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自覺體內有寒?“寒濕體質”勿輕易對號入座

發布時間:2022-10-24 14:18:00來源: 長沙晚報

  寒露已過,氣溫漸降。

  不少女性自認為(wei) 是寒濕體(ti) 質,趁冬天來臨(lin) 前,趕緊去中醫養(yang) 生館做艾灸、拔火罐等,以祛除寒濕、補充陽氣。結果發現,疲勞、氣短、失眠如故,還出現口幹舌燥、咽痛、便秘等症,到醫院一查並非寒濕體(ti) 質,是因燥熱引起的氣陰兩(liang) 虛。

  長沙市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湛韜提醒,辨治疾病、判斷體(ti) 質類型,是專(zhuan) 業(ye) 的中醫醫療行為(wei) ,“寒濕體(ti) 質”這個(ge) 帽子不要自己戴。

  1 寒氣濕氣道不明,女士艾灸後出現虛熱症

  近日,38歲的王女士來到長沙市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科門診,愁眉不展的她自述人到中年,工作家庭一肩挑,感覺近期疲勞、氣短、失眠,身體(ti) 狀況大不如前。閨蜜推薦她去了一家中醫養(yang) 生館,技師告訴她:“你寒濕好重,做一段時間艾灸吧!”

  半個(ge) 月艾灸做完,疲勞、氣短、失眠如故,她還出現了口幹舌燥、咽痛、便秘的症狀,隻好到醫院就診。王女士谘詢接診的湛韜醫生說:“我的‘寒濕’怎麽(me) 這麽(me) 重,做了半個(ge) 月艾灸沒一點起色?”醫生一番望聞問切後,對王女士說:“寒濕?你哪裏有什麽(me) 寒濕,這明顯是有虛熱,熱久則傷(shang) 氣,導致氣陰兩(liang) 虛,所以才會(hui) 失眠、乏力、氣短。”

  “這種情況還能做艾灸嗎?”“艾灸不是不能做,但一定要經過專(zhuan) 業(ye) 中醫師辨證論治,選擇合適的經絡和穴位,且艾灸方法也很講究,否則可能適得其反、火上澆油。”醫生說。

  “我現在該如何調整過來?”“別著急,先吃幾服中藥。”醫生思索一番,開出一張處方,裏麵有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知母、黃柏、麥冬、人參等。

  “這是中醫經典方‘知柏地黃湯’加味,用於(yu) 改善陰虛上火的症狀。”醫生對王女士說。回家服藥5天後,王女士諸症基本消失,身心暢快,感慨專(zhuan) 業(ye) 中醫治療的對症與(yu) 精準。

  2 當下“薛寶釵體(ti) 質”比“林黛玉體(ti) 質”多

  我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林黛玉孱弱多病,書(shu) 中說她“行動似弱柳扶風”,還長期服用“人參養(yang) 榮丸”,比較符合中醫“氣血兩(liang) 虛”的特點。

  薛寶釵給讀者的印象更為(wei) 健康、豁達。書(shu) 中說她有著“胎裏帶來的一股熱毒”“唇不點而含丹”,又從(cong) 小吃一種叫“冷香丸”的清熱藥,這比較符合中醫“陰虛內(nei) 熱”的特點。

  湛韜分析,現代社會(hui) “婦女能頂半邊天”,生活節奏快,營養(yang) 條件較過去大為(wei) 改善,尤其在中青年女性群體(ti) 中,林黛玉體(ti) 質已不算常見,薛寶釵這種偏於(yu) 燥熱的體(ti) 質更多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養(yang) 生觀念有所改變,養(yang) 生意識越來越強,艾灸、火罐、溫針等中醫療法成了十分流行的養(yang) 生保健方式。

  在門診,經常有女性谘詢者要求醫生為(wei) 其調理體(ti) 內(nei) 的“寒濕”,但通過醫生仔細評估,大部分人並不存在所謂的寒濕,相當多的人是與(yu) 寒濕相反的燥熱體(ti) 質。可見,“寒濕體(ti) 質”這個(ge) 帽子,很多人不必自己戴。

