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人民幸福生活——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實踐和理論探索》智庫報告
新華社北京12月5日電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hui) 、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聯合發布智庫報告《為(wei) 了人民幸福生活——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實踐和理論探索》。全文如下:
為(wei) 了人民幸福生活——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實踐和理論探索
2022年12月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講生存 講發展 有尊嚴(yan) 有幸福——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實踐基礎
1.1破除14億(yi) 人的“人權最大障礙”
1.2協調推進“整體(ti) 人權”
1.3促進高標準“平等人權”
1.4全麵參與(yu) 全球人權治理
第二章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當代中國人權觀的理論內(nei) 涵
2.1當代中國人權觀的核心理念、民主要義(yi) 、民生追求
2.2當代中國人權觀的認識論、實踐論、辯證法
2.3當代中國人權觀的目標定位、法治路徑、評價(jia) 標準
2.4當代中國人權觀的世界情懷
第三章 探索尊重和保障人權新境界——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借鑒意義(yi)
——堅強領導
——立足實際
——發展驅動
——法治保障
——互鑒包容
結語
導言
人人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hui) 的偉(wei) 大夢想。
在人類文明的百花園中,各國曆史、文化、製度、發展水平不盡相同,發展道路各異,但促進和保障人權已成為(wei) 國際社會(hui) 的普遍追求。
重視人的尊嚴(yan) 和價(jia) 值,堅持以人為(wei) 本是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美德,也是中國人權事業(ye) 發展一脈相承的理念。2000多年前,中國先哲就提出“人為(wei) 萬(wan) 物之靈”“天地之間,莫貴於(yu) 人”。對中國人影響最為(wei) 深遠的儒家思想,主張“仁者愛人”,以善良厚道之心為(wei) 人處事,以“惻隱之心”維護人的尊嚴(yan) ,讓“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以和睦和諧和善處理人際關(guan) 係和社會(hui) 關(guan) 係,實現“和氣致祥”“和衷共濟”。
凝聚人類美好期盼的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其第一條人人“賦有理性和良心”,源於(yu) 中國儒家的仁愛思想,蘊含著濃厚的“中國良心”,字裏行間浸透著東(dong) 方智慧。
中國在推進人權事業(ye) 發展的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人權觀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借鑒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堅定的人權捍衛者,自成立之日起,就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為(wei) 爭(zheng) 取人權、尊重人權、保障人權、發展人權而不懈奮鬥。正是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中國人權事業(ye) 實現了全方位發展,取得了曆史性成就,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hui) 長期穩定奇跡。
中國人權觀是在持續實踐中不斷豐(feng) 富完善的,有著基於(yu) 本國實際的認識視角和思想內(nei) 涵。中國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和促進人權,走“基於(yu) 發展的人權路徑”。曾經數億(yi) 人的饑餓威脅,使中國深切認識到貧窮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近代殖民主義(yi) 的侵略蹂躪,使中國深切感受到沒有主權、遑論人權,沒有集體(ti) 人權就難以保障個(ge) 人人權。人權是曆史的、具體(ti) 的、現實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標準,也沒有完全一致的模式。要尊重各國人權發展道路,一國人權狀況的好壞,應由本國人民來評判。中國基於(yu) 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人權理念,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wei) 本。為(wei) 民造福是立黨(dang) 為(wei) 公、執政為(wei) 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men) 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wei) 、量力而行,深入群眾(zhong) 、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ju) 措,著力解決(jue) 好人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中國人權事業(ye) 發展的實踐豐(feng) 富而多彩、係統而務實,並在不斷推進中形成了以“人民”為(wei) 中心、以“發展”為(wei) 動力、以“幸福”為(wei) 目標的當代中國人權觀,為(wei) 世界人權事業(ye) 發展注入新內(nei) 涵。
第一章 講生存 講發展 有尊嚴(yan) 有幸福——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實踐基礎
年過八旬的大別山區農(nong) 民儲(chu) 誠明打開族譜,感慨萬(wan) 千:“過去,許多人活了一輩子,沒過上一天好日子。”
根據族譜記錄,他爺爺養(yang) 了10個(ge) 孩子,5個(ge) 早夭;他父親(qin) 在清朝末代皇帝溥儀(yi) 登基不久後出生,於(yu) 1944年抗日戰爭(zheng) 期間死於(yu) 戰亂(luan) ,隻活了36年;他母親(qin) 去世時年僅(jin) 47歲。
這個(ge) 普通家庭的真實記錄,是近代中國的現實縮影:人們(men) 飽受戰亂(luan) 、貧困、疾病之苦,人權毫無保障。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均預期壽命不足35歲。
