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大雪:藏養守靜,烹雪煮茶

發布時間:2022-12-07 15:15:00來源: 文匯報

  大雪節氣與(yu) 雪相關(guan)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這個(ge) 時候,北方寒地已是“冰厚三尺,地凍一丈”“千裏冰封,萬(wan) 裏雪飄”,甚至因為(wei) 寒冷而出現奇特霧凇景觀。南方雖然較少落雪,但雲(yun) 層陰積,氣溫越來越低。

  大雪封路,難以出行,人們(men) 在庭院中發明了各種玩樂(le) 方式。從(cong) 宋代開始,古人下雪玩起了堆雪獅。一場雪引發了禁中至民間的歡樂(le) ,這個(ge) 傳(chuan) 統一直延續到清代。文人則踏雪尋梅、圍爐煮茶、雪堂幽坐,藏養(yang) 守靜,寧身安形。

  大雪節氣若來一場大雪一定會(hui) 引發人們(men) 對雪和美景的審美關(guan) 照。古畫雪景圖中除了有天理世界,也有人間溫情。

  隨著大雪節氣的到來,天氣愈發寒冷,“圍爐煮茶”成了當下文藝青年的時髦。翻看朋友圈,幾波人的休閑方式近乎統一,地點不是林間樹下,就是國風茶館一隅。三五成群,架起小巧精致的炭爐,爐上擱一鐵絲(si) 網盤,粗陶茶罐裏滾著茶湯,邊上烤著柿子、橘子、龍眼、年糕、棉花糖、紅棗、花生等食物,圖文間賦予“圍爐煮茶”這個(ge) 情景歲月靜好的鬆弛感。圍著明火取暖,親(qin) 手烹煮茶湯,煨烤食物,在不緊不慢中享受著身心的安靜與(yu) 放鬆,這究竟是新晉網紅,還是傳(chuan) 統複古?

  冬為(wei) 四季之末,分孟冬月、仲冬月和季冬月,大雪至冬至為(wei) 仲冬。《淮南子時則訓》說:“冬為(wei) 權,權者所以權萬(wan) 物也。權正而不失,萬(wan) 物乃藏。”權是秤砣,將冬比擬為(wei) 調節輕重的秤砣,弱可以變強,輕可以為(wei) 重,可見冬在古人的四季觀念中的重要性。小雪後十五天,鬥柄指壬為(wei) 大雪。大雪為(wei) 農(nong) 曆十一月的節,幹支亥月的結尾,子月的起始,又稱“暢月”。朱熹注釋:“陽久屈而後伸,故雲(yun) 暢月。”此月,冰益壯,地始坼,一色雲(yun) ,千裏雪。《周書(shu) 時訓》曰:“大雪之日,鶡鴠不鳴。後五日,虎始交。後五日,荔挺出。”鶡鴠是寒號鳥,寒號鳥都不鳴叫的大雪之日應景了柳宗元的一句詩:“千山鳥飛絕,萬(wan) 經人蹤滅。”但恰恰是這玄英之冬,天地之間氣黑而清英,陰氣最盛,盛極而轉衰,陽氣萌動,猛虎開始交配,蘭(lan) 草開始萌芽,故此為(wei) 藏養(yang) 之季。

  大雪節氣與(yu) 雪相關(guan)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韓詩外傳(chuan) 說:“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六出。雪花曰霙。”雪也是雲(yun) ,與(yu) 天同色。《詩經》雲(yun) :“上天同雲(yun) ,雨雪雰雰。”大雪節氣,北方寒地已是“冰厚三尺,地凍一丈”“千裏冰封,萬(wan) 裏雪飄”,甚至因為(wei) 寒冷而出現奇特霧凇景觀。南方雖然較少落雪,但雲(yun) 層陰積,氣溫越來越低。

  古人玩雪:塑雪獅與(yu) 烹雪煮茶

  農(nong) 耕時代,結冰封河,田野沉睡,勞作停息,人們(men) 開始一年中的休生養(yang) 息。家家戶戶為(wei) 過年作準備,藏冰、儲(chu) 雪、釀酒、醃肉、製飴糖等。宋元以前棉花的栽種在中國尚未普及,禦寒的衣服以絲(si) 織品和葛麻為(wei) 主。大雪之時,富貴人家會(hui) 用炭盆、香爐、禦寒球點上碳並熏上能禦寒的香。相傳(chuan) 漢武帝時,外國進貢辟寒香,室中焚之,雖大寒,必減衣。寒冷的冬夜古人用湯婆子取暖,黃庭堅有詩雲(yun) :“千金買(mai) 腳婆,夜夜睡到明。”天氣太冷,硯台裏的墨也會(hui) 凍上,皇帝要熬夜批奏章,宮裏就用寶硯爐,將硯置於(yu) 爐上,硯冰自消。《天寶遺事》記載,李白常為(wei) 明皇撰詔誥,但天寒筆凍莫能書(shu) ,皇帝敕宮嬪為(wei) 其嗬牙筆以示厚愛。

