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創作是撥動心中的琴弦

發布時間:2022-10-24 14:15:00來源: 人民日報

  主旋律作品弘揚生活的真善美,是時代強音,更是大眾(zhong) 不可或缺的“精神維生素”。主旋律作品,要做到“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一,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前不久,話劇《桂梅老師》獲得第十七屆文華獎。通過一部話劇,讓不熟悉張桂梅老師的人知道她,讓知道她的人走進她的心靈世界,作為(wei) 編劇我很欣慰。在我心中,這部話劇還得了另外一個(ge) “獎”。很多觀眾(zhong) 在看完話劇後說,“我也想像桂梅老師那樣,為(wei) 他人、為(wei) 社會(hui) 做點什麽(me) 。”這是來自觀眾(zhong) 的最高褒獎,也讓我深深感到,寫(xie) 這個(ge) 話劇“值得”。

  如同種下種子才能長出植物,創作也是如此。發自內(nei) 心的感動,便是藝術的種子。話劇《桂梅老師》創作的初衷,便是因為(wei) 一種說不出的感動。2009年,我為(wei) 電視文藝晚會(hui) 《雲(yun) 嶺楷模》創作了一個(ge) 短劇《感恩的心》,因為(wei) 節目錄製需要,電視台提前兩(liang) 天把桂梅老師接到昆明。桂梅老師放下行囊就去了昆明火車站募捐,將紅色條幅“獻愛心,讓大山裏的女孩讀書(shu) ”擺到廣場一角。後來,車站警察打電話給電視台詢問有沒有叫張桂梅的雲(yun) 嶺楷模。我想象著桂梅老師在熙熙攘攘的車站廣場募捐的場麵,心被紮了一下,那時就下決(jue) 心要寫(xie) 一台大型話劇。2020年,當我終於(yu) 起筆的一刻,百感交集,眼前總是浮現一個(ge) 場景:在高高的山崗上,桂梅老師領著一個(ge) 女孩子往前走著,女孩子出神地望著學校的方向。

  每個(ge) 人心中都有琴弦,當生活的素材來了,體(ti) 會(hui) 到了某種感動,琴弦就會(hui) 被撥響。而對於(yu) 創作者來說,撥動琴弦後能否彈出動人的旋律,還取決(jue) 於(yu) 創作功力。我認為(wei) ,寫(xie) 英模、英雄,要接地氣,也就是他們(men) 在人性層麵上和你、我、他(她)相似的地方,這是讓觀眾(zhong) 相信他(她)的基礎。在塑造桂梅老師的過程中,我提煉出6種人物性格色彩:她有著和普通人一樣脆弱的一麵,想起去世的愛人會(hui) 獨自哭泣;有超越常人的堅韌和頑強;黨(dang) 性原則強,麵對困難總是會(hui) 煥發出一種強大的力量……我按照這些性格色彩來組織桂梅老師的行為(wei) 衝(chong) 突,觀眾(zhong) 感受到的桂梅老師既是普通人又有超越普通人的地方。

  對創作者來說,標準有多高,工作量就有多大。劇本前後醞釀了11年之久,其間我和我的學生多次實地采訪,與(yu) 桂梅老師長談,整理了400多個(ge) 故事。如何從(cong) 大量素材中提煉出十幾個(ge) 故事,極大濃縮、代表桂梅老師的生命節點、精神曆程?必須在戲劇形式上有所創新。形式創新最難能可貴的是做到“內(nei) 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內(nei) 容”。經過反複思索,一方麵,這部劇設計了由桂梅老師的同事、學生、事件見證人組成的人物式歌隊即宣講隊,跳進跳出,打破傳(chuan) 統戲劇線性敘述。另一方麵,圍繞“事隨人走”而不是“人跟事走”結構全劇,最大程度塑造桂梅老師的人物形象、挖掘她的內(nei) 心世界,結構手段是“往事重演”,即套層結構的使用。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文藝作品滿足的是人們(men) 的精神文化需求,從(cong) 某種程度上說,文藝市場也是情感市場。主旋律作品弘揚生活的真善美,是時代強音,更是大眾(zhong) 不可或缺的“精神維生素”。主旋律作品,要做到“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一,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作為(wei) 創作者,要沉下心來,真正按照戲劇藝術創作規律去創作。研究文藝市場、研究觀眾(zhong) ,尤其是年輕觀眾(zhong) 的情感需求、審美趣味。能夠流傳(chuan) 下來的經典作品,都是文藝市場檢驗的結果。

  (作者王寶社為(wei) 話劇《桂梅老師》編劇、導演,記者智春麗(li) 采訪整理)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