今天的中國,缺衣少食、缺醫少藥早已成為(wei) 曆史。改革開放以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180多倍,7.7億(yi) 農(nong) 村人口擺脫貧困、全麵進入小康,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2歲。①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無數人命運得以改變,中國人權故事也在社會(hui) 翻天覆地巨變中改寫(xie) ,人權事業(ye) 實現了全方位發展。
中國堅持把生存權、發展權作為(wei) 首要的基本人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人權事業(ye) 的積極推動者和堅定捍衛者,始終將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wei) 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工作,持續製定實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和其他專(zhuan) 項計劃或規劃,以保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實現了從(cong) 貧困到溫飽、從(cong) 總體(ti) 小康到全麵小康的逐級進階,並開啟共同富裕的高階目標,正致力於(yu) 讓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過上幸福而有尊嚴(yan) 的生活。
1.1破除14億(yi) 人的“人權最大障礙”
超大規模的群體(ti) 性貧困,曾是中國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改革開放前,近8億(yi) 人深陷貧困,連溫飽都難以解決(jue) 。
直到2012年,中國仍有9899萬(wan) 貧困人口。中國舉(ju) 全國之力推進“精準扶貧”,讓貧困人口吃穿不愁的同時,義(yi) 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等基本人權得到保障。
2020年底,在經過30多年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反貧困鬥爭(zheng) 後,中國的7.7億(yi) 農(nong) 村貧困人口脫貧②,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成為(wei) 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
從(cong) 被當做“會(hui) 說話的工具”到成為(wei) “有尊嚴(yan) 的人”,今年80歲的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克鬆社區居民洛桑卓瑪生活今非昔比:1959年廢除農(nong) 奴製前,她常年在奴隸主莊園勞作,沒有任何收入,不被當人看;現在的她和所有中國人一道邁入全麵小康生活,正安享晚年的她感慨萬(wan) 千:“過得好、活得幸福,人才有尊嚴(yan) 。”
1.2協調推進“整體(ti) 人權”
人的各項權利相互聯係,相互促進。中國通過保障人的生存權、發展權,促進經濟社會(hui) 文化權利和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全麵協調發展,整體(ti) 推進人權事業(ye) 。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障人民生命權、健康權,是中國始終如一的價(jia) 值遵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不放棄救治每一個(ge) 感染者,從(cong) 出生僅(jin) 30多個(ge) 小時的嬰兒(er) 到100多歲的老人,每一個(ge) 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麵對不斷變異的病毒,中國從(cong) 自身國情出發,科學防控疫情,因時因勢不斷調整防控措施,有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工作,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
受教育權、工作權、社會(hui) 保障權等經濟社會(hui) 文化權利的有效保障,讓無數中國人的命運得以改變。1975年,18歲的楊德森還在離家200公裏的一個(ge) 小鄉(xiang) 村勞動,兩(liang) 年後參加高考,現在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蜚聲海內(nei) 外的水聲科學家。楊德森隻是千千萬(wan) 萬(wan) 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例子之一。
婦女兒(er) 童是人權保障的重點群體(ti) 。新中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明確廢除包辦婚姻,實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中國婦女權利得到極大保障。我國女性平均預期壽命突破80歲,各類高等教育中女生占比均過半,女性就業(ye) 人數占全社會(hui) 就業(ye) 人數超四成。在中國雲(yun) 南麗(li) 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媽媽”張桂梅在10多年間幫助1800多名“大山裏的女孩”圓了大學夢。
中國從(cong) 本國國情實際出發,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完善人民當家作主製度體(ti) 係,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和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為(wei) 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麵的民主權利奠定了堅實的製度基礎。
中國現有49.2萬(wan) 個(ge) 村民委員會(hui) 、11.6萬(wan) 個(ge) 居民委員會(hui) ,覆蓋了城鄉(xiang) 的全體(ti) 居民。2021年完成的新一輪基層自治組織換屆,數億(yi) 人投票選舉(ju) 產(chan) 生了近280萬(wan) 名村(居)委會(hui) 成員。陝西省榆林市郭家夥(huo) 場村村委會(hui) 主任高建忠說,現在群眾(zhong) 對民主權利的珍視超乎想象,“不少村民從(cong) 上百公裏外趕回來,認認真真投上莊嚴(yan) 一票”。
中國還不斷推進人權法治保障,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製定和完善一係列保障人權的法律製度,強化依法行政、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深化司法體(ti) 製改革、全麵落實司法責任製、堅決(jue) 糾正和防範冤錯案件,增強全社會(hui) 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努力實現尊重和保障人權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全鏈條、全過程、全方位覆蓋。2016年至2020年,全國法院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刑事案件8310起。③
