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塞外雄風——鄂爾多斯青銅器精品文物展在四川廣漢啟幕

發布時間:2022-10-26 16:3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成都10月26日電 (記者 嶽依桐)塞外雄風——鄂爾多斯青銅器精品文物展26日在位於(yu) 四川廣漢的三星堆博物館啟幕。

  據介紹,本次展覽萃集了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內(nei) 蒙古博物院、內(nei) 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館、鄂托克前旗文博研究院的精品重器208套270件,其文物品類包括短劍、流星錘、鶴嘴斧等兵器;銅刀、銅鍑、銅錐等生產(chan) 生活用具;當盧、馬麵飾、節約、車轅飾等車馬器以及彰顯早期北方遊牧民族服飾特色的冠飾、項飾、腰帶飾等。

  鄂爾多斯,中國北方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南過長城,三麵環黃河,是連接中原與(yu) 北方草原的重要通道,亦是農(nong) 耕與(yu) 遊牧文化碰撞的交融地。鄂爾多斯青銅器正是在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自然環境以及文化交流碰撞下,於(yu) 約公元前1500年左右滋養(yang) 長成。鄂爾多斯青銅器特征鮮明,器類豐(feng) 富,實用性強、體(ti) 量小、動物裝飾題材豐(feng) 富是其最大特征,表現出了早期北方遊牧民族的濃濃民族文化特色。

  本次展覽分為(wei) 三個(ge) 單元,其中“馬背雄鷹——生產(chan) 生活”單元由塞北牧歌、躍馬揚鞭、衣冠環佩三部分構成,以早期北方遊牧民族生產(chan) 生活中的青銅兵器、車馬器、用具、裝飾品等實用器具為(wei) 主,勾勒馳騁草原、恣意昂揚、奮進不息的四季生活畫卷。代表器物包括鷹頂金冠、鶴嘴斧、鎏金帶鉤、帶扣、虎牛咬鬥紋金飾牌、銅鍑、金項圈、雙豹紋青銅泡飾等。

  “草原之光——藝術與(yu) 信仰”單元由精神源泉、敬天奉神兩(liang) 部分構成,通過以各種動物圖像為(wei) 特征的裝飾藝術品,展現早期北方遊牧民族的豐(feng) 富精神內(nei) 涵和信仰。代表器物包括蛇首青銅匕、鹿首青銅匕、雙馬撕咬紋青銅飾牌、虎銜羊紋青銅飾牌、子母虎形青銅掛鉤、圓雕羊柄銅燈等。

  “蹄音悠悠——多元文化交流”單元精選青銅飾牌、飾件、杆頭飾等反映多元文化交流的典型器物,通過不同文化因素對比,展現早期北方遊牧民族與(yu) 中原、歐亞(ya) 草原各民族互鑒下的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與(yu) 傳(chuan) 播。代表器物包括嵌寶石虎鳥紋青銅飾牌、鎏金奔馬紋青銅飾牌、青銅鹿首刀、虎豕咬鬥紋金飾牌、佇(zhu) 立鹿形杆頭飾、怪獸(shou) 紋金飾片、馬形青銅梳等。

  鄂爾多斯青銅器與(yu) 中原青銅器的莊重、三星堆青銅器的神秘不同,是以動物主題藝術創造的實用器物為(wei) 代表,也是中國眾(zhong) 多文明色彩中尤為(wei) 獨特的一抹。其表現出的與(yu) 中原文化的交流以及與(yu) 歐亞(ya) 草原青銅文化的共性,不僅(jin) 具有重要的考古學、曆史學、民族學價(jia) 值,同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jia) 值。

  據了解,本次展覽旨在再現商至漢時期北方早期遊牧民族的民族風情及其多重文化價(jia) 值和藝術之美,揭示青銅之路上,北方早期遊牧民族與(yu) 中原農(nong) 耕民族,與(yu) 歐亞(ya) 草原民族的交流、交往以及不同文化、信仰、民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文化互動的曆史事實,略窺我國北方早期遊牧民族在北方草原廣闊的舞台上揮寫(xie) 下的一幕幕曆史壯劇,感悟中華青銅文明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以及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的交流與(yu) 互鑒。

  >

  以鄂爾多斯青銅器為(wei) 載體(ti) 的早期北方遊牧民族,不僅(jin) 對中國畜牧—遊牧業(ye) 經濟的產(chan) 生和發展具有決(jue) 定性的意義(yi) ,同時在中華文明的形成與(yu) 發展曆程中,也發揮出了特殊的曆史性作用。它搭建起了中國中原地區文化與(yu) 歐亞(ya) 草原文化溝通的橋梁,對中國乃至世界曆史都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在世界青銅文化的發展史上寫(xie) 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次展覽將展出至2023年1月31日。(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