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萬頭犛牛集中出欄 特色產業助農增收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蜜柚豐收香滿園 觀光采摘促增收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江西共青城:中稻收割提速 秋糧收購開秤
- 讓共同發展的陽光照亮全球減貧之路(國際社會看中國這十年)
- 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從基層治理創新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