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風格涵養中國動畫新氣象
除了秉承中國民族風格,給人天然的文化親(qin) 近感,更重要的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符合當下審美習(xi) 慣和市場需求的時代化表達
從(cong) 1922年萬(wan) 氏兄弟製作的第一部動畫廣告片《舒振東(dong) 華文打字機》上映起,中國動畫走過了百年的發展曆程。如今,中國動畫已鑄就鮮明的風格特色,形成良好的市場預期。不久前,由科幻小說《三體(ti) 》改編的動畫定檔的消息,引發市場和動漫迷的廣泛關(guan) 注。不論在文化還是商業(ye) 層麵,中國動畫的影響力都在不斷增強。
從(cong) 文化資源看,中國動畫有極為(wei) 豐(feng) 富的底蘊。許多觀眾(zhong) 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古典文學、民間傳(chuan) 說等,都適合通過動畫形式來表現。1941年問世的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就取材於(yu) 《西遊記》,至今仍為(wei) 觀眾(zhong) 津津樂(le) 道。
中國動畫不僅(jin) 內(nei) 容取材和思想內(nei) 核始終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高度契合,而且很早就形成了追求民族風格的藝術自覺。早在1936年,萬(wan) 氏兄弟之一、《鐵扇公主》創作者萬(wan) 古蟾便斷言:“要使中國動畫事業(ye) 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必須在自己民族傳(chuan) 統土壤裏生根。”1961年上映的我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借鑒中國山水畫的技法,創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小蝌蚪形象,讓齊白石的“畫”動了起來。著名作家茅盾不禁感歎,“名畫真能動,潛翔栩如生”。這一時期,中國動畫以水墨意境、華麗(li) 高雅等為(wei) 美學旨歸,在世界上樹立起“中國動畫學派”的聲譽,對後來探索民族動畫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對民族動畫氣派的傳(chuan) 承和弘揚,一直延續到今天,也幫助中國動畫贏得當代受眾(zhong) 青睞。近年來,《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薑子牙》等一批優(you) 秀的國產(chan) 動畫作品,都從(cong) 這一風格中汲取了豐(feng) 富的養(yang) 料。如《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寫(xie) 意山水風格,《大魚海棠》中以福建土樓為(wei) 原型的建築,《白蛇:緣起》裏的煙雨江南等,獨特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韻味為(wei) 影片增色不少。
中國動畫要想持續贏得當代受眾(zhong) 的喜愛,除了秉承中國民族風格,給人天然的文化親(qin) 近感,更重要的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符合當下審美習(xi) 慣和市場需求的時代化表達。事實上,這些年在票房上表現亮眼的國產(chan) 動畫片,都在保留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核的同時,打開了新的表達空間,給人以新的審美體(ti) 驗和文化想象。《哪吒之魔童降世》創造了一個(ge)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形象,賦予這一傳(chuan) 統故事新的內(nei) 涵,與(yu) 當代受眾(zhong) 形成更大的精神共鳴,最終取得超過50億(yi) 元的高票房。
中國動畫需要闖過的另一道關(guan) 是製作技術。隨著數字虛擬人、動作捕捉、虛擬引擎等新技術的廣泛運用,動畫作品帶給人更強烈的沉浸感。這也給中國動畫的時代化表達創造了新的可能。《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帶領哪吒衝(chong) 浪的長鏡頭,便是特效技術和藝術想象力碰撞帶來的全新視覺體(ti) 驗。進一步打通文化資源與(yu) 科技資源的通道,用新技術拓展動畫應用場景,才能創作出更多具有震撼視覺效果、富於(yu) 中華文化韻味、體(ti) 現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的動畫佳作。
有著百年輝煌曆史、獨特藝術風格的中國動畫電影,如今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觀眾(zhong) 。動畫片不再是“隻給小孩看的”,已發展為(wei) 全齡產(chan) 業(ye) 。不斷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精神滋養(yang) ,進一步把握當代觀眾(zhong) 接受心理和審美需求,中國動畫一定能創造新的文化氣象,書(shu) 寫(xie) 新的輝煌篇章。(劉 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