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湘味”濃鬱 500餘件展品打造紅色文化名片

發布時間:2022-10-13 16:12:00來源: 光明網

  微縮場景複原港珠澳大橋、3D沉浸式曲麵屏“大美長理”、栩栩如生等比例複刻的紅色建築模型、流光溢彩的學科樹……10月1日,坐落於(yu) 長沙理工大學雲(yun) 塘校區的“三全育人”教育基地正式落成,向社會(hui) 開放。多元立體(ti) 、內(nei) 容豐(feng) 富的展陳讓前來參觀的觀眾(zhong) 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教育基地以“立德樹人 逐夢報國”為(wei) 主題,全麵回顧了黨(dang) 領導高等教育發展的曆史進程,是集湖湘教育發展史和學校“三全育人”成果於(yu) 一體(ti) 的育人陣地。作為(wei) 湖南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長沙理工大學以該教育基地為(wei) 著力點,創立了多路徑融合、多元化參與(yu) 、多功能互補的育人機製,構建了全景式、互動式、浸潤式的育人時空,是落實“三全育人”湖南共識的生動實踐,為(wei) 全省高校摸索“三全育人”路徑提交了一份亮眼的“長理答卷”。

  “湘味”濃鬱 500餘(yu) 件展品打造湖湘紅色文化名片

  “每一條高速公路、每一座大型橋梁、每一條電網……都有長理人奮鬥的身影。”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校齡僅(jin) 一月有餘(yu) 、來自土木學院的2022級新生小郭細細觀看著學校師生參與(yu) 建設的眾(zhong) 多重大工程項目,深受震撼。

  教育基地內(nei) 景——啟航橋

  路過“啟航橋”,可以了解到這一景置原型,學校參與(yu) 建設的矮寨大橋是當時世界跨度最大的山區橋梁,創造了4個(ge) “世界第一”。“矮寨不矮,時代標高!”小郭言語中滿是自豪與(yu) 憧憬,“現階段學好專(zhuan) 業(ye) 本領,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有幸投身家鄉(xiang) 基礎設施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教育基地還以微縮建築模型展陳了多個(ge) 湖湘紅色文化地標,讓人印象深刻。汝城沙洲半條被子、船山學社、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湖南自修大學舊址、十八洞村……一座座紅色建築經該校建築學院學生實地調研與(yu) 測繪、3D建模、再用激光雕刻機製作零件,最後手工拚接複刻完成。“一件作品通常需要耗時1-3個(ge) 月,同學們(men) 的動手能力和專(zhuan) 業(ye) 實踐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置身紅色建築模型前,不少觀展者還掃描了二維碼,聆聽建築背後的紅色故事,在科技與(yu) 藝術交融之中感悟黨(dang) 史、浸潤心靈。

  在“國之大者”“材之茂者”“師之賢者”“行之實者”等各個(ge) 篇章,學校精心挑選整理了500餘(yu) 則(件)照片、視頻、實物、模型等,生動呈現了湖南“十步之內(nei) 必有芳草”的紅色文化資源和始終行進在教育改革、前沿的創新性探索和突破性進展。

  “惟楚有才,興(xing) 湘重教。湖南曆來崇文興(xing) 教,‘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就發端於(yu) 斯。湖湘大地革命文化源遠流長,紅色基因深沉厚重。教育基地以濃鬱的湖湘文化打底,充分挖掘湖南豐(feng) 厚的紅色文化資源,以此感染和激勵更多的長理學子、湖南學子投身偉(wei) 大時代,建設偉(wei) 大事業(ye) 。”該校黨(dang) 委書(shu) 記付宏淵介紹道。

  是記憶更是傳(chuan) 承 40萬(wan) 學子情牽的精神家園

  “這是餘(yu) 學楚1959年畢業(ye) 的時候,挑著一根扁擔就奔赴雲(yun) 南的場景!”在連環畫《一根扁擔進雲(yun) 南》前,學校首屆畢業(ye) 生、已年逾八旬的黃美媛校友一眼就認出了當年自己的同班同學。

