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處看曬秋
李立華
人常說: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每一座山,都是可描畫的風景。穿越太行高速去河北邢台沙河王硇村,一路皆是山景,如同在畫裏行走一般。行至南太行,山上樹葉大麵積變黃,山坡仿佛被潑了顏料似的。
隱藏在太行山東(dong) 麓的王硇村,地貌奇絕峻秀,風景如詩如畫。進入秋季,山民們(men) 紛紛將自家收獲的玉米、紅薯、南瓜和紅白蘿卜等拿出來晾曬,以備入倉(cang) 儲(chu) 藏。
走進王硇,一座座由赭紅色丹霞石條壘砌的民居映入眼簾,錯落有致。與(yu) 其說王硇是個(ge) 村莊,倒不如說是座石頭城堡。村裏現有石樓130餘(yu) 處、2000多間,建築麵積達7.2萬(wan) 平方米。這些就地取材的石頭房子,始建於(yu) 明,現存建築以清代的居多。其中最高的一座古石樓有18米,整體(ti) 氣勢恢宏。當時沒有機械,全憑人力在農(nong) 閑時修築,曆時12年竣工。古石樓的牆麵紋理自然,牆體(ti) 篤厚,隔熱隔音,冬暖夏涼,曆史上經多次地震和洪水,卻無一受損,至今仍有村民居住。
相傳(chuan) ,明永樂(le) 年間,準備遷都北上的明成祖朱棣,從(cong) 全國各地調集了大量奇珍異寶。祖籍四川成都府兩(liang) 崗村的鎮京總兵王得才,奉命護衛一批貢品日夜兼程運往北京。官階五品的王得才是武探花出身,他深知此行擔子之重,不敢有絲(si) 毫懈怠。誰知,一隊人馬由南向北剛進入河北沙河,就被一群響馬團團圍住。由於(yu) 寡不敵眾(zhong) ,皇家貢品被劫匪搶掠一空。貢品丟(diu) 失,猶恐株連九族的王得才隻好攜帶家眷躲進如今沙河的尚賢、正招一帶。但是,這些地方緊鄰官道,很容易被發現,他們(men) 不得不遷到太行山深處的王硇村定居。
王氏先祖們(men) 燒瓦、燒石灰,以幹石壘牆、白灰勾縫、青磚出簷、藍瓦蓋頂,建造出巍峨如城堡的石樓。飛簷翹角、嵌有隔扇花窗的雕樓(當地人稱為(wei) “耳房”,建於(yu) 石樓頂端)更為(wei) 別致,頗具南方水鄉(xiang) 畫舫風韻。由於(yu) 兼具四川居民與(yu) 冀南民居建築風格,王硇村石樓群也被形象地稱作“太行川寨”。
進入秋天,村子裏毫無蕭索氣象。幾處低矮的院牆上,仍有青藤瓜蔓攀出。偶一抬頭,可見某戶人家高高的屋頂旁仍有柿子抱霜枝頭。不過,最亮眼的當屬山民們(men) 晾曬的玉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wan) 顆子。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nong) 俗現象。尤其是對於(yu) 生活在山區的農(nong) 民來說,由於(yu) 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隻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或掛曬農(nong) 作物。此時,王硇村的曬秋場地猶如一塊塊調色板,玉米、紅薯、南瓜、辣椒和紅白蘿卜等“秋實”,則是色彩繽紛的顏料,任由村民們(men) 作畫。曬秋,既是他們(men) 的生活,也是他們(men) 的藝術。
置身大山深處看曬秋,是一種奇特的體(ti) 驗。山民曬秋,曬的不僅(jin) 是豐(feng) 收的作物,更是一年的勞作——隻有農(nong) 忙時節的辛勤付出,才會(hui) 有農(nong) 閑時節的踏實、舒坦、安逸。曬秋,豐(feng) 富了王硇的內(nei) 在,是這個(ge) 太行古村落的一道亮麗(li) 風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