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日曆·範曾書》出版側記:博學於文 文道相濟
籌備這本日曆的初心很簡單,正是出於(yu) 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熱忱和敬意,以及對沉澱於(yu) 曆史長河中的“中國故事”應如何宣傳(chuan) 與(yu) 推廣的探索與(yu) 思考。一方麵,我們(men) 嚐試將範曾先生的書(shu) 法墨寶以更親(qin) 切的方式去集中呈現;另一方麵,也為(wei) 了讓大眾(zhong) 更多地了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淵源,建立文化自信。
《文淵日曆·範曾書(shu) 》收錄範曾書(shu) 法作品計365幅,其書(shu) 法筆觸俊逸,靈動舒暢,灑脫剛健。日曆乃按先生所提倡“回歸古典、回歸自然”的倡導進行編排設計,踐行“以詩為(wei) 魂、以書(shu) 為(wei) 骨”的美學原則,輔以簡注以通其惑,並融入其12幅經典人物畫作,濃縮了範曾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理解與(yu) 體(ti) 悟,力圖展現中國當代藝術家守望祖國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懷社稷民生的胸懷。以日曆為(wei) 經緯,串起中華文脈的精髓,傳(chuan) 達出“隻有繼承優(you) 秀中華文化才能實現文化創新,貼近社會(hui) 生活才能創造出無愧於(yu) 時代的優(you) 秀作品”的藝術精神。
範曾先生積數十年之功,達今昔之藝術高峰,然其不以此為(wei) 限,猶自上下求索,在書(shu) 法上刻苦精進。數十年來,範曾先生筆耕不輟,碩果斐然。作為(wei) 第一次以日曆的形式出版書(shu) 法作品,範曾先生以其一慣細致審慎之作風,參與(yu) 到項目始終。在內(nei) 容的選擇上,從(cong) 詩經樂(le) 府、諸子散文、楚辭漢賦,至唐詩宋詞,再至明清詩篇,他擇其精萃,通其意境,以四字書(shu) 法的形式表現出中華文脈傳(chuan) 承間的圓融無礙與(yu) 生生不息。
除了為(wei) 每一篇作品注釋,範曾先生還訂正及修改了古籍出處中的異體(ti) 字、標點等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日曆中一處圍繞“宅茲(zi) 中或(宅茲(zi) 中國)”的內(nei) 容校勘。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內(nei) 銘文共計122個(ge) 字,曾記載了周成王訓誡勉勵宗室貴族的事件:“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yu) 天,曰:‘餘(yu) 其宅茲(zi) 中或(國),自之乂民。’”人們(men) 常將其當作“中國”名稱的最早出處。先生特意在書(shu) 法與(yu) 注釋使用了銘文原文“宅茲(zi) 中或”,並在修訂中囑咐務必要使用原字。先生的堅持,是為(wei) 要我們(men) 能看出古人極富哲理的造字創意及文化意識的曆史變遷。《說文》雲(yun) :“或,邦也。”“或”是“國”的初文,即邦國、區域。但“中或”與(yu) “中國”意義(yi) 並不完全相同,它原表示中心的區域,後在曆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加上了代表城垣的“囗”部,成為(wei) 了“國”。一個(ge) 漢字引出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蹤跡,造微入妙,精義(yi) 入神。
我們(men) 相信一本好的出版物,不僅(jin) 要考慮內(nei) 容的傳(chuan) 遞,也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本書(shu) 從(cong) 文脈傳(chuan) 承和發展方向的角度來看,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yi) 。《文淵日曆·範曾書(shu) 》采用大開本的展示方式,整本日曆圖文並茂、集中展現出先生書(shu) 法的韻律與(yu) 思想的精妙。版麵設計注重返璞歸真,融入中式窗欞作為(wei) 點綴,襯鋪傳(chuan) 統紋理,去繁從(cong) 簡,是一種傳(chuan) 承,更是一種創新。
在書(shu) 稿編撰的過程中,作為(wei) 奮鬥於(yu) 行業(ye) 一線的年輕編輯,我們(men) 真切體(ti) 會(hui) 到先生的“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之情”。先生曾對我們(men) 寄語,“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要出好作品,就要有好根基。在先生眼中,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曆久彌新的人類瑰寶,是曆盡風霜而不凋的長青之樹。中華民族之所以有自信,首先來源於(yu) 它有著豐(feng) 厚的曆史文化積澱,有著敏妙的思維能力和辨析能力,它們(men) 來源於(yu) 東(dong) 方引為(wei) 自豪之獨特的感悟力和圓融的歸納法。
《文淵日曆·範曾書(shu) 》的付梓經曆了一個(ge) 不斷調整、改進直至完善的過程。一本書(shu) 法日曆,記錄著範曾在藝術創作上的不懈追求,代表著外文出版社、中國網眾(zhong) 多專(zhuan) 家領導對文化發展的重視程度,也是新時代文化出版“行業(ye) 性、導向性、藝術性、實用性”的綜合體(ti) 現。
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是時代的創造者、參與(yu) 者與(yu) 見證者。因為(wei) 參加了日曆編撰的一點點工作,得以加入文化傳(chuan) 承的行列,記述以上感受,實在是與(yu) 有榮焉。期待也相信《文淵日曆·範曾書(shu) 》能陪伴讀者在案頭記錄下不一樣卻各自精彩的2023年。(作者:詹海濤、李樂(le) 、楊俊康攜全體(ti) 參與(yu) 編輯出版人員)
(來源:中國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