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職業教育新前景:引導畢業生從“找工作”到“謀職業”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終身職業(ye) 技能培訓製度,推動解決(jue) 結構性就業(ye) 矛盾”。對職業(ye) 院校學生來說,正麵臨(lin) 著從(cong) “找工作”到“謀職業(ye) ”的難題,亟待彌補“後勁不足”的缺憾。
如何破解難題?最近,江蘇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陳鵬“盯”上了剛剛發布的《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簡介》。“職教專(zhuan) 業(ye) 的調整和完善值得研究,有很多有價(jia) 值的信息,比如說其中提到的‘職業(ye) 麵向’。”
據了解,新版《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簡介》(下稱《簡介》),覆蓋19個(ge) 專(zhuan) 業(ye) 大類、97個(ge) 專(zhuan) 業(ye) 類的1349個(ge) 專(zhuan) 業(ye) 。其中,最顯著的變化,便是原“就業(ye) 麵向”調整為(wei) “職業(ye) 麵向”,更加明確本專(zhuan) 業(ye) 對應的職業(ye) 、崗位群或技術領域。
調整:解決(jue) 專(zhuan) 業(ye) 供給和產(chan) 業(ye) 需求之間的矛盾
“這是一個(ge) 很重要的信號。此舉(ju) 超越了以往就業(ye) 導向的培養(yang) 定位,淡化了學生就業(ye) 的功利性,進一步凸顯了職業(ye) 教育的類型定位,回歸了職業(ye) 的本質訴求。”陳鵬表示,無論是升學還是就業(ye) ,職業(ye) 教育都應以職業(ye) 需要為(wei) 麵向,結合職業(ye) 分類、職業(ye) 標準、職業(ye) 發展需求設置各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方案、專(zhuan) 業(ye) 課程體(ti) 係、教學實踐環節等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對接,課程內(nei) 容與(yu) 職業(ye) 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yu) 生產(chan) 過程對接,畢業(ye) 證書(shu) 與(yu) 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對接。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ye) 與(yu) 繼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晶晶看來,舊版專(zhuan) 業(ye) 目錄已不能很好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也不能很好解決(jue) 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她說:“舊版專(zhuan) 業(ye) 目錄無法做到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快速同步。當前,科技創新層出不窮,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迭代迅速,穩定性的專(zhuan) 業(ye) 供給和動態性的產(chan) 業(ye) 需求之間,逐漸產(chan) 生了不易調和的矛盾。”
陳鵬讚同這一說法。他認為(wei)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下的數字化經濟,影響著各行業(ye) 、各職業(ye) 、各崗位,舊版《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簡介》尚未能及時迎合教育大數據、綠色經濟、數字經濟等的發展需要,有必要進行係統化升級和數字化改造。
“同時,舊版簡介‘職業(ye) 導向性’不明顯。”陳鵬認為(wei) ,舊版簡介,還是“就業(ye) 導向”市場背景下的產(chan) 物,無論是高職還是中職,長期以來都被賦予“就業(ye) 導向”的教育,以適應就業(ye) 市場而不是職業(ye) 崗位需要為(wei) 基本指向,不利於(yu) 職業(ye) 教育培養(yang) 適崗、愛崗的專(zhuan) 業(ye) 型人才。
職業(ye) 教育發展需要更加穩定和高質量的就業(ye) 。趙晶晶指出,從(cong) 國際經驗看,青年就業(ye) 問題核心不是市場的承載能力,而是實體(ti) 經濟發展與(yu) 教育體(ti) 係之間能否形成有力支撐。“這就要求,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設置要有順應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周期調整的基本能力,實現職教畢業(ye) 生從(cong) ‘能就業(ye) ’到‘就好業(ye) ’的轉變。”
“就業(ye) 解決(jue) 溫飽問題,職業(ye) 成就美好人生。這意味著,職校畢業(ye) 生開始從(cong) 謀生轉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陳鵬認為(wei) 。
改變:倒逼專(zhuan) 業(ye) 核心課程模塊化建設與(yu) 實踐
從(cong) “找工作”到“謀職業(ye) ”,將會(hui) 改變什麽(me) ?