  大雪封路,難以出行,人們(men) 在庭院中發明了各種玩樂(le) 方式。從(cong) 宋代開始,古人下雪玩起了堆雪獅。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寫(xie) :“豪貴之家如天降瑞雪,則開筵飲宴,塑雪獅裝雪山,以會(hui) 親(qin) 朋。淺斟低唱,倚玉偎香。”筵席之後便出門賞雪,“乘騎出湖邊,看湖山雪景,瑤琳瓊樹,翠峰似玉。”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也寫(xie) :“禁中賞雪,多禦明遠樓,後苑進大小雪獅兒(er) ,並以金鈴彩縷為(wei) 飾,且做雪花、雪燈、雪山之類,及滴酥為(wei) 花及諸事件,並以金盆盛進,以供賞玩。”玩好雪,吃點心,禦膳房“造雜煎品味,如春盤餖飣、羊羔兒(er) 酒”。玩歸玩,江山社稷也不會(hui) 不顧,皇帝會(hui) 在大雪之時發軍(jun) 費、濟平民:“內(nei) 藏庫支撥官券數百萬(wan) ,以犒諸軍(jun) ,及令臨(lin) 安府分給貧民,或皇後殿別自支犒”。皇帝犒濟天下,權貴人家自然效仿,於(yu) 是“各以錢米犒閭裏之貧者”。

  一場雪引發了禁中至民間的歡樂(le) ,這個(ge) 傳(chuan) 統一直延續到清代。郎世寧的畫作《弘曆喜雪圖》中,乾隆皇帝坐著烤火,碳盆中熏燃鬆枝,庭院中皇子們(men) 在塑雪獅子。嬉冰則是清代宮廷眾(zhong) 多冰上活動的總稱,包括滑冰、冰球、冰上射箭,是活動也是軍(jun) 事操練。《郎潛紀聞》中記錄了清代宮廷打滑撻的遊戲:“禁中冬月,打滑撻。先汲水澆成冰山,高三四丈,瑩滑無比。使勇健者帶豬皮履,其滑更甚,從(cong) 頂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為(wei) 勝。”此外清代還有了冰床,鄉(xiang) 間河道通達,冬月乘冰床出行也是一件趣事。以木作床,下鑲鋼條,一人引繩,四人可坐,行冰如飛。拖冰床還有個(ge) 雅稱叫淩爬雲(yun) 。

  文人則踏雪尋梅、圍爐煮茶、雪堂幽坐,藏養(yang) 守靜,寧身安形。唐代陸龜蒙《茶具十詠·煮茶》中寫(xie) :“閑來鬆間坐,看煮鬆上雪。時於(yu) 浪花裏,並下藍英末。”陸龜蒙愛茶,曾在湖州有一片茶園,親(qin) 自種茶、製茶、品茶、評茶。詩中寫(xie) 他將鬆樹上的雪放入壺中煮,雪水翻騰浪花的時候投入茶末一起烹。如此一位喝茶的行家,寫(xie) 下用雪水煮茶的經曆,想必雪水與(yu) 普通水相比是別有風味的。也許是雪落於(yu) 鬆上比較幹淨,也許是雪沁入了鬆香,也許是隱士心中的執念。宋代陸遊《雪後煎茶》寫(xie) :“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詩中清甘二字是對雪水的描繪。好茶需用好水,詩人於(yu) 雪中烹雪煎茶,沫餑豐(feng) 腴如雪,茶湯碧英甘洌,拋卻塵俗,隻專(zhuan) 注於(yu) 茶,不枉此行。後世,烹雪煮茶成為(wei) 風雅的象征。《紅樓夢》第四十一回,以妙玉用五年前采集的梅花上的落雪烹茶來表現她的出塵。但以雪水烹茶,並非故作風雅,而是源於(yu) 古人對雪水的認知。《本草綱目》中認為(wei) 雪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明代屠隆在《茶箋》中將雪歸為(wei) 天泉,雪水甘甜煮茶可以增加茶湯的香味。

  古人體(ti) 會(hui) 的烹雪煮茶的樂(le) 趣,與(yu) 近來社交平台上熱門的圍爐煮茶類似。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說,有茶癖的中國文士主張烹茶須自己動手,真正的鑒賞家以親(qin) 自烹茶為(wei) 一種殊樂(le) 。也許圍爐煮茶在當下的走火,源於(yu) 人們(men) 對返璞歸真的向往。圍爐畢竟不是燒烤,煮茶需待小火,茶食點心需慢慢煨熱,這個(ge) 過程很慢,但其中的樂(le) 趣是迅速拆開一包膨化零食,配一杯速溶奶茶所不能取代的。在慢慢的等待中感受鬆弛,偷得浮生半日閑,跳脫出平日裏焦慮的生活狀態。

