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法治社會
作者:田訓龍(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hui) 學院院長)
法治社會(hui) 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hui) 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ju) 措,也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必然要求和題中應有之義(yi)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加快建設法治社會(hui) 作出重大決(jue) 策部署,為(wei) 法治社會(hui) 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精神,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法律文化,引導全體(ti) 人民做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nei) 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法律要發揮作用,需要全社會(hui) 信仰法律。”“隻有內(nei) 心尊崇法治,才能行為(wei) 遵守法律。”法治社會(hui) 建設要把培育全社會(hui) 法治意識、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信仰作為(wei) 基礎性工程來抓,以充分調動人民群眾(zhong) 參與(yu) 法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樹立起對法治內(nei) 心擁護、真誠信仰和忠誠踐行的主體(ti) 自覺。
法治自覺來自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精神的弘揚和引領。法治精神是全麵依法治國的精神動力,是法律進入人的內(nei) 心世界的價(jia) 值支撐和思想指引。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曾指出,“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人們(men) 沒有法治精神、社會(hui) 沒有法治風尚,法治隻能是無本之木、無根之花、無源之水”,提出要“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men) 的頭腦之中,體(ti) 現於(yu) 人們(men) 的日常行為(wei) 之中。這包括培養(yang) 人們(men) 的理性精神、誠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權威的精神、權利與(yu) 義(yi) 務對稱的精神、依法維權和依法解決(jue) 糾紛的習(xi) 慣等等”。建設法治社會(hui) ,必須要大力弘揚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精神,使之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固化於(yu) 製,推動法治精神轉化為(wei) 具體(ti) 法治實踐。
法治自覺來自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法律文化的傳(chuan) 承和浸潤。任何法治文明背後都有特定的文化支撐,最具生命力的法治體(ti) 係一定紮根在最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社會(hui) 培育法治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血脈和豐(feng) 厚滋養(ya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自古以來,我國形成了世界法製史上獨樹一幟的中華法係,積澱了深厚的法律文化。中華法係形成於(yu) 秦朝,到隋唐時期逐步成熟,《唐律疏議》是代表性的法典,清末以後中華法係影響日漸衰微。與(yu) 大陸法係、英美法係、伊斯蘭(lan) 法係等不同,中華法係是在我國特定曆史條件下形成的,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創造力和中華法製文明的深厚底蘊。”我國古代法製蘊含著十分豐(feng) 富的智慧和資源,如出禮入刑、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天下無訟、以和為(wei) 貴的價(jia) 值追求,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慎刑思想,援法斷罪、罰當其罪的平等觀念,保護鰥寡孤獨、老幼婦殘的恤刑原則,等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也在多個(ge) 場合引用相關(guan) 名言警句,比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luan)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等。這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法律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煥發時代價(jia) 值,也在影響著人們(men) 的法治意識,成為(wei) 人們(men) 樹立法治自覺的文化基因。
建設覆蓋城鄉(xiang) 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ti) 係,深入開展法治宣傳(chuan) 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明確要求“注重培育人們(men) 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引導人們(men) 自覺履行法定義(yi) 務、社會(hui) 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全社會(hui) 都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
公共法律服務是全麵依法治國的基礎性、服務性和保障性工作,承擔著為(wei) 全民提供法律知識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動等職能。因此,法律服務供給的過程也是法治宣傳(chuan) 的過程,如果法律服務體(ti) 係不完備,人們(men) 的法律需求得不到滿足,全社會(hui) 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觀念就難以形成。隨著經濟社會(hui) 不斷發展,人民群眾(zhong) 的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法律服務需求不斷增長,但公共法律服務體(ti) 係建設中發展不平衡、設施不完善等短板日益凸顯,特別是一些農(nong) 村和偏遠地區尚存在著法律服務資源緊張且人才儲(chu) 備不足、經費保障不足、公眾(zhong) 知曉率和使用率不高、智能化水平偏低等問題。因此,建設法治社會(hui) 亟須加快建設覆蓋城鄉(xiang) 、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ti) 係,不斷提升法律服務的群眾(zhong) 滿意度和社會(hui) 公信力,讓人民群眾(zhong) 共享公共法律服務成果。
