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子裏遺址出土百餘件遺物
本報長春12月5日電 記者任爽、見習(xi) 記者李層5日從(cong)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吉林省長春市農(nong) 安縣圍子裏遺址2022年度勘探發掘工作順利收官。2022年圍子裏遺址共清理房址、墓葬、灰坑等各類遺跡24處,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和金屬器等遺物101件。經過初步研判,這批遺物年代跨度從(cong) 夏商時期的青銅時代到戰漢時期的早期鐵器時代,可為(wei) 構建西流鬆花江流域青銅——早期鐵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編年序列提供全新研究材料。
圍子裏遺址位於(yu) 農(nong) 安縣小城子鄉(xiang) 小城子村東(dong) 北的鬆花江南岸台地上,距河道6公裏,地處西流鬆花江流域。整個(ge) 遺址麵積約10萬(wan) 平方米,於(yu) 2018年被發現,自2019年以來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長春博物館進行係統考古勘探、發掘,至今已發掘麵積1667.5平方米,發現各類青銅時代遺跡近百處,出土各類遺物500餘(yu) 件。
今年發掘出土的遺物以陶器居多,可辨器形有罐、壺、鼎、鬲、豆、杯、碗、缽等,另有近10萬(wan) 片陶器殘片。其中,一組筒腹鬲具有較大考古研究價(jia) 值。“筒腹鬲作為(wei) 嫩江流域以往劃分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指征性器物,其形製和紋飾的變化往往代表著年代早晚。此次發掘出的這組筒腹鬲與(yu) 以往嫩江流域出土的筒腹鬲有細微差別,結合伴出的其他陶器,將有助於(yu) 彌補這一區域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的缺環。”圍子裏遺址考古發掘領隊王義(yi) 學說。
此外,數件由魚鰓骨製成的卜骨在東(dong) 北地區屬首次發現。王義(yi) 學補充解釋,以往東(dong) 北地區發現青銅——早期鐵器時代的卜骨多用牛、馬、鹿、羊等哺乳動物的肩胛骨製作,或用大家熟知的龜甲製作。
在今年的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員還對圍子裏遺址在2020年和2022年揭露的環壕走向及分布情況進行了勘探,已探明長度約280米。作為(wei) 古代具有防禦功能的界壕,環壕內(nei) 各層堆積中出土了包括石製的箭矢等多寡不等的青銅時代遺物。環壕的發現和確認對研究西流鬆花江流域青銅時代的社會(hui) 組織形式、聚落形態及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等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據王義(yi) 學介紹,自圍子裏遺址勘探發掘以來,出土的青銅時代考古材料填補了西流鬆花江流域青銅時代考古學研究空白。同時,這也是西流鬆花江流域首次發現了嫩江流域青銅時代文化編年序列中的小拉哈文化、古城文化、白金寶文化和漢書(shu) 二期文化。
(來源: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06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