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配置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
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維護國家資源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
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維護國家資源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一段時間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烏(wu) 克蘭(lan) 危機、極端異常氣候災害頻發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國際市場上糧食、能源、礦產(chan) 品等大宗商品和初級產(chan) 品供求關(guan) 係趨緊,價(jia) 格持續走高,全球通脹加劇。資源安全是經濟安全的根基,也是國家安全和國際競爭(zheng) 的重要領域,外部不確定性增加給我國資源安全帶來了嚴(yan) 峻挑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確保供給安全,才能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牢牢守住新發展格局的安全底線,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但在加速工業(ye) 化和城鎮化過程中消耗了大量能源、水、糧食、土地、礦產(chan) 等資源和原材料,“高投入、高消耗、低產(chan) 出”的粗放發展方式未得到徹底扭轉,生產(chan) 生活中資源浪費現象仍然存在,導致資源消費總量居高不下,高質量發展麵臨(lin) 的資源約束長期偏緊,安全保障壓力增大。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部署實施全麵節約戰略,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利用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社會(hui) 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推動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取得積極成效。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更好滿足美好生活需要,都對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wei) 此,要抓緊落實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從(cong) 理念、技術、政策等方麵入手,以能源、工業(ye) 、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為(wei) 著力點,綜合運用好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加快建立體(ti) 現資源稀缺程度、生態損害成本、環境汙染代價(jia) 的資源價(jia) 格形成機製,在“開源”和“節流”兩(liang) 個(ge) 方向上持續發力。一方麵,加緊戰略性礦產(chan) 勘探開發,加大可再生能源、清潔生產(chan) 、綠色產(chan) 品研發創新投入力度,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源合作,拓展資源邊界,擴大能源、礦產(chan) 及低碳技術和產(chan) 品的有效供給;另一方麵,堅持倡導全民節約,創新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優(you) 化技術、產(chan) 品的能耗標準體(ti) 係,完善節能減排激勵機製。
中國是資源大國,也是人口大國,資源總量大、品類豐(feng) 富,但人均占有量偏少,這一客觀事實決(jue) 定了節約資源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要鼓勵企業(ye) 積極探索資源科學配置的新路徑新模式。用好數字技術,精準識別製約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的難點堵點,推動數字化綠色化深度融合,引領重大低碳技術、工藝和裝備研發應用實現新突破,促進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的精細化能耗監測和低碳管理。我們(men) 要築牢安全底線,守住14億(yi) 多中國人民的資源“飯碗”,為(wei)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ti) 係、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安全、穩定、高效、綠色的資源保障。(楊丹輝 作者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