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築“夢”天宮 中國空間站迎來“三室兩廳”新世界

發布時間:2022-11-01 11:0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效果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漫畫策劃:火箭青年可視化協同創新融合實驗(邱晨輝 董佳瑩 錢航)

  10月31日,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將空間站基本構型最後一個(ge) 艙體(ti) ——夢天實驗艙送入太空,實驗艙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不到兩(liang) 年時間,中國空間站三大艙體(ti) ——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陸續飛向太空,三者即將形成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舉(ju) 世矚目。

  天宮,亦名紫薇宮,是中國神話傳(chuan) 說中天帝居住的宮殿。九重天之上,仙島林立、氣象萬(wan) 千。如今,中國人就要將其變為(wei) 現實:在浩瀚星空與(yu) 藍色地球之間,“天宮”緩緩飛行,中華兒(er) 女漫步太空,自信的身影映照著人類科技的光輝。

  眼下,隨著中國空間站新居的來訪,航天員將迎來“三室兩(liang) 廳”的新世界。

  “夢工場”解鎖出艙新體(ti) 驗

  此次發射的夢天實驗艙,是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第二個(ge) 實驗艙。先後發射的“問天”和“夢天”,看起來就像是孿生兄弟一般,它們(men) 之間到底有什麽(me) 不同?夢天實驗艙又有哪些驚豔之處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空間站係統副總師柏合民介紹,夢天實驗艙的艙體(ti) 全長17.88米,直徑4.2米,發射質量約23噸,“夢天和問天兩(liang) 個(ge) 實驗艙‘長得很像’,在艙段的組成上,都擁有工作艙、氣閘艙和資源艙,特別是‘兩(liang) 兄弟’的工作艙和資源艙的造型幾乎別無二致。”

  具體(ti) 來看,兩(liang) 者的工作艙都位於(yu) 最內(nei) 側(ce) ,通過對接機構與(yu) 核心艙的節點艙相連。作為(wei) 航天員在太空工作生活的主要區域,“問天”與(yu) “夢天”的工作艙內(nei) ,均安裝了多台科學實驗機櫃。不過,在開展空間科學實驗方麵,“兩(liang) 兄弟”的能力和責任卻各有側(ce) 重。

  “從(cong) 對人的支持來講,夢天實驗艙的定位是航天員工作的地方,因此沒有配置類似‘天和’‘問天’艙的睡眠區、衛生區。但三個(ge) 艙段均配置有航天員的鍛煉設備,夢天艙配置的是抗阻鍛煉設備,類似健身房的劃船機。”柏合民說。

  據他介紹,問天實驗艙主要麵向空間生命科學研究,配置了生命生態、生物技術和變重力科學等實驗櫃;夢天實驗艙則主要麵向微重力科學研究,配置了流體(ti) 物理、材料科學、燃燒科學、基礎物理以及航天技術試驗等多學科方向的實驗櫃。位於(yu) 艙體(ti) 尾端的資源艙,是夢天實驗艙的“能源倉(cang) 庫”,資源艙上安裝的兩(liang) 副巨大太陽翼,可通過持續旋轉、穩定對日為(wei) 空間站提供充足的能源支持。

  那麽(me) ,如何從(cong) 外形上快速辨認出“兩(liang) 兄弟”呢?柏合民說,主要還是在於(yu) 工作艙與(yu) 資源艙的中間部分,也就是氣閘艙的獨特構型上。問天實驗艙采用“外方內(nei) 圓”的視覺效果,圓柱形氣閘艙外有個(ge) 方形的外殼;而在夢天實驗艙的相同位置,則采用了“艙中艙”設計,這讓夢天實驗艙的體(ti) 型看起來更加渾圓、流暢。

  除了“身材”略有差異,“兩(liang) 兄弟”的氣閘艙還各懷絕技。問天實驗艙的氣閘艙主要作為(wei) 航天員出艙的主要通道;而夢天實驗艙的氣閘艙,則是一個(ge) 專(zhuan) 供貨物進出的重要樞紐。

  “更形象地來說,如果將問天實驗艙的氣閘艙比作‘國際機場’,那麽(me) 夢天實驗艙的氣閘艙就像是一座‘國際貨運港口’,承擔著空間站貨物、載荷等進出艙的任務,是空間站一項重要的能力創新。”柏合民說。

