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化評析】古為今用,賡續中華文明

發布時間:2022-11-07 10:3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李思輝(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河南安陽市殷墟遺址考察。在殷墟博物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仔細觀摩青銅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並感慨道“殷墟我向往已久”,指出此行的目的是,想更深地學習(xi) 理解中華文明,古為(wei) 今用,為(wei) 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殷墟考古發現是中華文明探源的重大成果。殷墟的無與(yu) 倫(lun) 比,不僅(jin) 在於(yu) 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ge) 文獻可考、為(wei) 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以之為(wei) 基礎的考古發現,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中華文明從(cong) 史前至今的一脈相承,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鐵證”;還在於(yu) 作為(wei) 判定文明重要指標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殷墟看似隻是一個(ge) 朝代都城的遺址,實則是一本賡續中華文明的必讀之書(shu) 。正如郭沫若先生當年感歎的那樣:“中原文化殷始創,觀此勝於(yu) 讀古書(shu) 。”

  深刻品讀殷墟這本“必讀之書(shu) ”,目的不是止步於(yu) 先人的偉(wei) 大創造,不是沉溺於(yu) 過去的輝煌燦爛,而是為(wei) 了從(cong) 中辨明曆史方位、堅定文化自信、擔起時代使命,汲取繼往開來、賡續創新的時代動力。從(cong) 福建武夷山朱熹園,到四川眉山三蘇祠;從(cong) 甘肅敦煌莫高窟,到河南安陽殷墟……那些令人“向往已久”的所在,既是一種文化的寄托、文明的載體(ti) ,也是一種前進的參照和動力。站在文化的源頭,撫摸古老的土地,接通文明的脈絡,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現在在哪裏、將要到哪裏去”,就能更深刻地學習(xi) 理解中華文明的真諦,繼而找到更多古為(wei) 今用的辦法。

  過去十年間,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汲取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觀念的精華;全麵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折射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革新精神;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中國建設,蘊含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映照出“天下一家”“協和萬(wan) 邦”的博大胸襟……正如研究者所說,深刻把握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內(nei) 在契合性,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智慧是馬克思主義(yi) 彰顯強大真理力量和實踐偉(wei) 力的重要保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必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此次在殷墟遺址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次強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我們(men) 黨(dang) 創新理論的“根”,我們(men) 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liang) 個(ge) 結合”。從(cong) 曆史唯物主義(yi) 的時空觀去看,曆史和現實不是割裂的,而是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繼往開來的過程。正是因為(wei) 注重孜孜追尋和深刻理解中華文化之源、文明之根,在不斷延伸、擴展、追溯中梳理出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素,不斷提煉文明進程的中國方案,我們(men) 黨(dang) 總結出何為(wei) 中國特色,成功走出一條繼往開來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為(wei) 建設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奠定堅實基礎。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燦若星河的文化遺產(chan) 既是我們(men) 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據,也是激勵中華兒(er) 女賡續文明、接續奮鬥的不竭動力。讓我們(men) 緊跟新時代的步伐,向包括殷墟在內(nei) 的許許多多“向往已久”的文明源頭致敬,認真讀好、讀懂一部部繼往開來的“必讀之書(shu) ”,在古為(wei) 今用中賡續中華文明,走向更開闊未來。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