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違背合作精神 製造海洋摩擦

發布時間:2022-12-05 16:44:00來源: 光明日報

  今年五月,美日印澳在東(dong) 京召開“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hui) 上宣布推出一項海上安全新倡議——“印太海域態勢感知夥(huo) 伴關(guan) 係”(IPMDA),宣稱以打擊“非法捕撈”為(wei) 目標實現海上信息共享,並聲稱此倡議將提升太平洋、東(dong) 南亞(ya) 和印度洋地區各國的海域監控能力,以“維護自由而開放的印太地區”。盡管在對外的正式文件中刪除了針對中國的措辭,但美國相關(guan) 官員、媒體(ti) 和國際觀察家等普遍認為(wei) ,該倡議針對中國。

  IPMDA是美日印澳“四邊機製”少有的“帶牙齒”的舉(ju) 措,卻單單針對中國的漁船,從(cong) 來沒有一個(ge) 國家的漁船被外界賦予如此高的國際影響和戰略地位。分析人士普遍認為(wei) ,所謂的漁船非法活動隻是借口或托詞,該倡議的根本目的是動搖或剝奪中國利用海洋的正當權利,旨在通過輿論和外交手段破壞中國海洋強國建設及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並企圖以漁業(ye) 信息分享等非傳(chuan) 統安全合作為(wei) 起點,構建針對我國海洋活動的全麵情報信息網絡。具體(ti) 主要有如下內(nei) 容:

  首先,“汙名化”中國漁船。IPMDA的設立已經在國際上給中國漁船扣上了不遵守規則、破壞環境和漁業(ye) 資源的帽子。隨著其具體(ti) 實施,美日印澳會(hui) 繼續加大對中國漁船“非法捕魚”的炒作,在國際上營造“中國漁船無處不在”的印象,塑造“中國漁船破壞漁業(ye) 資源及環境”、“中國通過漁船脅迫其他國家”和“中國漁船在其他國家管轄海域非法活動”等話題,給中國漁船貼上負麵標簽,妖魔化中國海洋活動,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IPMDA打著自由開放的旗號,卻刻意針對中國,這顯然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3條規定的合作精神,也與(yu) 國際上的區域合作實踐相悖。

  其次,IPMDA有意混淆漁民的個(ge) 體(ti) 責任和國家責任的關(guan) 係。在捕魚問題上有詳盡的國際公約,國內(nei) 立法也有包括漁業(ye) 法、漁業(ye) 法實施細則、遠洋漁業(ye) 管理規定、漁業(ye) 全國檢驗條例、漁業(ye) 全國登記辦法、遠洋漁船監測管理辦法在內(nei) 的一係列完善的法律法規,立法上中國已經盡了審慎義(yi) 務。近年來,中國還在公海自主休漁,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漁業(ye) 資源。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仍“揣著明白裝糊塗”,將所有中國漁船都當成是中國實施國家戰略的平台。

  再次,給中國涉海外交製造摩擦。客觀地看,IPMDA主要依托的是民間技術和現有的數據資源,未必能對中國構成直接的軍(jun) 事威脅。其對美國最重要的價(jia) 值在於(yu) 外交和戰略層麵,美國等國基於(yu) 數據信息的外交操作和輿論炒作,通過進一步放大“中國威脅”在國際上製造對華恐慌和焦慮,意圖從(cong) 根本上解構中國海洋活動的合法性。即便不能完全達到目的,這些虛假信息和片麵敘事,也可能給中國外交和國際輿論製造更多的摩擦和幹擾。借助這個(ge) 抓手在中國與(yu) “印太”其他國家間製造無謂的摩擦及糾紛,惡化、毒化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正是其目的所在。

  最後,強化情報分享,做實“印太戰略”。雖然頗為(wei) 高調,但美日印澳“四邊機製”本質上仍是一個(ge) 對話平台,有實質內(nei) 容的東(dong) 西不多,而且有忽視“印太地區”其他國家的問題。而IPMDA正好是一個(ge) 抓手,美國等國希望通過信息分享充分調動區域內(nei) 國家跟隨“印太戰略”的積極性。“四方安全對話”目前尚未建立情報共享機製,但四國現有的雙邊協議已為(wei) 情報共享合作奠定了基礎。在雙邊協議基礎上,美日印澳通過“海域態勢感知夥(huo) 伴關(guan) 係”這類民用框架加深四國之間的信息共享及合作,為(wei) 進一步建立四國軍(jun) 事情報共享機製探路。更重要的是,美日印澳將會(hui) 打著為(wei) 地區提供國際安全公共品的旗號,拉攏其他國家主動或被動地參與(yu) ,逐漸形成事實上針對中國的情報或信息共享網絡。此外,如果再與(yu) 其所謂的執法合作相配合,還會(hui) 從(cong) 行動方麵直接對中國的海洋活動構成挑戰。美國所謂“自由且開放”的印太戰略,實際上是要構建充滿冷戰思維、以戰略圍堵和製衡中國為(wei) 核心目標的排他性對抗性小圈子。

  為(wei) 此,美國將通過技術合作、輿論造勢、敘事競爭(zheng) 和外交網絡等手段推進“印太海域態勢感知夥(huo) 伴關(guan) 係”計劃。美國聲稱IPMDA將充分利用現有的AIS、遙感和無線電等商用數據,整合與(yu) 擴展位於(yu) 印度的印度洋信息整合中心、位於(yu) 新加坡的信息整合中心、澳大利亞(ya) 資助在瓦努阿圖設立的太平洋融合中心,以及太平洋島嶼論壇漁業(ye) 局在所羅門群島的區域漁業(ye) 監控中心等四個(ge) 信息中心的數據。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亞(ya) 也打算向美國鷹眼360公司購買(mai) 其天基無線電檢測係統獲得的船舶監控信息,並通過美國海軍(jun) 的“海洋視野”平台等渠道向其夥(huo) 伴國發布數據。

  9月以來,美國《紐約時報》和專(zhuan) 司炒作中國海洋威脅的“亞(ya) 洲海事透明倡議”等媒體(ti) 及智庫開始造勢,撰寫(xie) 了多篇汙蔑中國漁船行為(wei) 的文章,誇大中國漁船的活動及對海洋環境甚至地緣政治的影響。近年來,美國將炒作的重點轉向遠海大洋,以期調動更多的成員來牽製和對抗中國。跟隨中國遠洋漁船的足跡,美國的炒作已經遍布全球,在全球各大海洋製造虛假信息和謠言。

  IPMDA本身就是美國等國敘事競爭(zheng) 的重要部分,其手法大致與(yu) 前些年炒作中國南海行為(wei) 如出一轍:先是通過輿論將中國塑造成破壞地區規則及和平穩定的麻煩製造者,然後在外交上不斷重申強調,最終在輿論和外交上形成一種流行的話語現實。可以預計,在輿論炒作的基礎上,美國下一步將會(hui) 發起新一輪外交攻勢。

  (作者:胡波,係北京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研究員、“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