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科技進步,人權的內(nei) 容不斷豐(feng) 富。2021年實施的中國第一部民法典明確界定了隱私權,其後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ge) 人信息保護法》,這有效保障了公民私人生活的安寧。此外,中國還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法律約束手機應用程序收集消費者個(ge) 人信息等行為(wei) ,切實維護公民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創立的“人類發展指數”綜合了預期壽命、教育水平、生活質量等基本指標,是反映人權事業(ye) 發展的有力印證。得益於(yu) “整體(ti) 人權”的推進,中國人類發展指數大幅提升,從(cong) 1990年的0.499上升到2019年的0.761,從(cong) 低人類發展水平組跨越到高人類發展水平組。
1.3促進高標準“平等人權”
盡管已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中國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為(wei) 追求更公平、更全麵的人權保障,中國一方麵守住民生建設的“底線保障”,同時追求共同富裕的“高線目標”,努力在經濟發展中尋找公平與(yu) 效率的平衡點。
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這一體(ti) 係覆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中國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製度設計。“現在看病有醫保,60歲後還有養(yang) 老金。”世代生活在黃土高原黃河岸邊的農(nong) 民李東(dong) 芳說。
中國對人權的保障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落實到一件件具體(ti) 的民生實事上,通過脫貧攻堅、危房改造、修路架橋,以及建設飲水工程等,切實提升群眾(zhong) 生活水平。以事關(guan) 生存和健康的環境權為(wei) 例,中國堅持保護環境基本國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將環境權寫(xie) 入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年以來10年間,中國森林麵積從(cong) 31.2億(yi) 畝(mu) 增加到33.54億(yi) 畝(mu) ,人工林麵積穩居世界首位。
中國正在進行的共同富裕實踐,是更高水平的人權保障追求,將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縮小貧富差距,使全體(ti) 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1.4全麵參與(yu) 全球人權治理
中國在發展國內(nei) 人權事業(ye) 的同時,積極履行大國責任,大力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深度參與(yu) 聯合國人權事務,廣泛開展國際人權合作,持續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有效促進國際人權事業(ye) 發展進步。
中國先後批準或加入了30餘(yu) 項國際人權文書(shu) ,其中包括6項聯合國核心人權條約;累計共向166個(ge) 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援助,派遣60多萬(wan) 名援助人員;多次無條件免除重債(zhai) 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政府無息貸款債(zhai) 務。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中國是安理會(hui) 常任理事國第一大出兵國,30多年來累計派出維和官兵5萬(wan) 餘(yu) 人次。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wei) 助力各國發展、深受世界歡迎的新興(xing) 國際公共產(chan) 品,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到2030年,將使相關(guan) 國家760萬(wan) 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wan) 人擺脫中度貧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努力促進新冠疫苗在全球範圍內(nei) 公平合理分配,成為(wei) 全球對外提供疫苗數量最多的國家。
在國際減貧領域,中國大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尋找擺脫貧困、實現發展之路,其中菌草技術的推廣是“南南合作”的成功範例。20多年前,中國“以草代木”菌草技術援助項目在巴布亞(ya) 新幾內(nei) 亞(ya) 落地。這一技術如今已推廣至全球100多個(ge) 國家。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埃馬紐埃爾·阿希馬納學到菌草技術後開了一家食用菌培育作坊,收入豐(feng) 厚。
與(yu) 此同時,中國積極分享自身減貧經驗。中國貴州省惠水縣不少農(nong) 民通過種植佛手瓜實現脫貧。2020年9月,惠水縣通過網絡直播,向拉美16個(ge) 國家分享經驗,70多個(ge) 政黨(dang) 和政黨(dang) 組織的200多名領導人線上觀看討論。
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多次被寫(xie) 入聯合國大會(hui) 決(jue) 議、安理會(hui) 決(jue) 議、人權理事會(hui) 決(jue) 議。中國提出的“發展促進人權”等主張被引入國際人權體(ti) 係。中國還推動了一係列重要人權文件的製定工作,如《殘疾人權利公約》等,持續向國際人權事業(ye) 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第二章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當代中國人權觀的理論內(nei) 涵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是當代中國人權觀的高度凝練和概括。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人權理念,明確了中國人權事業(ye) 發展的價(jia) 值追求,表明了人民性是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最顯著的特征。