  湛韜說,中醫有“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的告誡,意思是用寒涼藥要注意避開寒冷的季節,用溫熱藥要注意避開炎熱的季節,同樣是“春夏養(yang) 陽,秋冬養(yang) 陰”的養(yang) 生保健原理。治病調理時,則要把握體(ti) 質和病性才能正確用藥,切忌把“薛寶釵”當成“林黛玉”來治療。

  3 艾灸整體(ti) 上屬於(yu) 溫補治療,並非人人適宜

  艾灸是曆史悠久的中醫治療及保健方法,在民間非常流行。此外,用補益類中藥如黃芪、人參、當歸等熬製藥膳、膏方來養(yang) 生,也成為(wei) 不少“養(yang) 生達人”的常規選擇。

  艾灸是用艾葉製成的艾條、艾柱產(chan) 生的艾熱刺激人體(ti) 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調整人體(ti) 紊亂(luan) 的生理生化功能,從(cong) 而達到防病治病功效的一種中醫治療方法,整體(ti) 上屬於(yu) 溫補治療,更適合中醫判斷為(wei) 陽虛、氣虛、虛寒、寒濕證型的人。

  中醫經典《傷(shang) 寒雜病論》早已強調了規範使用艾灸治療的重要性。比如,艾灸用於(yu) 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引起的各種病症,如風寒濕痹、痛經、經閉、寒疝腹痛等;用於(yu) 治療外感風寒表證及中焦虛寒嘔吐、腹痛、泄瀉等。現代臨(lin) 床發現,常灸足三裏、大椎等穴,能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但施灸有禁忌部位,顏麵部、大動脈處、心髒部位、靜脈血管,以及乳頭、陰部、睾丸等處均不宜施灸。禁灸病症,如外感溫病、陰虛、內(nei) 熱、實熱證,以及傳(chuan) 染病、高熱、昏迷、抽搐者不宜施灸。禁忌人群,如空腹、過勞、過飽、過饑、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以及極度疲勞和對灸法恐懼者,應慎用艾灸等。

  4 中醫辨治很專(zhuan) 業(ye) ,了解科普常識益於(yu) 健康

  為(wei) 什麽(me) 說“寒濕體(ti) 質”這個(ge) 帽子,很多人不必自己戴呢?

  湛韜介紹,中醫理論中有“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起初,它們(men) 主要用來描述外感病,後來也被用來歸納內(nei) 科雜病的性質。

  例如,體(ti) 內(nei) 有“寒”的時候,人體(ti) 一般表現為(wei) 畏冷、頭痛、腹痛、關(guan) 節痛、尿頻、舌苔白潤等;當體(ti) 內(nei) 有“濕”的時候,多表現為(wei) 身體(ti) 困重、顏麵浮腫、大便不成形且容易粘附在便池上等。

  然而,人的體(ti) 質和疾病很複雜,遠不能以上述表現簡單判斷。無論是辨治疾病還是判斷體(ti) 質類型,都是很專(zhuan) 業(ye) 的中醫醫療行為(wei) 。是寒還是熱,是燥還是濕,需要專(zhuan) 業(ye) 中醫師根據症狀表現、舌象脈象等信息進行分析判定,根據網上、書(shu) 上的描述自行對號入座,往往是不準確的。

  眼下臨(lin) 近霜降節氣,天氣漸冷,很多人采用艾灸、膏方、火罐、藥膳等“大招”進行養(yang) 生保健,以增強體(ti) 質。湛韜表示,氣候變冷不等於(yu) 體(ti) 內(nei) 有寒,中醫養(yang) 生講究“調陰陽,和氣血,以平為(wei) 期”,了解這些基本的科普常識有益健康。選用中醫藥養(yang) 生保健方法,隻有經過中醫師進行專(zhuan) 業(ye) 的體(ti) 質辨識後,才可達到增強體(ti) 質的目的;否則可能適得其反,導致身體(ti) 出現其他問題,甚至損害健康。(全媒體(ti) 記者 楊蔚然 通訊員 楊玲)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