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故事:藝術元宇宙中的展演新形態
作者:花暉
在剛剛閉幕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上,“元宇宙”毫無意外地成為(wei) 了焦點議題之一。當這個(ge) 30年前科幻小說中用以描述未來世界的新造詞,被一路推升至炙手可熱的技術與(yu) 資本概念,再廣譜為(wei) 今日萬(wan) 物皆可宇宙的文化現象時,一場關(guan) 於(yu) “元宇宙”究竟如何去虛向實、推動現實社會(hui) 發展的討論顯得在所難免。
此刻我們(men) 的討論以藝術之名展開,因為(wei) 現階段藝術元宇宙是大眾(zhong) 認知最普及、感知最深刻的領域之一:在各種展覽與(yu) 表演中,基於(yu) XR框架發展而起的感官空間、敘事語法、交互規則,率先開啟了一條駛入藝術元宇宙的新航道。
蟲洞與(yu) 心流:通向另一端的藝術洞穴
若我們(men) 溯流窮源,由藝術元宇宙大爆發的那個(ge) 奇點開始探索,就不難發現這個(ge) 宇宙持續膨脹的過程,包含著一種虛實形態不斷糾纏變更的演進。早期的1.0形態,由大批展品裝置與(yu) 藝術行為(wei) 的影像化、數字化、雲(yun) 端化構成,本質上是一個(ge) 物理素材由實向虛、朝著電子數據遷移、儲(chu) 存及經由網絡傳(chuan) 播的元宇宙基礎建設階段。
進入2.0版本,一個(ge) 強有力的聲音形成共識:元宇宙的萌發與(yu) 成熟,並非旨在另起一個(ge) 排擠、侵蝕、甚至代替現實的平行次元,任何將兩(liang) 者完全割裂、而企圖建立賽博烏(wu) 托邦的設想都是令人憂心且有悖於(yu) 人類文明發展的。
由此,在探索藝術元宇宙去虛向實的階段中,我們(men) 想象、創造的根基完全在於(yu) 視其為(wei) 展現美學、獲取數據、接觸未知的一種新介質;而一切落地實踐的核心便在於(yu) 強化其與(yu) 實體(ti) 世界的聯係,成為(wei) 我們(men) 發展現實文明的助推力量。
那麽(me) 是否存在這樣一座“愛因斯坦—羅森橋”,迅速勾連起兩(liang) 個(ge) 世界?在大部分沉浸式展演中,預先留給觀眾(zhong) 穿越界限的路途與(yu) 時間總是那麽(me) 短暫,在如此狹窄的蟲洞中,如何高效促成身心的準備與(yu) 代入,成為(wei) 充滿遐想的命題。
首先想到的案例便是敦煌元宇宙。從(cong) 若幹年前的數字莫高窟開始,敦煌人始終是融合中華瑰寶與(yu) 前沿技術的探路者。今年國慶期間,最新的“遇見敦煌·光影藝術展”來到上海站,藝術顧問常沙娜先生將其總結為(wei) 傳(chuan) 承敦煌藝術的一種新實驗,是又一次科技故事的開始。聽故事,這種刻入人類基因的偏好與(yu) 執著,構成建造蟲洞的幻影物質。
聽故事,首先要有氣氛。多屏投影與(yu) 三維光雕被深度應用於(yu) 敦煌光影展中立麵、地板與(yu) 裝置的視覺造型,上億(yi) 像素的光雕精度、裸眼可見的立體(ti) 效果,將過往顆粒感的虛擬環境大幅提升至視網膜級別。XR顯像技術的飛速迭代,使得這種由上千平米投影麵積構成的超大“洞穴”結構,在切斷外界信號的前提下,可以輕易令觀眾(zhong) 形同一隻水瓶,原本裝滿的穴前感觀被瞬間抽空,身體(ti) 為(wei) 洶湧而來的洞內(nei) 信號所包圍浸透,即時經驗與(yu) 認知從(cong) 而獲得重新灌裝。
但舒適、長效的沉浸感,顯然不能光靠視覺聽覺的強行灌輸,相伴技術應用,需要科學有效的藝術呈現促進觀眾(zhong) 的身心融入,以及認知與(yu) 環境的交流。敦煌光影展中,依托常沙娜等藝術家的200餘(yu) 幅壁畫作品展開美術設計,並特意遴選了藻井、中心塔柱窟等圖案樣式,進一步拓展沉浸演示。敦煌藻井紋樣多達四百餘(yu) 種,實屬“天花板”級的藝術品。蓮荷紋、水渦紋、飛天紋等式樣精致、五光十色,並各具不同時期的美學特點。經過放大、變形與(yu) 拚接,再將視角由仰首轉為(wei) 環繞,藻井在重構之下,允許並鼓勵觀者零距離、全畫幅感受,促成橫看成嶺側(ce) 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學觀察與(yu) 理解。以中心塔柱窟為(wei) 靈感來源所設計的萬(wan) 花鏡,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類以奇觀景象快速重灌觀者身心的做法,在teamLab、Arte Museum等最新項目中亦被大量應用。心理學家米哈裏·齊克森米哈裏曾提出“心流”說:當個(ge) 人的專(zhuan) 注力、精神力充分投入於(yu) 某種體(ti) 驗時,內(nei) 心會(hui) 產(chan) 生高度的愉悅與(yu) 充實,繼而達到流連忘返之境地。當氣氛足以由一開始便完成對觀者的感官占有、並建立起假想信任,那麽(me) 不斷推波助瀾、令心流湧動的便是故事裏的角色與(yu) 情節。
