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風,拂綠齊魯大地
【記者觀察】
孔子在這裏誕生,泰山在這裏屹立,齊長城在這裏橫亙(gen) ,黃河從(cong) 這裏入海,京杭大運河從(cong) 這裏穿流……作為(wei) 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山東(dong) 曆史文化底蘊深厚,革命文化波瀾壯闊,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精彩紛呈。近年來,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齊魯大地文化春風勁拂,繁花滿園綻放。
推動文化“兩(liang) 創”,美德引領風尚
“大家看這裏,忠信做人、尊老愛幼、結誼親(qin) 友、揚善積德,持家報國、秉公守法、勵誌創業(ye) 、勇於(yu) 任事……這是我自己總結的家風家訓。”近日,在德州市武城縣四女寺鎮四女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家庭站,王合平老人對鄉(xiang) 親(qin) 們(men) 講述著自己的家風家訓故事。
77歲的王合平,是鎮上“倡樹新時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宣講誌願者,也是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員。為(wei) 了宣傳(chuan) 家風村風,老人主動申請在自家庭院裏建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家庭站,用一次次情真意切的宣講,帶動村風民風不斷提升。
“倡樹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是近年來山東(dong) 的一項重點工作,旨在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麵貌、文明風尚、行為(wei) 規範,帶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澤潤齊魯、引領風尚。
與(yu) 武城縣相距四百公裏的濰坊諸城,同樣有著不小的改變:以前,哪家逢白事,一場喪(sang) 葬下來少說也得七八千元;現在,傳(chuan) 統的三日葬縮短為(wei) 兩(liang) 日葬,從(cong) 前的親(qin) 屬披麻戴孝改為(wei) 佩戴小白花,吹吹打打變成了靈車奏哀樂(le) ……諸城市各基層黨(dang) 組織發揮黨(dang) 員幹部先進模範帶頭作用,有人帶頭做,有約大家守,逐漸形成了“好人好事有人誇、壞人壞事有人抓、新風正氣傳(chuan) 得開、陳規陋習(xi) 必須改”的生動局麵。這些規矩,還寫(xie) 進了村規民約。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應融入日常。現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成了重要陣地,誌願服務成為(wei) 重要形式,“厚道齊魯地、美德山東(dong) 人”的形象,結結實實樹立了起來。
樹立“文化泰山”,傳(chuan) 承雄厚文脈
初冬時節,北京展覽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山東(dong) 單元裏,《儒典》引人注目。從(cong) 先秦時期孔子編訂的《詩》《書(shu) 》等傳(chuan) 世經典,到今天《十三經注疏》文字校勘工作新成果;從(cong) 學理邏輯嚴(yan) 密的經解,到研究性的儒家經典著作……在《儒典》的浩繁卷帙中穿行,中華文明的底蘊和風采令人沉醉。
近年來,山東(dong) 聚力打造研究闡釋新標杆,深入實施“山東(dong) 文脈”工程,挖掘齊魯曆史文化資源。“全球漢籍合璧”工程複製回歸珍稀漢籍1600餘(yu) 種,啟動編纂6000多種、13億(yi) 字的大型文獻《齊魯文庫》……巍巍“文化泰山”,在新時代的山東(dong) 挺立。
建設中華文化體(ti) 驗廊道,是山東(dong) 推進文化“兩(liang) 創”的創新之舉(ju) 。山東(dong) 省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白玉剛介紹,山東(dong) 將以沿黃河、沿大運河、沿齊長城、沿黃渤海四大文化體(ti) 驗廊道和沿膠濟鐵路文化體(ti) 驗線為(wei) 建設重點,輻射帶動曲阜、淄博、泰山、嶗山及沂蒙、膠東(dong) 、渤海、魯西等八大特色文化片區,構建“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引領、一條文化交通線貫穿、四大文化體(ti) 驗廊道示範、八大文化片區支撐、全域文化‘兩(liang) 創’和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滿足人民需求,豐(feng) 盈精神生活
今年9月,菏澤市定陶區兩(liang) 夾弦非遺保護傳(chuan) 承中心創演的戲曲《公雞過壽》,榮獲全國群眾(zhong) 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群星獎”。這部戲以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形式,講述了移風易俗帶來的社會(hui) 新風尚。
“我們(men) 劇團每年下村演出500多場次。我們(men) 在送戲下鄉(xiang) 過程中與(yu) 老鄉(xiang) 們(men) 聊天時,聽來一個(ge) 關(guan) 於(yu) 辦升學宴收份子錢的故事,便創作了《公雞過壽》這部戲。”定陶區兩(liang) 夾弦非遺保護傳(chuan) 承中心主任侯彥麗(li) 介紹。
為(wei) 持續豐(feng) 富農(nong) 村文化產(chan) 品供給,山東(dong) 不斷完善“一村一年一場戲”服務機製,采取“為(wei) 群眾(zhong) 送小戲小劇”和“群眾(zhong) 演給群眾(zhong) 看”兩(liang) 種模式,充分調動基層文藝團體(ti) 、文化誌願者、群眾(zhong) 愛好者等各方麵的文化參與(yu) 積極性,推動文藝創演工作長期可持續發展。
“城市書(shu) 房”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燈塔。為(wei) 統籌推進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一體(ti) 化,補齊農(nong) 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短板,近年來,山東(dong) 打造了一批集數字閱讀、藝術展覽、輕食餐飲等於(yu) 一體(ti) 的“城市書(shu) 房”“文化驛站”,讓文化常駐百姓身邊。
“增進人民福祉,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men) 將提高文化惠民效能,推動文化‘兩(liang) 創’全方位嵌入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山東(dong) 省文化和旅遊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王磊表示。
(本報記者 趙秋麗(li) 李誌臣 馮(feng) 帆)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趙秋麗(li) 、張勝、李誌臣、馮(feng) 帆、陸健、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丁樂(le) 佳、周繼紅)(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