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式社交 引領新時尚
如今,每逢假期,博物館和美術館就成了人們(men) 休閑、社交的好去處。當中,除了中小學生為(wei) 了增長見識,年輕人也正在成為(wei) 看展的新主力。
最新數據顯示,“文博遊”正在走熱。2021年,全國博物館舉(ju) 辦展覽3.6萬(wan) 場,教育活動32萬(wan) 場,接待觀眾(zhong) 近8億(yi) 人次。今年1月至9月,最受歡迎景區前10類中,博物館、展覽館排在第4位,95後預訂博物館訂單的占比達到25%,看展成了不同人群不約而同的選擇。不少人的社交圈裏,都與(yu) 各類展出的作品合影。在文博遊趨熱的背後,我們(men) 看到,看展正在走出時髦“打卡”、營造“文藝範兒(er) ”的淺層次,真正地融入了人們(men) 的生活。年輕人無論是社交媒體(ti) 的“秀圖”,還是線下相約的聚會(hui) ,看展式社交正在成為(wei) 一個(ge) 新時尚。
更易懂的展覽、更便捷的學習(xi) ,讓互相陌生的人很容易走近。以前看展覽,如果沒有講解員,生僻字出現,觀眾(zhong) 隻能望洋興(xing) 歎。如今智能手機搜索,不僅(jin) 能聽到講解,而且相關(guan) 知識瞬間就能看到。展覽不再是專(zhuan) 業(ye) 人士的高冷去處,而是真正成了開放的學校。隻不過,每個(ge) 看展人要自己選擇是浮光掠影地拍照留念,還是細細做足功課,滿載而歸。無論是科普展,還是文物展,或是藝術展,我們(men) 總能看到許多“媽媽團”相約帶娃求知之旅,這已經成為(wei) 許多年輕母親(qin) 的選擇。“親(qin) 子局”既讓孩子開闊了眼界,又讓有相同愛好的媽媽有個(ge) 相聚的去處。而對某一領域有獨特興(xing) 趣的人,在社交媒體(ti) 上神交已久,一場對味的展覽,可能就是大家見麵最好的時機。
展覽的內(nei) 容更加豐(feng) 富、多元,讓窄領域變寬視野,讓大主題變具體(ti) 。近些年的展覽,往往有鮮明新穎的主題,再組織相關(guan) 展品,用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展品闡釋一個(ge) 主題,並且策劃多種體(ti) 驗形式,讓參觀者不再是簡單地沿著展櫃走,隔著玻璃看。有主題和策劃的展覽,會(hui) 讓參觀者更加聚焦於(yu) 文物的曆史價(jia) 值和人文價(jia) 值,而不會(hui) 像進了鑒寶綜藝一樣,隻關(guan) 心“真假與(yu) 否”“價(jia) 值幾何”。比如遼博最近的“和合中國”特展,用不同時代、不同區域、不同材質的文物,講述了和合文化在中國的曆史淵源、核心和精髓。這樣的展覽,首先吸引的是對此主題有興(xing) 趣的觀眾(zhong) ,而明確的主題又讓普通觀者匯聚。一場展覽看下來,如同經曆了一次深度學習(xi) 。有主題的展覽,吸引的往往是誌同道合的朋友,動漫展上二次元迷,一拍即合;文博展,文史迷們(men) 也是相聚一起品鑒寶貝,增加閱曆;而軍(jun) 事航天展,我們(men) 常常能看到許多熱愛科學事業(ye) 的年輕人,仿佛興(xing) 趣小組一樣,在熱烈地討論和學習(xi) 。
推杯換盞式的低層次社交被高雅別致的社交替代。這幾年豐(feng) 富的文創產(chan) 品,讓無數普通人被文化無窮的魅力吸引進來。幽默的設計,實用的產(chan) 品,成為(wei) 巨大磁石,讓興(xing) 趣愛好不同的人也都紛紛“路轉粉”,許多年輕人最初看展也許就是為(wei) 了一起趕個(ge) 時髦,找個(ge) 樂(le) 趣,也許就遇到了自己的朋友知音甚至是真心所愛。文博之旅,讓人們(men) 相聚相識,迅速消除了陌生感,在共同觀展中加大了了解,增進了友誼。當眾(zhong) 多的年輕人相約在博物館打卡、探討文博場館的展出內(nei) 容時,曆史和藝術都變得生動了。(王海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