每個(ge) 故事中的主角無疑是引導心流的指向標、亦是觀者假想或代入的落腳點。莫高窟本就是一個(ge) 蘊藏千百故事的寶庫,光影展中精選出其中“張騫出使西域”“五百強盜成佛”“九色神鹿”等大眾(zhong) 熟知的篇章,將石窟內(nei) 或單幅、或長卷連環畫式的靜態記載,串聯成影像敘事語言。這種洞穴故事選擇的訣竅既在於(yu) 豐(feng) 富的角色設定及情節反轉,又在於(yu) 大跨度的時間穿梭及空間流轉。可以想象,當神鹿隨著劇情變化在洞穴中四處跳躍、從(cong) 立柱上呼之欲出之時,帶給觀者的必然是一種動態視角捕捉的故事體(ti) 驗。這種體(ti) 驗強調參與(yu) 性與(yu) 過程性,與(yu) 既有的平麵屏幕自然大不相同。
參與(yu) 故事的另一有效路徑便是遊戲,這種雙向交流在虛實相生的元宇宙中,有著更為(wei) 廣泛的形式。如敦煌光影展北京站曾以“絲(si) 路史話”與(yu) “敦煌舞樂(le) ”為(wei) 主題,邀請專(zhuan) 業(ye) 舞者現場擬演“飛天”造型,與(yu) 觀者翩翩起舞。又如在最近的“與(yu) 天無極——陝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中,遊覽者隻要戴上AR眼鏡,便可擁有一位虛擬講解員提供全程導覽,並在觀展過程中開啟7個(ge) 通關(guan) 小遊戲,與(yu) 展覽深度交互。毋庸置疑,積極的瞬時回應與(yu) 全程互動,是心流續航的有力保證。
值得補充的是,在當下的展演實踐中,大IP轉化與(yu) 衍生往往成為(wei) 藝術元宇宙整體(ti) 設計的基礎。影視、動漫、遊戲、網文,大概率聚攏在跨媒體(ti) 敘事的語境下,最終集合成某一完整的宇宙概念。最近頗受年輕人追捧的“穿越萬(wan) 象·綺麗(li) 共生”數字藝術展,便是與(yu) 《陰陽師》這款人氣遊戲的聯名之作。遊戲中的紙人、麵具等標誌要素被係統引入空間設計,亦成為(wei) 鋪排洞穴故事的重要線索,從(cong) 而將原力覺醒、契約締結、奇境探險等RPG情節一幕幕地展開。如展名所示,該展極盡色彩與(yu) 圖式之綺麗(li) ,以顯東(dong) 方美學現代闡釋之奇幻與(yu) 華美,令並不熟悉該遊戲的觀者亦可找尋到Z世代東(dong) 方美學宇宙的樂(le) 趣。
實際上,上述討論中所推演的案例,大都凸顯了元宇宙視野下傳(chuan) 承活化及創新發展傳(chuan) 統文化的無限可能,而這種打通虛實界麵的落地實踐,亦是藝術元宇宙的使命所在。
未來可期:無感、多感及虛擬人
談及藝術元宇宙的未來,在技術與(yu) 內(nei) 容層麵,已延展出幾條如火如荼的競速賽道。
最受關(guan) 注的技術更新便是趨向零負擔的穿戴設備。被字節跳動巨資收購的VR創業(ye) 公司PICO,最近向市場推出了第四代產(chan) 品。基於(yu) 其自研的Pancake等技術,令機身前端重量降低近3成,也標誌著折疊光路設計已成為(wei) VR眼鏡輕薄化的商用標準。2022國際計算機圖形學年會(hui) 上,英偉(wei) 達推出了一款僅(jin) 有2.5毫米、60g重的全息眼鏡,也就一隻小楊生煎的分量,將無感穿戴提升至全新水平。與(yu) 此同時,觀展過程中,無需預先學習(xi) 、零認知負擔的交互手段亦配套成熟。如AI加持下的語音識別,已能通過辨識語氣、語調,實現對觀者反饋的快速判斷,進而喚醒人機界麵、呼出相應內(nei) 容或場景。
與(yu) 輔助設備無感化相對應的是感官激活的多元化。除了精度更高的觸覺體(ti) 驗外,嗅覺成為(wei) 現階段的突破口。“氣味王國”曾推出名為(wei) “鼻尖上的上海”之特展,通過佩戴數字氣味播放器釋放氣味信息。如在人民廣場的場景中,你能聞到市花白玉蘭(lan) 的芬芳;在美食一條街,蟹黃包的濃香則令人驚喜。氣味對於(yu) 場景的塑造及體(ti) 驗的強化,有時較之視覺更加有力,曾有外埠觀眾(zhong) 在現場感受到“海棠糕”的氣味後,表示一定去七寶老街一嚐為(wei) 快。
最後不得不提的便是虛擬數字人,過往屈居幕後的AI主播、畫家或歌手都已閃亮登台。新華社數字記者小諍就曾亮相空間站,向全球播報中國航天事業(ye) 的最新進展。雖說目前虛擬人的製作,還部分依賴建模動捕、語音合成等人工操作,但AI全驅動勢不可擋,外界信息的實時捕獲與(yu) 處理、動作與(yu) 語音的自動生產(chan) ,都將大大提高虛擬人在展演空間中講好故事的原生能力,與(yu) 飛天、兵馬俑暢談,也就成了藝術元宇宙間的新樂(le) 趣。
(作者花暉係上海交通大學媒體(ti) 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