  此前,我國在艙外開展科學試驗,需要航天員出艙進行安裝作業(ye) ,但這種方式會(hui) 受到航天員出艙次數、載荷數量與(yu) 大小的限製。因此,夢天實驗艙所獨具的載荷自動進出艙功能,將進一步提高空間站進行艙外載荷實(試)驗的能力和效率。在夢天實驗艙內(nei) ,配置了一台載荷轉移機構,可以穩定地執行將貨物從(cong) 艙內(nei) 送出艙外,或將艙外貨物運至艙內(nei) 的任務。

  柏合民介紹,載荷轉移機構的運送能力能達到400公斤,單次運送貨物包絡可以達到1.15米×1.2米×0.9米,為(wei) 貨物進出打造了一條寬闊的通路。

  “這與(yu) 航天員‘帶貨出艙’的方式相比,貨物出艙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還為(wei) 在軌工作生活的航天員‘減負’,以便他們(men) 將更多的時間精力用於(yu) 開展艙內(nei) 各項科學實驗活動。”柏合民說。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立足“建站為(wei) 應用”的宗旨,夢天實驗艙在軌組裝完成後,將與(yu) 空間站其他兩(liang) 艙實現控製、能源、信息、環境等功能的並網管理,共同支持空間站開展更大規模的空間研究實驗和新技術試驗,打造空間技術應用研究“夢工場”,推動我國空間科學研究與(yu) 應用邁向世界領先水平。

  三型“翅膀”逐日向陽

  隨著夢天實驗艙發射成功,中國空間站“T”字構型即將亮相於(yu) 世人。其最醒目的標誌,非空間站配置的大大小小不同的太陽翼莫屬了。

  鮮為(wei) 人知的是,助力我國空間站遨遊太空的,是三種不同的“翅膀”:神舟載人飛船采用剛性太陽翼,天舟貨運飛船采用半剛性太陽翼,核心艙和兩(liang) 個(ge) 實驗艙采用柔性太陽翼,三款不同的太陽電池翼覆蓋了目前我國所有太陽翼的種類,撐起了空間站在軌運營的“能源擔當”。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空間站型號副總師王治易介紹,從(cong)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開始,八院便致力於(yu) 為(wei) 航天器打造穩定可靠的“翅膀”,截至目前,已經有28套剛性太陽翼、8套半剛性太陽翼以及6套柔性太陽翼翱翔太空,為(wei) 載人航天工程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

  他告訴記者,空間站上搭載的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等各類科學儀(yi) 器需要工作,航天員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能源。傳(chuan) 統的剛性、半剛性太陽電池翼因其體(ti) 積、重量、功率等因素的限製無法滿足這一需求,而柔性翼體(ti) 積小、展開麵積大、功率重量比高,比如實驗艙柔性翼全部收攏後厚度隻有18厘米,與(yu) 一部手機的長度相當,僅(jin) 為(wei) 剛性太陽翼的1/8。

  2021年4月,我國空間站的“第一塊積木”天和核心艙率先就位,陽光下熠熠生輝的“天和之翼”抓人眼球,這是為(wei) 我國空間站打造的首個(ge) 大麵積可展收柔性太陽翼。

  “核心艙單個(ge) 太陽翼展開的麵積,相當於(yu) 一個(ge) 標準單打羽毛球場的大小,可以提供9千瓦的電能。”王治易說。

  2022年,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陸續成功發射,它們(men) 各配備了2套大型柔性太陽電池翼,單套太陽翼展開麵積達到138平方米,單個(ge) 功率高達18千瓦,4個(ge) 這樣的太陽電池翼就能提供空間站建成後三艙組合體(ti) 80%的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傳(chuan) 統剛性、半剛性太陽翼都是一次展開,在短短十幾秒內(nei) 就完成所有動作;而大型柔性太陽電池翼卻首創了“二次展開”技術,整個(ge) 過程持續80分鍾,這是為(wei) 了確保交會(hui) 對接這一關(guan) 鍵動作的絕對安全。

  以夢天實驗艙的太陽翼為(wei) 例,交會(hui) 對接過程中兩(liang) 個(ge) 數十噸級的航天器,以約7.9公裏/秒的速度運動,需要精準地控製它們(men) 的位置、速度、姿態,才能保證可靠的對接,稍有偏差,航天器就會(hui) 發生碰撞。

  “如果太陽電池翼完全展開,實驗艙就好比兩(liang) 隻手各持一麵巨大的帆,微小的抖動,都會(hui) 導致實驗艙的速度、相對位置和飛行姿態的控製精度嚴(yan) 重下降,控製難度指數級增加。”王治易說。