法治宣傳(chuan) 教育是增強公民對法律法規知曉度、法治精神認同度、法治實踐參與(yu) 度的基本方式,對於(yu) 推動法治文化蓬勃發展,增強全社會(hui) 法治觀念,提高社會(hui) 治理法治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八五”普法的第二個(ge) 年頭,新階段的法治宣傳(chuan) 教育要更加聚焦於(yu) 讓法治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和基本準則的目標,通過加強教育引導,實行公民終身法治教育製度,把法治教育納入幹部教育體(ti) 係、國民教育體(ti) 係、社會(hui) 教育體(ti) 係;推動實踐養(yang) 成,把提升公民法治素養(yang) 與(yu) 推進依法治理等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把公民法治素養(yang) 基本要求融入市民公約、鄉(xiang) 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ye) 規章、團體(ti) 章程等社會(hui) 規範,融入文明創建、法治示範創建和平安建設活動;完善製度保障,建立健全對守法行為(wei) 的正向激勵和對違法行為(wei) 的懲戒製度,把公民法治素養(yang) 與(yu) 誠信建設相銜接,健全信用獎懲和信用修複機製等舉(ju) 措,不斷推動公民法治素養(yang) 和社會(hui) 治理法治化水平顯著提升。
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升社會(hui) 治理法治化水平
社會(hui) 治理法治化水平決(jue) 定法治社會(hui) 建設水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全麵依法治國是一個(ge) 係統工程,要整體(ti) 謀劃,更加注重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隨著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我國社會(hui) 逐漸呈現出社會(hui) 層次立體(ti) 化、社會(hui) 主體(ti) 多樣化、社會(hui) 利益差別化、社會(hui) 矛盾複雜化的新局麵,堅持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便成為(wei) 提升社會(hui) 治理法治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也多次出現在《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全麵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法治社會(hui) 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中央宣傳(chuan) 部、司法部關(guan) 於(yu) 開展法治宣傳(chuan) 教育的第八個(ge) 五年規劃(2021-2025年)》以及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等重要文件、文獻中,這體(ti) 現了對多年來我國依法治理的經驗總結,也反映了我們(men) 黨(dang) 對社會(hui) 治理和依法治國規律性認識的深化。新階段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要著力推進市域治理創新,深化城鄉(xiang) 社區依法治理,健全村級議事協商製度,加強基層群眾(zhong) 性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深化依法治校、依法治企、依法治網;廣泛開展行業(ye) 依法治理;加強社會(hui) 應急狀態下專(zhuan) 項依法治理,堅持依法治理與(yu) 係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有機結合,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發揮人民團體(ti) 和社會(hui) 組織在法治社會(hui) 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依法妥善處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會(hui) 問題等,全麵提升社會(hui) 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維護社會(hui) 秩序、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協調利益關(guan) 係、推動社會(hui) 事業(ye) 發展,促進社會(hui) 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發揮領導幹部示範帶頭作用,努力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hui) 蔚然成風
培育全社會(hui) 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jue) 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是法治社會(hui) 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實踐土壤和主要目標。“正人者先正己,律人者先律己”,要讓全社會(hui) 相信法律、遵守法律,讓法律成為(wei) 人民心中的信仰,就要充分發揮領導幹部這個(ge) “關(guan) 鍵少數”的示範帶頭作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政府是執法主體(ti) ,對執法領域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yan) 、違法不究甚至以權壓法、權錢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問題,老百姓深惡痛絕,必須下大氣力解決(jue) 。”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幹部法治意識比較淡薄,有的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yan) 甚至徇私枉法等問題,影響了黨(dang) 和國家的形象和威信,損害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領域的正常秩序,也都產(chan) 生了惡劣的影響。顯然,領導幹部在推進全麵依法治國中可謂責任重大,使命艱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指出:“要把推進全民守法作為(wei) 基礎工程,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引導廣大群眾(zhong) 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jue) 問題靠法。”領導幹部要始終成為(wei) 法治的示範者、引領者、先行者,堅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發揮好“頭雁效應”,帶動全社會(hui) 一起努力,在建設法治社會(hui) 上不斷取得新成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