  校友黃美媛在連環畫《一根扁擔進雲(yun) 南》前憶當年

  “我們(men) 那時候都是一邊搞生產(chan) 勞動建校舍,一邊埋頭苦讀學本領,”根據建校初期故事創作的連環畫喚起了黃美媛久遠的回憶,60餘(yu) 年前的記憶依舊鮮活如昨,“畢業(ye) 大會(hui) 上,校長叫一位同學的名字,通報畢業(ye) 去向,我們(men) 就紛紛帶著簡易的行李,靠著一雙鐵腳板,即刻踏上建設祖國的征程。能分配到最艱苦最偏遠的地方去才是最優(you) 秀的,沒有分配到艱苦地區的學生當場就落了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e) ”是第一屆415名畢業(ye) 生最真切樸素的夢想。此後,“成才報國”理想被代代傳(chuan) 承與(yu) 踐行,“實踐強、情懷深、敢擔當”成為(wei) 40餘(yu) 萬(wan) 長理學子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穿越展示學校60餘(yu) 年辦學曆程的“時光隧道”,重逢在學校老校門的場景複原前,輕撫一張張珍貴的老照片……不少退休老教師、外地校友利用國慶假期專(zhuan) 程前來觀展,頻頻頷首駐足。

  學校退休老教師在“時光隧道”駐足,在“老校門”前合影

  學校94級校友、北京冬奧會(hui) 24節氣倒計時宣傳(chuan) 片製片人周謙聞訊也第一時間來到教育基地重溫母校曆史,“無論身在哪裏,學校永遠是我們(men) 的心之所向、情之所依。現在對於(yu) 我們(men) 校友來說,又多了一個(ge) 重要的情感紐帶和精神家園,我會(hui) 常回來看看。”

  生動直觀 千裏之外就地取材助力工程實踐移動課堂

  教育基地內(nei) ,一直徑約110厘米、高 61厘米,外觀呈螺旋狀的展陳實物惹人注目。

  “這是曾用於(yu) 我國填海造陸工程中的挖泥船絞刀頭,”水利學院教師陳傑向前來參觀的學院港口航道與(yu) 海岸工程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介紹道,“挖泥船作業(ye) 時,通過最前端絞刀的旋轉將水下泥麵挖鬆,再利用船上離心式泥泵的作用產(chan) 生一定的真空,把挖掘所得的泥漿吸入、泵出並吹送到上千米乃至上萬(wan) 米外的指定區域,達到疏浚航道和圍海造地的雙重目的……大家所熟知的‘國之重器’‘天鯤號’就配置有亞(ya) 洲在用挖泥船中最為(wei) 強大的自動挖掘係統,不僅(jin) 可以疏浚黏土、密實砂、碎石,巨大堅硬的風化岩也可輕鬆絞爛,既環保又省事。”

  一堂直觀生動的工程實踐移動課堂就此在教育基地展開。除了千裏之外運回的重型工程實物,用於(yu) 填海材料的珊瑚砂也被學校參與(yu) 建設的師生悉心采集,贈予教育基地內(nei) 永久珍藏。“每一粒沙都是國土,每一段堤都是長城!”篆刻在盒內(nei) 的燙金文字振聾發聵,震撼著前來參觀的每一位到訪者。

  教育基地內(nei) 陳列的部分老教具、老物件

  60年代的點秒表、地質羅盤,老式英文打字機、傳(chuan) 動係統,汽車模型……教育基地內(nei) 一件件斑駁泛黃的老教具、老物件是曆史無聲的記錄者,同時也是最鮮活生動的工程實踐教具教材。

  在科普角《一度電是如何產(chan) 生的》,沙盤模型形象傳(chuan) 達了經熱能、水能、風能、太陽能等多種能源轉換方式,“一度電”穿山越嶺,傳(chuan) 送進千家萬(wan) 戶。“簡單明了,形象生動!是值得再來的科普基地!”專(zhuan) 程帶小朋友前來的王先生豎起了大拇指。

  沙盤科普角《一度電是如何產(chan) 生的?》

  我國高等教育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氣勢磅礴的工程實景、火熱多姿的教學實踐現場,都被定格在了19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裏。據了解,僅(jin) 開放當日,長沙理工大學“三全育人”教育基地已接待來訪參觀的師生和民眾(zhong) 逾千人。(葉正芳)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