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動畫:承百年薪火 揚民族之風

發布時間:2022-10-26 16:32:00來源: 光明日報

  【熱點觀察】

  今年是中國動畫誕生100周年。100年來,中國動畫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短到長、從(cong) 黑白到彩色、從(cong) 無聲到有聲、從(cong) 二維手繪到數字化設計,在繼承傳(chuan) 統和推陳出新中,講述著中國故事,傳(chuan) 播著中國文化,弘揚著中國精神。站在第二個(ge) 百年新起點上,我們(men) 要總結百年發展經驗,探索中國動畫在創作、傳(chuan) 播、發行等方麵的新路徑,推動中國動畫在下一個(ge) 百年更好更快發展。

  百年探索形成“中國動畫學派”

  1922年,由萬(wan) 氏兄弟製作的第一部動畫廣告片《舒振東(dong) 華文打字機》上映,開啟了中國動畫百年序幕。1941年,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問世。作為(wei) 中國動畫萌芽與(yu) 發軔時期的經典之作,該片至今仍為(wei) 觀眾(zhong) 津津樂(le) 道,激勵了無數動畫人在民族動畫創作的道路上砥礪前行。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簡稱“上美影”)誕生,首任廠長特偉(wei) 帶領一批動畫創作者,十年間創作出200餘(yu) 部長短美術片,奠定了新中國動畫的創作基礎。自此,眾(zhong) 多藝術家在動畫創作中,廣泛運用傳(chuan) 統文化元素,汲取傳(chuan) 統藝術精華,開啟了中國動畫獨立自主的藝術探索之路。

  1961年,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問世,中國動畫人將工筆重彩、水墨繪畫、剪紙、皮影、年畫、版畫等傳(chuan) 統藝術引入動畫創作之中,讓作品在製作工藝和視覺風格上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美術片。除了運用水墨藝術的《小蝌蚪找媽媽》,在角色造型與(yu) 動作設計上融入木偶元素的《神筆》,使用了“剪”“雕”“鏤”“刻”等剪紙技藝的《金色的海螺》,將中國古代民間年畫、廟宇建築、佛像雕塑等元素融為(wei) 一體(ti) 的《大鬧天宮》,都是那一時期優(you) 秀美術片的代表。

  一代代中國動畫人,在探索民族風格道路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以中國文化為(wei) 創意源頭、以中國元素為(wei) 表達形式、以中國風骨為(wei) 精神內(nei) 涵的藝術風格,也形成了享譽世界的“中國動畫學派”。

  回望百年中國動畫長廊,中國民族動畫有兩(liang) 大特點:一是大多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神話、民族寓言傳(chuan) 說中取材,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金猴降妖》《葫蘆兄弟》《寶蓮燈》;二是繼承了中國古典美學“文以載道”的價(jia) 值觀,形成了“寓教於(yu) 樂(le) ”的創作傳(chuan) 統。因此,我們(men) 評價(jia) 一部動畫作品的優(you) 劣,往往不僅(jin) 要看它好看不好看,還要看它告訴了觀眾(zhong) 什麽(me) 道理。

  二次崛起重在堅守民族風格

  進入新世紀,國家大力發展動漫產(chan) 業(ye) ,出台了相關(guan) 扶持政策。2008年以來,我國電視動畫片產(chan) 量逐年增長,到2011年,年產(chan) 動畫總時長達26.1萬(wan) 分鍾,躍居世界第一。

  然而,一段時間裏,由於(yu) 過度追求數量,而沒有在文化、審美、質量等方麵同步提升,動畫行業(ye) 產(chan) 生了一定的泡沫。國產(chan) 動畫如何二次崛起、再創輝煌,成為(wei) 創作者和觀眾(zhong) 共同關(guan) 心的話題。

  早在1955年,特偉(wei) 導演在創作《驕傲的將軍(jun) 》時,就提出“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對後麵幾十年中國動畫的發展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堅守民族立場,弘揚民族風格,既是中國動畫曾經獲得世界矚目的秘訣,也應是當代中國動畫回歸初心、二次崛起的主要路徑。

