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網絡中國節·詩畫節氣】霜降: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發布時間:2022-10-24 14:24:00來源: 光明網

  【網絡中國節·詩畫節氣】

  霜降: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wei) 霜

  作者:侯楠楠

  霜降是秋天的最後一個(ge) 節氣。此時天氣漸冷,黃河流域開始有霜出現,氣候開始向冬天過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wei) 霜矣。”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則說:“氣肅而霜降, 陰始凝也”。事實上,霜降之“霜”既不是從(cong) 天而降,也不是露水或者“陰氣”凝結而成,而是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直接由水蒸氣凝華而成,因此,氣溫降低是霜降節氣的主要特征。

  《敦煌二十四節氣》原畫出自《不可思議的敦煌·與(yu) 萬(wan) 物共生長》創作展——最佳創作團隊獎「豆莢創意」小朋友們(men) 的集體(ti) 創作。動畫製作:滿晨

  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wei) 三候:一候豺乃祭獸(shou) ;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鹹俯。豺狼在霜降後抓緊捕獵,將捕獲的獵物排開來再食用,從(cong) 人的視角來看就像在祭天一樣;“霜降殺百草”,此時,草木失去生機,已有枯萎之勢,蘇軾寫(xie) “千樹掃作一番黃”,大概就是這個(ge) 時候;各類昆蟲也不再發聲,垂下頭來,不動不食,進入冬眠狀態,等待來年的新生。

  霜降節氣主要有賞菊、登高、進補等較為(wei) 普遍的風俗。“霜打菊花開”,賞菊的習(xi) 俗從(cong) 寒露、重陽節一直延續到霜降,而且,霜降時期秋葉的顏色變化更富層次感,因此是登高望遠的絕好時機。不過,如果可以投票,霜降熱度最高的習(xi) 俗應該是進補,民諺說“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古人認為(wei) 秋季進補比冬季進補還要重要。

  那麽(me) 要吃啥呢?根據節令,此時柿子完全成熟,慷慨地掛滿枝頭;“霜降魚蓬勃,鮮味跑大街”,吃魚的快樂(le) 大家都懂;此外,還有地方要吃菌類等食物。王羲之書(shu) 法作品中有一件《奉橘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大意是,送你橘子三百枚,由於(yu) 還未到霜降,不能多采摘。他的兒(er) 子王獻之寫(xie) 了《送梨帖》:“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意思是說,現送上梨子三百個(ge) ,雪來得遲,天氣不太好。今天人們(men) 讀起來有點疑惑,三百個(ge) 果子也不少了吧?不過,這裏也可以看出,霜降過後橘子口味才是最佳。

  霜降還有一些地域性的習(xi) 俗,目的都是祛凶迎祥,祈求莊稼豐(feng) 收。山東(dong) 煙台等地,有霜降節西郊迎霜的做法;廣東(dong) 高明一帶,霜降前則有“送芋鬼”的習(xi) 俗。比較有趣的是壯族的“霜降節”,他們(men) 有句民諺:“霜降,莫懷浪垌。”意思是說到了霜降這個(ge) 節氣,田中的農(nong) 作物已收割過了,耕牛也閑了下來,青年男女則可以抓住這段相對輕鬆的時光發展感情。

  因此,宋代霜降期間,壯族民眾(zhong) 趁農(nong) 閑機會(hui) 交朋結友、走親(qin) 串戚、對歌看戲,並在霜降節期間買(mai) 賣農(nong) 產(chan) 品和生活用具。同時也要“敬牛”,即讓牛休息三天,禁鞭笞,期間如有牛意外死亡,則隻能將牛埋葬而不得食其肉。 明代嘉靖年間,壯族霜降節又融入了紀念民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的內(nei) 容。瓦氏夫人是明代壯族抗倭巾幗英雄,曾在霜降這一天大敗倭寇。她逝世後,壯族民眾(zhong) 就在霜降節舉(ju) 行相關(guan) 活動,緬懷民族英雄,祈求風調雨順。

  “九月裏,秋風涼,棉花白,稻子黃,家家戶戶放牛羊”, 霜降時節,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已經完成了秋收工作。在南方不少地區,卻是“三秋”大忙季節,單季雜交稻、晚稻剛剛收割,還要耕翻整地,種早茬麥,栽早茬油菜。

  霜降是不是一定會(hui) 有霜?其實未必。不過,民間有“霜降不降霜,還要暖一暖”的說法,這意味著將到來一個(ge) 暖冬,降雪可能減少,不僅(jin) 影響越冬作物的生長,還很容易出現倒春寒等極端的天氣;另外,暖冬還可能造成病蟲害的滋生,最終導致糧食減產(chan) ,有“霜降無霜,主來歲饑荒”的說法。因此,霜降之霜,還預示著豐(feng) 收年景。

  在與(yu) 霜降有關(guan) 的詩句中,“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wei) 霜”,曹丕這首以霜降前後秋色為(wei) 背景的古詩,是現存最早的一首七言詩,短短十四字,幾乎將霜降時節的物候現象全部納入。米芾寫(xie) “斷雲(yun) 一葉洞庭帆,玉破鱸魚金破柑”,他選了一個(ge) 高處的好機位,麵前擺著果盤,恰巧能看到太湖全貌,一頁小舟如天上截斷的一片雲(yun) ,水天一色,非常美的意境。

  不過,最有群眾(zhong) 基礎的,應該還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wu) 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有學者考證,詩中有個(ge) 誤會(hui) ,蘇州當地隻有一座“封橋”,張繼可能是聽錯了,寫(xie) 成了“楓橋”,這首詩名氣又比較大,後來這座橋也隨之更名,寒山寺也成為(wei) 最負盛名的古刹之一。詩人也不會(hui) 想到,這首清幽的小詩,一口氣造出兩(liang) 個(ge) 景點。張繼或許是個(ge) 才華有限青年,他的詩大多不怎麽(me) 出名。這次出行是他的失意時刻,秋末的寒涼就像歐陽修所說的“其氣栗冽,砭人肌骨”,詩人看著漫天霜華,在這似乎從(cong) 曆史深處傳(chuan) 來的悠遠鍾聲裏,秋夜更顯清寥,情思因之雋永。

  我們(men) 不舍秋季,因為(wei) 秋季好像是最慷慨的季節,它為(wei) 我們(men) 帶來了太多豐(feng) 收的喜悅,讓我們(men) 帶著富足的安全感進入下個(ge) 季節。不過,季節輪回的腳步不可阻擋,霜降中蟄伏的含義(yi) ,正是為(wei) 積蓄出新的生命力做準備。

  光明網×敦煌畫院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