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藝術表達 彰顯精神力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當前,廣大網絡視聽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以鮮活清新的青春語態和昂揚向上的創新姿態,真誠書(shu) 寫(xie) 火熱現實,熱忱描繪時代氣象,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成為(wei) 新時代文藝的亮麗(li) 風景線。
青春語態
傳(chuan) 遞奮鬥力量
文藝浸潤人的心靈,對年輕人尤其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網絡視聽文藝工作者與(yu) 當代青年天然地親(qin) 近,可以發揮這一優(you) 勢,藝術呈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主題,為(wei) 廣大觀眾(zhong) 群體(ti) 提供價(jia) 值涵養(yang) 和精神推動力。
傳(chuan) 承紅色基因,見證初心使命。網絡視聽文藝作品當聚焦思想偉(wei) 力和奮鬥精神,創新重大主題的表達方式。網絡紀錄片《見證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shu) 》選取11位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感人故事,以大量一手材料生動描繪革命英烈的光輝形象和崇高人格,深情歌頌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奮鬥精神和無畏氣概。網絡紀錄片《百煉成鋼: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100年》《黨(dang) 的女兒(er) 》、係列短視頻《百年心聲》、網絡動畫片《血與(yu) 火——新中國是這樣煉成的》、網絡音頻節目《紅色文物100》、網絡電影《浴血無名川》等一批革命曆史題材作品,立體(ti) 、深刻地呈現黨(dang) 的百年奮鬥曆程,高揚愛國主義(yi) 精神,點亮理想信念之光,生動可感。這些作品奏響了歌唱祖國、禮讚英雄的鏗鏘旋律,豐(feng) 富了革命曆史題材文藝創作經驗。
記錄時代氣象,謳歌時代精神。人民群眾(zhong) 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最動人的風景,網絡視聽文藝作品還當繼續聚焦當代中國人民的奮鬥之誌、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力求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現新時代精神氣象。網絡電影《金山上的樹葉》、網絡紀錄片《追光者:脫貧攻堅人物誌》,講述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故事,塑造了眾(zhong) 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基層黨(dang) 員幹部、新型農(nong) 民、農(nong) 民企業(ye) 家、支教誌願者等人物形象,立體(ti) 展現了新時代新農(nong) 村的新風貌。網絡綜藝《聲生不息》發揮音樂(le) 溝通情感的橋梁紐帶作用,唱響鐫刻於(yu) 幾代人心中的經典旋律,激發觀眾(zhong) 內(nei) 心深處的文化自信與(yu) 民族自豪感,在互聯網上取得播放佳績。《這十年》主題係列節目、《中國醫生》《我的青春在絲(si) 路》等網絡紀錄片、《排爆手》《中國飛俠(xia) 》等網絡電影充分發揮網絡視聽傳(chuan) 播優(you) 勢,網感與(yu) 美感兼具,細細描摹奮鬥者的情感與(yu) 夢想、拚搏與(yu) 堅守,在觀眾(zhong) 麵前展開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網絡視聽文藝還要從(cong) 中華文化寶庫中獲取靈感、汲取養(yang) 分,將傳(chuan) 統之美與(yu) 當下生活相結合,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網台合作的“中國節日”係列節目深入挖掘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的文化內(nei) 涵,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先進技術,讓古樸厚重的曆史文化變得生動有趣。在屏幕前等待“傳(chuan) 統節日奇妙遊”開始、邊觀看邊發彈幕表達感受,已經成為(wei) 當代年輕人的“新民俗”。網絡綜藝《登場了!敦煌》的沉浸式探訪、《舞千年》的劇情化表達、網絡紀錄片《海派百工》的形式創新,等等,無不洋溢著曆久彌新的文化魅力,散發出由內(nei) 而外的文化自信。廣大網絡視聽文藝工作者通過一次次實踐,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互聯網時代煥發蓬勃的生命力,為(wei) 文化的傳(chuan) 承創新提供了新思路、打開了新生麵。
創新創造
開拓文藝新境界
創新是文藝繁榮發展的驅動力。作為(wei) 建立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的文藝新業(ye) 態,網絡視聽文藝富有創新精神。網絡文藝當繼續以飽滿的熱情和自我突破的勇氣,奮力開拓文藝新境界。
立足網絡,發揮特色。網絡視聽文藝注重用戶體(ti) 驗,強調融入感和親(qin) 切感,擅長溫柔地表達硬核主題。網絡跨年晚會(hui) 邀請老兵演唱《鋼鐵洪流進行曲》,整齊的軍(jun) 禮服、鏗鏘的歌聲、堅毅的目光,演唱者們(men) 曆經歲月而不改的豪情在這場年輕態的晚會(hui) 上閃閃發光,保家衛國的榮耀感點燃全場。校園題材網絡劇、流行文化主題網絡綜藝、全年齡段網絡動畫片,網絡視聽文藝不斷開拓體(ti) 裁題材,內(nei) 容形式越來越豐(feng) 富多樣,更好地滿足了人們(men) 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從(cong) 自由切換視角到超微距攝影,從(cong) 互動影視到描摹受眾(zhong) 畫像、了解用戶需求的大數據分析係統,借力新興(xing) 技術,網絡視聽文藝創作和傳(chuan) 播效能明顯提升,表現手法隨之煥然一新。
博采眾(zhong) 長,為(wei) 我所用。作為(wei) 新文藝形態,網絡視聽文藝廣泛學習(xi) 借鑒其他門類藝術的表現手法和成功經驗,在融會(hui) 貫通中激發創意靈感、豐(feng) 富文化內(nei) 涵。比如網絡劇在繼承國產(chan) 電視劇現實主義(yi) 傳(chuan) 統的同時,積極拓展類型化敘事的表達空間。網絡劇《開端》引入科幻文藝中常見的“時間循環”結構,緊貼社會(hui) 話題,是現實題材創作的新探索。網絡綜藝在“綜”上下功夫,積極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精髓。如《一本好書(shu) 》引入戲劇表現手法,還原經典作品的經典場景,讓好書(shu) 在舞台上“活”起來;《鄰家詩話》以詩詞為(wei) 切入點,融“畫樂(le) 舞演”於(yu) 一體(ti) ,藝術氣息充盈屏幕。舞蹈節目《洛神水賦》將表演與(yu) “水下攝影”相結合,衣袂翩躚,令人讚歎;戲曲節目《驚·鴻》以舞者夢境連接起《牡丹亭》《白蛇傳(chuan) 》《鍘美案》等經典戲曲名段,現代舞美同傳(chuan) 統戲曲相映成趣,如夢似幻。
跨界聯動,融合發展。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五十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wei) 10.51億(yi) ,互聯網普及率達74.4%。一方麵,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ti) 不斷推動網絡文藝佳作迭出;一方麵,互聯網不斷延展網絡視聽文藝產(chan) 業(ye) 鏈。當前熱門網絡影視作品與(yu) 有聲讀物、動漫、遊戲、真人角色扮演推理遊戲等新型業(ye) 態廣泛聯動,努力實現文化產(chan) 業(ye) 全鏈條價(jia) 值增益。網絡視聽文藝還與(yu) 線下旅遊、線上電商等結合,通過直播和短視頻展現各地自然人文景觀,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新時代新征程,網絡視聽文藝洋溢著蓬勃的朝氣和創新的銳氣。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的過程中,網絡視聽文藝將繼續唱響時代主旋律,為(wei)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增強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影響力做出新的貢獻。
版式設計:沈亦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