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非遺講故事|千年邢窯 曆久彌新
新華社石家莊10月26日電 題:千年邢窯 曆久彌新
新華社記者鞏誌宏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ya) 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上,發現了6萬(wan) 多件中國唐代陶瓷器,其中就有邢窯白瓷。可見,在唐代,白瓷就通過海上絲(si) 綢之路走向了世界。”在河北省臨(lin) 城縣邢窯文化博覽園,邢窯陶瓷燒製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張誌忠說。
邢窯窯址主要分布在今天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區、臨(lin) 城縣、內(nei) 丘縣一帶。2014年,邢窯陶瓷燒製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現年59歲的張誌忠,從(cong) 1980年至今一直致力於(yu) 邢窯陶瓷燒製技藝恢複和邢窯文化研究。在邢窯文化博覽園邢窯陶瓷製作室內(nei) ,拉坯機“嗡嗡”旋轉著,泥料在張誌忠手中不斷變換形狀,隻一會(hui) 兒(er) 工夫,一個(ge) 茶杯的毛坯便成型了。
“邢窯創燒於(yu) 北朝,鼎盛於(yu) 唐朝,到元代逐漸銷聲匿跡,燒製技藝失傳(chuan) 。”張誌忠說。盡管古籍上多有記載,但由於(yu) 沒有發現窯址,邢窯一直成謎。1980年以來,相關(guan) 部門先後在邢台發現多處窯址,逐漸揭開了邢窯的神秘麵紗。
1986年底,經過大量試驗,張誌忠所在的河北省邢窯研究組成功燒製出“接近唐代邢瓷”的21種邢窯仿製品,邢窯燒製技藝逐漸恢複。
“邢窯白瓷類銀類雪、瑩澤如玉,是盛唐時期的文化符號之一。”張誌忠說,當代白瓷既要發揚邢窯的精神風貌和特征,又要有所創新,展現時尚。
張誌忠精益求精。他經常花費數年時間研究、修改,才會(hui) 將某個(ge) 作品定型。近年來,張誌忠將更多精力花在邢窯文化傳(chuan) 承上,通過編輯書(shu) 籍、學校授課等多種方式教授邢窯陶瓷燒製技藝。
為(wei) 推動邢窯文化薪火相傳(chuan) ,邢台學院開設了陶瓷工藝學、邢窯陶瓷燒製技藝等17門專(zhuan) 業(ye) 課程。邢台市邢瓷燒製技藝研究院、內(nei) 丘縣職教中心等通過舉(ju) 辦創作培訓班等方式,培養(yang) 出一批高技能人才。
現在,更多的年輕人成為(wei) 千年窯火的守護者。2016年,吳曉楷進入邢台學院學習(xi) 邢窯陶瓷燒製技藝,畢業(ye) 後跟隨張誌忠繼續學習(xi) 。在邢窯文化博覽園,這名“95後”年輕人熟練地拉坯、雕花、上釉,認真而沉穩。他說:“邢窯的千年積澱深深吸引著我,我想成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的接力者,讓邢窯繼續綻放光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