這一理念包含四個(ge) 維度:在人權主體(ti) 上,明確人民是人權事業(ye) 的參與(yu) 者、促進者,也是最終受益者,人權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數人享有的特權,而是廣大人民群眾(zhong) 享有的普惠性人權;在人權內(nei) 涵上,堅持按人民需求確定人權事業(ye) 發展方向和重點,將人權從(cong) 生存權、發展權擴展到其他更多方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人權事業(ye) 的奮鬥目標;在人權保障上,實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發揮人民群眾(zhong) 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依靠人民推動人權事業(ye) 的進步和發展;在價(jia) 值追求上,堅持以人的全麵發展為(wei) 人權最高目標,堅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始終維護人民的利益,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1當代中國人權觀的核心理念、民主要義(yi) 、民生追求
核心理念——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中國人權事業(ye) 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人民為(wei) 中心,奉行人民至上,堅持人民主體(ti) 地位,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是中國發展人權事業(ye) 的最本質特征。
民主要義(yi) ——堅持人民當家作主。民主權利是基本人權。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和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管理國家和社會(hui) 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e) ,成為(wei) 國家、社會(hui) 和自己命運的主人,這是中國式民主的核心要義(yi) 。
民生追求——堅持以民生為(wei) 人權發展基礎。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擁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hui) 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ou) 美的環境、更豐(feng) 富的文化精神生活,讓每個(ge) 人都能免於(yu) 恐懼、不受威脅,讓每個(ge) 人更好地發展自我、幸福生活,這是人人享有更加充分人權的真諦,賦予了人權事業(ye) 發展全新意蘊。
2.2當代中國人權觀的認識論、實踐論、辯證法
從(cong) 認識的角度,堅持人權是曆史的、具體(ti) 的、現實的。人權是在一定經濟社會(hui) 曆史條件下的產(chan) 物,隨著曆史條件變化而發展,人權保障內(nei) 容和保障水平也因此不斷豐(feng) 富和提升。人權保障沒有最好,隻有更好。世界上沒有固定的人權保障模式,各國國情不同,曆史文化、社會(hui) 製度、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存在差異,隻能從(cong) 本國實際和人民需求出發,探索適合自己的人權發展道路。
從(cong) 實踐的角度,堅持以發展促人權。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權的基礎,必須通過發展保障生存,並為(wei) 其他各項權利的實現創造基礎條件。貧困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必須通過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擺脫貧困,並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和全麵發展,這是人權保障的中國路徑,也是中國人權事業(ye) 的“發展密碼”。
從(cong) 辯證的角度,堅持個(ge) 人人權和集體(ti) 人權有機統一。沒有離開個(ge) 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ge) 性。沒有個(ge) 人的發展就沒有集體(ti) 的發展,離開集體(ti) 的個(ge) 人就不能獲得全麵的發展。必須將個(ge) 人人權和集體(ti) 人權統一起來、相互促進,才能實現最大化的人權。
2.3當代中國人權觀的目標定位、法治路徑、評價(jia) 標準
目標定位——促進人的自由全麵發展。實現人人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hui) 的共同追求。所有人都享有人權,且享有充分的、全麵的、高水平的人權,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讓每個(ge) 人都能有尊嚴(yan) 地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hui) 。
法治路徑——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公平正義(yi) 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永恒主題。通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體(ti) 係,堅定不移推進全麵依法治國,把尊重和保障人權貫穿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ge) 環節,以保障權利公平、機會(hui) 公平和規則公平。
評價(jia) 標準——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權不是裝飾品,也不是用來做擺設的。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是人權事業(ye) 的建設者和根本依靠力量。人權狀況好不好,應由本國人民來評判,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維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強,是評價(jia) 一國人權狀況的最重要標準。
