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有本養老經
養(yang) 老是個(ge) 讓人難以感到輕鬆的話題。不過,陶淵明可能不這麽(me) 看,他有個(ge) 養(yang) 老的前瞻性設計。
《桃花源記》大家都很熟悉:武陵人捕魚為(wei) 業(ye) ,一日誤入百花深處,發現這裏“土地平曠,屋舍儼(yan)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le) ……”
旁白:別背了,別背了,大家都會(hui) ,你說說這養(yang) 老陶淵明是怎麽(me) 設計的?
關(guan) 鍵詞就是: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le) 。
一方麵,按照陶淵明的想法,養(yang) 老是個(ge) 發生在社區、家庭的場景。桃花源裏,老人們(men) 並沒有集中在村舍邊上的養(yang) 老院,而是在社區散居。另一方麵,更有意思的是,養(yang) 老和托幼緊密結合在了一起。“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le) ”,就是說這一老一小,在一起實現了良性互動,最終各得其樂(le) 。
而這兩(liang) 點,正是今天養(yang) 老事業(ye) 的發展要點。首先,說說這居家養(yang) 老和社區養(yang) 老。
當前,中國老年人大多數都在居家和社區養(yang) 老,形成“9073”的格局,就是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yang) 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yang) 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yang) 老。這就需要把大量的養(yang) 老服務送到社區,送進家門。
對此,近年來國家在這方麵投入大量資源,讓陶淵明的設想有了現實支撐。比如醫療保障方麵,把老年人作為(wei) 重點人群,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做到慢病有管理、疾病早發現、小病能處理、大病易轉診;提供上門巡診、家庭病床、護理等老年人迫切需要的服務,特別是滿足失能、重病、高齡的老年人的剛性需求;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yang) 老服務,增設養(yang) 老床位……
其次,說說這養(yang) 老和托幼結合的問題。類似陶淵明提出的“黃發垂髫”共同生活的概念,一些國家正在實踐。
英國一個(ge) 研究老年病學的團隊在某養(yang) 老社區內(nei) 建立“幼兒(er) 園”,讓10位退休老人和10名4歲學齡前兒(er) 童共同生活6周,讓老年人重獲健康和快樂(le) 。實踐結果是,孩子們(men) 走進養(yang) 老院後,給老人們(men) 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個(ge) 個(ge) 小天使,為(wei) 他們(men) 枯燥、孤獨的晚年生活帶去了新的樂(le) 趣。
他們(men) 一起做姓名牌、參與(yu) 小鴨實驗、玩音樂(le) 定格遊戲等。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老人重新發現自我價(jia) 值,獲取樂(le) 趣和歡笑,也讓孩子從(cong) 老人那裏收獲了無條件付出的愛,也逐漸意識到“大人有時也是需要幫助的”。
類似這樣的“跨代學習(xi) 陪伴”的理念,美國、德國、日本等國也在探索。比如把育幼院搬進老年看護中心,“兩(liang) 頭兒(er) ”一起照顧;鼓勵幼兒(er) 園建在養(yang) 老院旁邊;推動小學、幼兒(er) 園與(yu) 附近養(yang) 老院建立固定互訪製度……
這種發生在朝陽與(yu) 夕陽之間的生命碰撞,說明了一個(ge) 道理:在由不同輩分的人組成的環境裏,大家互相學習(xi) 和照應,老人會(hui) 感到更加快樂(le) 與(yu) 幸福,不容易產(chan) 生失落感。
那麽(me) ,我們(men) 將來可不可以借鑒這樣的經驗,在新建社區或改造舊社區過程中,探索、推廣這樣的養(yang) 老設施和托幼機構做鄰居的做法,以提升老年人的社會(hui) 參與(yu) 感,實現隔代共處“並怡然自樂(le) ”的“桃花源式”場景呢?熊 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