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碳衛星實現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定量監測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北京10月25日電 記者齊芳從(cong)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中國碳衛星研究團隊聯合芬蘭(lan) 氣象研究所團隊首次利用中國碳衛星(TanSat)觀測定量識別和計算城市碳排放,證實了中國碳衛星具有城市級別碳排放監測的能力。研究結果於(yu) 10月25日在線發表在SCI期刊《大氣科學進展》上。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東(dong) 旭介紹,利用碳監測衛星進行全球人為(wei) 排放的監測更具優(you) 越性、準確性也更高,但難點在於(yu) ,如何定量區分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源來自人為(wei) 排放還是自然過程。“化石燃料燃燒為(wei) 二氧化碳人為(wei) 排放的主要來源,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伴隨排放二氧化氮,即人為(wei) 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具有較強的同源性,因此,理論上通過兩(liang) 者的同步監測,就可以有效地計算出人為(wei) 的碳排放量。”
在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員在溫室氣體(ti) 遙感監測合作協議支持下,聯合使用了歐洲哨兵衛星(Sentinel-5P)的二氧化氮觀測。楊東(dong) 旭說:“我們(men) 選取了我國唐山(2018年5月6日)和日本東(dong) 京(2018年3月29日)兩(liang) 個(ge) 個(ge) 例,定量計算了人為(wei) 碳排放和二氧化氮的相關(guan) 性。計算結果和排放清單給出的結果一致,論證了通過聯合應用中國碳衛星和歐洲哨兵衛星的協同觀測,可以對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排放比例進行定量監測。同時,這也標誌著我國已經具備空間監測人為(wei) 活動碳排放的能力。”
中國碳衛星——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TanSat)是世界第三顆溫室氣體(ti) 衛星,於(yu) 2016年12月22日順利發射升空並在軌運行,其目標是實現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柱平均幹空氣混合比的高精度監測,為(wei) 碳排放科學研究提供衛星資料。
目前,我國下一代碳衛星的論證設計工作已經開始,衛星的研製工作也即將啟動。據介紹,下一代碳衛星不僅(jin) 將提高排放量估算的準確性,也將同時具備協同的二氧化氮觀測能力,以用於(yu) 更好地對人為(wei) 碳排放量進行獨立測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