2.4當代中國人權觀的世界情懷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氣候變化、跨國傳(chuan) 染性疾病等國際危機不斷出現,過時的冷戰思維、將本國利益淩駕於(yu) 他國甚至國際社會(hui) 的利益之上並且動輒對別國指手畫腳的霸權主義(yi) 做法已經不合時宜。國際關(guan) 係民主化、國際社會(hui) 相互依賴甚至依存關(guan) 係的增強是客觀趨勢。④中華民族曆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yu) 、協和萬(wan) 邦、天下大同。當代中國人權觀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基因,主張“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不僅(jin) 保證本國人民人權,還“傳(chuan) 承仁愛、立己達人”。中國人民願同世界人民一道,秉持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維護人的尊嚴(yan) 和權利。中國堅持在人權發展道路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ou) 越。中國主張基於(yu) 平等和互相尊重開展對話和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推動世界人權事業(ye) 健康發展。中國堅定不移維護以聯合國為(wei) 核心的國際體(ti) 係和以國際法為(wei) 基礎的國際秩序,在多邊主義(yi) 框架下大力開展南南合作,推動形成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中國關(guan) 於(yu)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理念被寫(xie) 入聯合國多個(ge) 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ti) 、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等主張,以及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等倡議,為(wei) 世界人權事業(ye) 發展做出貢獻,極大地豐(feng) 富發展了人類人權文明樣態。
第三章 探索尊重和保障人權新境界——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借鑒意義(yi)
中國在推進人權事業(ye) 發展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人權觀同本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總結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成功經驗,借鑒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
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一個(ge) 有著深厚文明積澱的東(dong) 方大國,中國在尊重和保障人權方麵的新理念新舉(ju) 措新實踐,不但為(wei) 世界人權事業(ye) 和人類文明畫卷增添了新的色彩,也為(wei) 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益借鑒。中國堅持以生存權、發展權為(wei) 首要的基本人權,解決(jue) 了超大規模人口的溫飽問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實現了從(cong) 大幅落後於(yu) 時代到大踏步趕上時代的跨越。占世界人口80%以上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也麵臨(lin) 著類似課題。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中國的探索和經驗具有重要參考價(jia) 值。
美國學者菲利普·李·拉爾夫在《世界文明史》前言寫(xie) 道:“迄今人類的進步大多產(chan) 生於(yu) 智力的進步和對人權的尊重,其中含有未來更加美好這一主要希望。”中國願與(yu) 各國分享經驗、共同探索,為(wei) 推動人類人權文明進步、建設更美好的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堅強領導。外國觀察者點評中國過去幾十年在各領域取得的驚人發展成就時,常常聚焦於(yu) 中國規模化治理經驗的一個(ge) 鮮明特點——領導力,其中包括“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頂層設計,領導者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以及強大的社會(hui) 動員力。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從(cong) 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到致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擁有一個(ge) 堅強有力的領導者至關(guan) 重要。在中國,“領導者”就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以“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為(wei) 初心使命,將“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組織起來,完成了現代國家的建構與(yu) 重塑,使人民成為(wei) 國家、社會(hui) 和自己命運的主人,通過提升國家能力、完善國家治理,推動實現超大人口規模的現代化轉型,並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為(wei) 人民提供權益福祉、創造美好生活。在中國的脫貧攻堅戰中,習(xi) 近平主席親(qin) 自謀劃、靠前指揮,走遍全國14個(ge)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5.5萬(wan) 個(ge) 駐村工作隊、300多萬(wan) 名第一書(shu) 記和駐村幹部,同近200萬(wan) 名鄉(xiang) 鎮幹部和數百萬(wan) 村幹部奮戰在減貧一線,中國僅(jin) 用了8年時間就實現了近1億(yi) 農(nong) 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創造了世界人權史上的奇跡。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堅強領導,使中國人權事業(ye) 具有了清晰的戰略指向,形成了高效的聚合能力,不斷激發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中國將抽象的人權概念,具體(ti) 化為(wei) 生存權、發展權、生命權、健康權等一係列人民群眾(zhong) 實實在在享有的權益,使人權更加具體(ti) 可感,促進了人權事業(ye) 的發展。
——立足實際。對大量生活在動蕩地區的兒(er) 童來說,人權首先意味著保障生命安全,並離開難民營、回到安寧的家園和課堂;對欠發達國家婦女來說,人權可能意味著在家門口擁有一口水井、喝上幹淨充足的飲用水;對深受能源危機影響的家庭來說,人權可能意味著獲得負擔得起的現代能源,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中與(yu) 家人共進晚餐;對許多美國少數族裔來說,人權可能首先意味著在生活工作等領域免於(yu) 遭受係統性歧視,得到公平的個(ge) 人和家庭發展機會(hui) 。