  也因此,設計團隊突破了“二次展開”的關(guan) 鍵技術,在實驗艙發射後的獨立飛行階段,柔性太陽電池翼首先展開一部分電池板以滿足實驗艙能量需求;在對接完成後,再次完成全展開,建立完整的能源係統。

  王治易表示,在整個(ge) 展開過程中,數節伸展機構依次向外推出,帶動太陽翼向外展開,像是一架被緩緩拉開的手風琴,在宇宙中奏響它的美妙樂(le) 章。

  勾畫中國空間站未來

  “夢天”啟程太空,還搭載了一些重要的先進裝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總體(ti) 副主任設計師孟瑤介紹,這些裝置在夢天艙上作用不一,無論是太空智能家居的實現應用,還是諸多科學裝置的搭載使用,它們(men) 一道勾畫著中國空間站的未來。

  比如,待三艙合一後,空間站將升級為(wei) “三室兩(liang) 廳”,豪華的房子需要智能家居來匹配。夢天實驗艙搭載的話音設備,可以與(yu) 核心艙、問天實驗艙、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組建多艙段語音傳(chuan) 輸係統。不管航天員在“三室兩(liang) 廳”的何處,高效便捷的話音設備都能讓他們(men) 實時對話,按需群聊、私聊。

  孟瑤介紹,多場景暢聊無阻無卡頓,離不開話音設備配備的12個(ge) 軟件。實時處理近30路鏈路數據,精準設定單個(ge) 或多個(ge) 通話對象,讓航天員在太空家園的各個(ge) 角落,“站”裏“站”外,都可以邊聽音樂(le) 邊聊天;利用空間站WiFi可以無線聊天,堪比語音通話,多艙段、多鏈路實時語音技術,讓太空與(yu) 地球實現了通話自由。

  “三艙合一,使得空間站的高速通信設備增加到了3台,從(cong) ‘單打獨鬥’變為(wei) ‘互為(wei) 備份’,再到‘鐵三角隊形’。空間站的數據處理和傳(chuan) 輸能力將再度提高。”孟瑤說。

  她告訴記者,如果說沒有高速通信的時代是90年代的水泥馬路,有了高速通信的核心艙是城市快速路,帶上高速通信的問天實驗艙是交叉的南北高架,那麽(me) 組隊後的夢天試驗艙,三台高速通信機的公路配置,可以說組成了高速公路網絡,不但路麵寬、路基好,而且道路網絡四通八達,上下匝道分配合理,交通指揮安全科學,即使一台機器失效,另外兩(liang) 台都可接力續航、協同工作,從(cong) 而實現空間站數據傳(chuan) 輸的高可靠性。

  此外,夢天艙應用了X射線透射成像係統,作為(wei) 空間站材料實時觀察實驗主載荷,該係統也是世界第一台在載人航天器中使用X射線透射成像原理進行實驗的科學裝置。孟瑤介紹,它將在資源與(yu) 空間受限的情況下,實現X射線的完全屏蔽,是具有曆史意義(yi) 的科學裝置。

  夢天實驗艙還為(wei) 立方星、微衛星等實現“太空旅遊”提供了“VIP包廂”,這就是微小飛行器釋放機構。有了這個(ge) 機構,我國空間站可化身為(wei) “太空驛站”,為(wei) 立方星、微衛星的釋放提供最前沿的出發地。

  通常情況下,釋放機構以組件形式收納在艙內(nei) ,當需要執行釋放小衛星任務時,航天員可以按照立方星的規格進行在軌組裝。“包廂”單次最大載客量為(wei) 36U立方星或百公斤級微衛星。立方星安裝完成後,“包廂”搭乘載荷轉移機構轉移到艙外。

  隨後,艙外機械臂抓取釋放機構,並調整釋放機構的姿態,當轉移到立方星或微衛星的發射方向時,釋放機構就像彈弓一樣,把小衛星依次以規定的速度彈射出去,讓衛星既穩當、又安全地開始太空旅程。

  柏合民說,夢天實驗艙的發射成功,是航天係統工程規律的又一成功應用。研製時的萬(wan) 千試驗磨煉,入軌前後層出不窮黑科技保障,未來運行後先進的科學實驗儀(yi) 器,這些都一同造就了“夢天”。

  從(cong) “天和”到“問天”,從(cong) “問天”到“夢天”,頭頂的那片天上,中國有了屬於(yu) 自己的定居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