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曆程
至2009年,中國已成為(wei) 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ti) ,實際上標誌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已基本上探索成型。新時代、新變局也要求我們(men) 更謹慎地、戰略性地去思考下一步的發展方案,更準確地預測將來可能會(hui) 遇到的問題。隻有這樣,才能夠使我們(men) 曆經千辛萬(wan) 苦探索出來的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黨(dang) 和人民嘔心瀝血所投身的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越來越大。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wei) 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為(wei) 解決(jue) 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為(wei) 人類和平與(yu) 發展崇高事業(ye) 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yu) 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研究當今中國的現代化,也必須將之放置於(yu) 整個(ge) 近代中國曆史進程中來考察。鴉片戰爭(zheng) 之後,伴隨著列強的堅船利炮,中國被迫打開國門、開啟了艱辛曲折的現代化曆程,這一曆程總體(ti) 上可分成六個(ge) 階段。
第一階段,王朝危機與(yu) 亡國危機交織下步履蹣跚的被動現代化曆程。從(cong) 1840年到1911年,晚清政府主持了被動走向現代化的部分改革,這一改革麵臨(lin) 著雙重任務——一方麵是不滿於(yu) 列強高傲姿態以維護國體(ti) 尊嚴(yan) ,另一方麵是延續清政府自身統治。這一心態驅使下進行的現代化,不僅(jin) 發展速度慢、舉(ju) 措不徹底且弊端叢(cong) 生,最高決(jue) 策層缺乏高瞻遠矚、堅強指揮,中間執行層推行不力、各有心思,改革時拖泥帶水、處處被動,各利益群體(ti) 矛盾叢(cong) 生,最終實際舉(ju) 措也未能改變民生凋敝現狀,造成民心盡失,留下的這些慘痛教訓,“其實也是清政府終究無法解決(jue) 的難題”,說明晚清政府不可能完成這一現代化的任務。清政府在內(nei) 憂外患的背景下啟動新政,其目的本是為(wei) 了挽救清政府垂危的命運,但最終被辛亥革命所推翻。
第二階段,器物、製度、文化不斷遞進的現代化步驟。中國的現代化從(cong) 總體(ti) 內(nei) 容上來說分成三個(ge) 遞進層次:從(cong) 學習(xi) 器物、西方的軍(jun) 事科技,到甲午戰爭(zheng) 之後學習(xi) 西方的政治製度,以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兩(liang) 個(ge) 主要事件為(wei) 代表,前者曾意圖試行君主立憲製,後者則學習(xi) 模仿美國的共和製政治製度。但民國代清不過一兩(liang) 年,就引起了士人非常強烈的失望,這一情緒觸發了各種尋求解放社會(hui) 問題的方案,“人人都覺得他四周的環境呈現出一種不滿人意的現狀,這種不滿意的心理就是要求改造的原動力”。以陳獨秀等為(wei) 代表的先進人士,強調實行文化現代化,在知識界與(yu) 社會(hui) 民眾(zhong) 的合力推動下,五四新文化運動大潮發生,隨後馬克思主義(yi) 這一科學理論得以廣泛傳(chuan) 播。當時中國社會(hui) 提倡的是“以俄為(wei) 師”,主要是模仿學習(xi) 蘇聯的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文明,但也需要關(guan) 注先進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員,基於(yu) 當時中國現實需要選擇、學習(xi) 並使用馬克思主義(yi) 和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形式的主體(ti) 性和能動創造性。
第三階段,並駕齊驅的兩(liang) 種現代化路徑的探索。和西方國家、其他的亞(ya) 非拉國家相比,中國現代化一個(ge) 重要的不同點是先後有著資本主義(yi) 和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方式的探索。1949年以前,中國總體(ti) 上是通過走資本主義(yi) 道路來探索現代化文明建設,國民黨(dang) 也曾想通過地方政權改革、黨(dang) 務革新運動、金融證券改革等措施促使中國走向現代化,但其在根本上缺乏堅實的社會(hui) 基礎、長期被黨(dang) 內(nei) 派係鬥爭(zheng) 困擾、未能創造實際有效的政治經濟製度,最終走向經濟崩潰、政權垮台,被實踐證明它也不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現代化。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社會(hui) 正式開啟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70多年建設改革發展的曆史事實深刻證明了中國道路的獨特優(you) 勢和成功經驗,“徹底改變了近代以後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淩的悲慘命運”。
第四階段,嚴(yan) 重冷戰兩(liang) 極對立格局中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探索。1949年之後的70多年間,我國始終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道路,但也經曆了非常複雜的曆程,發生過一些失誤,鄧小平在1988年6月22日和埃塞俄比亞(ya) 總統門格斯圖談話時說:“從(cong) 1957年開始,我們(men) 犯了‘左’的錯誤,‘左’的錯誤持續了20年。這20年中,我國處於(yu) 停滯狀態,主要表現在生產(chan) 力不發展,人民生活沒有改善。”可見這一探索過程充滿艱辛,但在黨(dang) 的堅強領導和實事求是精神主導的改革開放等政策推動下,中國的現代化道路雖然艱難曲折,最終柳暗花明。這一曆程也與(yu) 國際環境大背景緊密相關(guan)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便麵臨(lin) 著社會(hui) 主義(yi) 和資本主義(yi) 陣營嚴(yan) 重對立的兩(liang) 極格局,並遭到以美國為(wei) 首的西方世界的空前孤立、打擊和壓製,即使在冷戰結束之後,以美國為(wei) 首的西方國家對共產(chan) 主義(yi) 文明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仇視心理和持續打壓仍未停止,中國隻能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獨立的探索。所以,改革開放前30年和改革開放後30年,雖然一些具體(ti) 政策不盡相同,但是從(cong) 總的國際環境而言,都是冷戰文化或東(dong) 西方兩(liang) 極對立的格局文化。
第五階段,冷戰結束後寬廣坦蕩的中國道路。東(dong) 歐劇變、蘇聯解體(ti) 之後,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的30多年中,冷戰局麵得到了消解,在這種國際環境中,中國果斷地實行了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選擇加入世貿組織,創辦經濟自由貿易區、陸續和更多國家達成了經濟合作協定,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一個(ge) 更加開闊、平坦的發展道路。至2009年,中國已成為(wei) 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ti) ,實際上標誌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已基本上探索成型。
第六階段,百年變局下大放異彩的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文明發展道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新時代,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繼續前進,在國際國內(nei) 的政策和環境等問題上麵臨(lin) 著新機遇和新挑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和國家提出“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等倡議和理念,是“敏銳意識到新時代世界變局的特點而采取的占領戰略製高點之策”,預示著中國現代化進入更加光明、開闊的大道,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展現出更加瑰麗(li) 奪目的光彩。但新時代、新變局也要求我們(men) 更謹慎地、戰略性地去思考下一步的發展方案,更準確地預測將來可能會(hui) 遇到的問題。隻有這樣,才能夠使我們(men) 曆經千辛萬(wan) 苦探索出來的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黨(dang) 和人民嘔心瀝血所投身的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越來越大。
(作者係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共黨(dang) 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