世界上沒有兩(liang) 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權事業(ye) 發展也不能套用“一個(ge) 模子”。中國的實踐表明,從(cong) 自身實際出發,走符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才能行得通、走得順、為(wei) 人民所滿意。各國的情況千差萬(wan) 別,理應根據自身國情,選擇適合自己的人權發展道路。強加的“人權道路”往往行不通,簡單的人權“拿來主義(yi) ”通常會(hui) “水土不服”。
——發展驅動。人權保障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發展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途徑,也是推動人權事業(ye) 進步的動力。中國政府始終把發展作為(wei) 優(you) 先事項,通過做大經濟“蛋糕”,夯實人權保障的物質基礎。同時,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期待,通過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wei) 安全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麵權利需求,促進各項人權的全麵發展。
在曆史性地解決(jue) 了絕對貧困這一人權的最大障礙後,中國又著眼於(yu) 共同富裕,努力使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ti) 人民,通過發展力求使每一個(ge) 個(ge) 體(ti)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大國博弈加劇,地區衝(chong) 突頻仍,世紀疫情持續蔓延,世界人權事業(ye) 遭受嚴(yan) 峻挑戰。在這一背景下,發展的意義(yi) 愈發凸顯。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就是要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在發展中更好保障和增進人權。
——法治保障。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保障人權的有效途徑。中國在推動人權事業(ye) 發展中,十分注重法治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wei) 保障人權提供了根本依據和根本規範,不僅(jin) 確立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還全麵係統地規定了全體(ti) 人民享有廣泛的人身人格權利、財產(chan) 權利、政治權利和經濟、社會(hui) 、文化權利。中國實施全麵依法治國戰略,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體(ti) 係建設引領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hui) 一體(ti) 建設,為(wei) 維護公民各項權益提供堅強保障。
——互鑒包容。近代人權概念、思想、實踐誕生於(yu) 歐洲啟蒙運動,數百年來,尊重和保障人權既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就像《世界人權宣言》被譯成數百種不同語言在全球廣泛傳(chuan) 播,發展人權這項全人類的共同事業(ye) 也在世界各地形成了豐(feng) 富多樣的發展路徑。
由於(yu) 曆史文化、社會(hui) 製度、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不同,各國人民對人權的認識理解和發展路徑的選擇也不盡相同。中國尊重人權實踐的多樣性,認為(wei) 在人權問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理想國”,反對在人權問題上搞“雙重標準”,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反對以人權為(wei) 借口幹涉別國內(nei) 政。中國主張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解決(jue) 全球人權“治理赤字”,推動形成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結語
人權保障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經過長期艱苦奮鬥,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作為(wei) 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仍將長期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人權事業(ye) 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在實現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後,中國已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新的發展起點上,中國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重視尊重和保障人權,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hui) 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麵權利需求,全方位提升各項人權保障水平。
放眼當今世界,貧困、戰亂(luan) 、環境等問題對人權保護構成嚴(yan) 重威脅,全球人權“治理赤字”十分突出。針對這些威脅,世界各國需要團結,而不是對抗;需要合作,而不是脫鉤;需要開放,而不是封鎖;需要溝通,而不是製裁。
實現人人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hui) 的共同追求。各國應在平等和尊重基礎上,積極開展人權對話和合作,擴大共識、減少分歧、相互借鑒、共同進步,使全球人權治理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真正造福各國人民。
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全麵小康》白皮書(shu) ,2021年9月
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shu) ,2021年4月
③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實施成果吹風會(hui) ,2021年5月31日
④柳華文,《讀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人權觀》,環球時報,2022年7月29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