  我們(men) 常說,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的意思是,隻有彰顯民族個(ge) 性的內(nei) 容,才具有獨特價(jia) 值,才有可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全球化語境下,中國動畫尤其要堅守民族風格,如果一味模仿外國作品,隻會(hui) 在同質化中泯然於(yu) 眾(zhong) ,失去傳(chuan) 播力和競爭(zheng) 力。過去幾年,《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魚海棠》《白蛇:緣起》等優(you) 秀國產(chan) 動畫作品,之所以能夠取得口碑與(yu) 票房的雙贏,就是因為(wei) 它們(men) 深紮民族文化沃土,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堅守民族風格,就要在內(nei) 容上自覺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尋找靈感,並針對不同受眾(zhong) 和媒介的特點,探索用動畫實現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路徑,並在觀念上尋求“傳(chuan) 統演繹”與(yu) “當代敘述”的契合點,架構起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人溝通的橋梁。

  堅守民族風格,就要讓作品散發出中國文化的古典神韻。在媒介融合與(yu) 視聽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動畫創作者應當認真思考,如何在創作中實現傳(chuan) 統藝術形態風格的“高保真”,並在此基礎上找到傳(chuan) 統藝術同當代人審美範式與(yu) 心理需求相契合的切口,讓傳(chuan) 統文化能夠真正在現代觀眾(zhong) 中間紮根、發芽、開花、結果。

  用創新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站在新百年的起點,中國動畫人既麵臨(lin) 著機遇,也麵臨(lin) 著挑戰。動畫創作的手工時代已經落幕,數字時代悄然來臨(lin) 。中國動畫人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擁抱全新的表達方式,運用數字技術彰顯民族風格。在這方麵,一些機構已經在努力探索。比如,上美影與(yu) 世界知名影視特技製作公司合作,運用先進的影像技術,製作推出《大鬧天宮》(3D版),讓傳(chuan) 統經典重新煥發活力。

  觀眾(zhong) 審美的多樣化,流行文化的衝(chong) 擊,讓一些人對中國動畫能否堅守民族風格心懷疑慮。其實,傳(chuan) 統與(yu) 流行從(cong) 不矛盾,而民族風格也並非一成不變。過去這些年,中國動畫人堅持守正創新,與(yu) 時俱進,不斷提升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文化感染力、市場競爭(zheng) 力。比如,20世紀90年代末,麵對外國動畫的衝(chong) 擊,上美影“四年磨一劍”推出《寶蓮燈》,這是第一部全國同步公映的國產(chan) 動畫電影,當時獲得了2900萬(wan) 元的票房,在國產(chan) 動畫電影商業(ye) 化道路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去年,上美影與(yu) B站合作推出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在觀眾(zhong) 麵前鋪陳開一個(ge) 個(ge) 極具中式想象力和審美魅力的故事,探索出用動畫傳(chuan) 承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新形式、新道路。

  此外,新的時代環境下,中國動畫還麵臨(lin) 著諸如資金、人才等各方麵的問題。比如,國有製片廠如何突破人才引進的限製,怎樣實現電影製作前、中、後期的人才補充,怎樣保證有充足資金投入到動畫創作中。當然,最大的挑戰是,在新的時代環境下,怎樣將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動畫藝術相結合,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真正的好作品。

  在筆者看來,中國動畫人要堅持“四有”創作理念,即“有根”“有美”“有為(wei) ”“有魂”。“有根”,即作品要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並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相適應;“有美”,即傳(chuan) 承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創作高品位、高顏值、高品質的作品;“有為(wei) ”,即堅持為(wei) 人民創作,多出反映時代、服務人民的好作品;“有魂”,即作品要反映中國精神,塑造中國形象,用中國故事打動世界觀眾(zhong) 。

  (作者:速達,係中國動畫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廠長)

  光明日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