“在明晰本專(zhuan) 業(ye) 對應的職業(ye) 、崗位群或技術領域的基礎上,可以更大程度規避產(chan) 業(ye) 發展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以‘職業(ye) 麵向’的靈活性和準確性特征,應對技術、政策、環境等偶然因素對就業(ye) 穩定性的強力衝(chong) 擊。”趙晶晶強調。
陳鵬則認為(wei) ,調整後的專(zhuan) 業(ye) 將更加關(guan) 注職業(ye) 崗位需求,引領職業(ye) 教育人才培養(yang) 一係列變革,以典型工作任務的模塊化能力訴求建構“培養(yang) 目標”和“主要專(zhuan) 業(ye) 能力”,進而倒逼專(zhuan) 業(ye) 核心課程與(yu) 實習(xi) 實訓環節的模塊化建設與(yu) 實踐,並指向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和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的認定,強化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對接,課程內(nei) 容與(yu) 職業(ye) 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yu) 生產(chan) 過程對接,畢業(ye) 證書(shu) 與(yu) 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對接,實現職業(ye) 教育教學全過程與(yu) 產(chan) 業(ye) 、職業(ye) 、崗位的深度匹配與(yu) 銜接。
“專(zhuan) 業(ye) 是連接職業(ye) 教育和經濟發展的核心變量。”趙晶晶表示,“職業(ye) 麵向”的專(zhuan) 業(ye) 調整,一方麵更加有利於(yu) 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強調職業(ye) 屬性和專(zhuan) 門技能,能夠更好、更直接地適應產(chan) 業(ye) 發展新變化,有效拓寬職業(ye) 發展空間和發展渠道。另一方麵,數字技術有廣闊的服務空間,可以更加準確開展勞動力需求預測和超前規劃,實現職業(ye) 和專(zhuan) 業(ye) 有效對接、及時調整。
據介紹,新版《簡介》立足增強職業(ye) 教育適應性,更新了課程體(ti) 係,增列了實習(xi) 場景、接續專(zhuan) 業(ye) 、職業(ye) 類證書(shu) 等,有利於(yu) 提高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適配產(chan) 業(ye) 升級的響應速度,為(wei) 學校製定人才培養(yang) 方案提供遵循、為(wei) 學生報考職業(ye) 院校及繼續深造提供指導、為(wei) 校企合作提供依據、為(wei) 用人單位錄用畢業(ye) 生提供參考。
落實:盡快出台職業(ye) 教育國家專(zhuan) 業(ye) 教學標準
頂層設計已出,關(guan) 鍵看落實。
“合理的專(zhuan) 業(ye) 設置調整和優(you) 化之後,還需要在製度建設等方麵做出調整,形成合力,以更加完善的政策體(ti) 係作支撐。”趙晶晶表示,職業(ye) 教育麵對的是動態、多層次的複雜經濟體(ti) ,僅(jin) 憑教育部門一家之力很難準確把握產(chan) 業(ye) 發展的“脈搏”,更無法實現專(zhuan) 業(ye) 、職業(ye) 和產(chan) 業(ye) 的準確對接,須在明確各方權責的基礎上,形成政產(chan) 學有效溝通和多元協商機製。
河北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大學總督學池雲(yun) 霞指出,從(cong) 國家層麵來說,要盡快出台職業(ye) 教育國家專(zhuan) 業(ye) 教學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崗位實習(xi) 標準等,使國家職業(ye) 教育標準體(ti) 係更加完善。從(cong) 省級層麵來說,要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和職業(ye) 教育改革發展需要,加快本省職業(ye) 教育教學標準建設。從(cong) 學校層麵來說,要處理好《簡介》的統一性與(yu) 學校辦學特色的關(guan) 係,《簡介》隻是為(wei) 專(zhuan) 業(ye) 指出了共性、劃定了底線,特色是學校核心競爭(zheng) 力的主導因素,學校要在滿足基本條件的基礎上,在實踐中特色發展。以職業(ye) 本科大學為(wei) 例,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應是以新版《簡介》為(wei) 指引,全麵修訂職業(ye) 本科專(zhuan) 業(ye) 的人才培養(yang) 方案,更加科學地探索職業(ye) 本科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模式。
“要建立健全以‘職業(ye) 導向’為(wei) 核心理念的專(zhuan) 業(ye) 認證標準體(ti) 係。”陳鵬表示,處於(yu) 探索階段的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認證體(ti) 係,應在積極借鑒工程教育專(zhuan) 業(ye) 認證和師範類專(zhuan) 業(ye) 認證經驗的基礎上,強化職業(ye) 導向,依據行業(ye) 崗位典型職業(ye) 任務需要提取職業(ye) 能力清單,形成畢業(ye) 要求,凝練培養(yang) 目標,進而優(you) 化核心課程體(ti) 係建設,持續改進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推進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