  古人賦予雪的放逐與(yu) 詩意

  灞橋風雪出自一則典故。唐代詩人孟浩然辭官歸隱,冒大雪騎驢尋梅。晚唐鄭相國一句“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將孟浩然的風骨形象與(yu) 灞橋風雪的審美內(nei) 涵相連。灞橋原是離開長安的必經之路,古人在灞橋折柳送別,此地代表離別,加上風雪二字更添蕭瑟與(yu) 傷(shang) 感,塑造出透徹肌骨的寒冷,在強化自然環境的凜冽中彰顯士人孤獨與(yu) 決(jue) 絕的姿態。風雪、蹇驢、寒士,灞橋上的失意躊躇、風雪中心無旁騖的低頭沉思,貧窮卻高貴成為(wei) 了士人的審美理想。此後,“灞橋風雪驢子背”成為(wei) 詩人、畫家筆下經典題材。南宋宮廷畫家夏珪、馬遠,明代吳門沈周等人都曾繪有《灞橋風雪圖》。文士騎驢踏雪展現了不媚權貴、不染纖塵,孤傲而堅韌的風度,脫俗又有壯氣。

  南宋劉鬆年的《四景山水圖》表現的是西湖周邊燕居文人的庭院生活,第四段冬景中黑色的鬆樹與(yu) 白色的雪景相映成趣,有玄冥充寒氣象,卻無悲涼之意。文士從(cong) 家中出發,戴上風帽撐著傘(san) 騎上毛驢,由仆人牽著毛驢出行。庭院內(nei) 格局雅致,書(shu) 童掀起簾子一角隻探出腦袋向外張望,既顯示出天氣的寒冷,又顯示出書(shu) 童對文士雪天出行的不解和擔心。前景中臨(lin) 水的屋子打開的窗露出室內(nei) 的山水屏風,顯然畫中文士生活安逸,雖不能經灞橋曆風霜,卻可在大雪之日踏雪尋梅,以體(ti) 現文人的傲骨和情懷。明末張岱在文集《夜航船》中提到了孟浩然踏雪尋梅的千古佳話,明清開始踏雪尋梅成為(wei) 了表現高士的畫題,高士常常拄杖前行,身後跟著一小童,踏雪尋梅梅未開,佇(zhu) 立雪中默等待。清代李漁《閑情偶寄》中有一篇《冬季行樂(le) 之法》,文中講冬天要獲得精神的快樂(le) ,就要設身處地幻想自己是路上的行人,備受風雪之苦,然後回想在家中的溫暖安逸,就能感到百倍的快樂(le) 。山水畫的雪景圖中,常常有人持破傘(san) ,策驢,獨行古道中,經過懸崖,怪石嶙峋,人有顛蹶之態。這類險畫適合在冬日懸掛中堂,主人看著這些畫,就是禦風障雪的屏障,暖胃和衷的藥物。因為(wei) 樂(le) 極忘憂,樂(le) 自漸減,但將苦境從(cong) 頭想起,樂(le) 將漸增而不減。當官人的理繁治劇,文人的讀書(shu) 窮理,農(nong) 工商賈的任勞即勤,都能用這個(ge) 方法獲得快樂(le) 。李漁的冬日行樂(le) 之法似乎有憶苦思甜的意思,也是我們(men) 如今常說的反差感。

  在物質生活極度豐(feng) 富的當下,不少年輕人開始向往詩和遠方,遠離市井去獲得身心的自由。因為(wei) 有了網絡,工作不再局限於(yu) 一處,離開繁華的都市去偏遠的小城安家,或者去山中改造祖輩留下的老房子,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並將自己的生活狀態發布在自媒體(ti) 上。這樣的生活,與(yu) 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形成鮮明的反差,“采菊東(dong) 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類視頻在自媒體(ti) 走火,這背後是大眾(zhong) 心中對歸隱生活的向往。同樣是圖像藝術品,如果把短視頻比作古時候的畫卷,現代人躺在沙發上刷隱居的短視頻,與(yu) 古人將雪景山水掛在堂間欣賞獲得的精神快樂(le) 是一致的。

  古畫雪景中的天理世界與(yu) 人間溫情

  大雪節氣宜賞雪。雪景是曆代文人最為(wei) 鍾愛的題材之一,是山水畫“冬題”的重要內(nei) 容。《宣和畫譜》中記載唐代王維是雪景畫的開創者,南唐董源,後蜀衛賢,北宋李成、範寬、許道寧、郭熙、李唐、夏珪等都有不少雪景作品,而五代北宋則是畫史記載中雪景主題最興(xing) 盛的時期。

  北宋元豐(feng) 五年,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在友人的幫助下得到了城東(dong) 一塊閑置的舊地,於(yu) 是他開墾荒地,種植蔬果,並蓋了五間草房並取名“東(dong) 坡雪堂”。天下第三行書(shu) 的《寒食帖》卷首有“雪堂餘(yu) 韻”四字,“雪堂”就是那五間屋子。而之所以得名“雪堂”,正是因為(wei) 屋中掛滿了雪景畫。經曆宦海沉浮,回歸田園生活,蘇軾感悟陶淵明是了悟人生真諦的清醒者,是他跨越時空的知音。蘇軾在“雪堂”寫(xie) 下:“夢中了了醉中醒。隻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之後,友人過黃州便會(hui) 來訪,“雪堂”成為(wei) 蘇軾著述交友的場所,三月米芾來訪兩(liang) 人交流書(shu) 畫,五月作《怪石供》贈於(yu) 佛印禪師,十月作《後赤壁賦》,次年三月僧友參寥千裏迢迢從(cong) 杭州來訪,寄居“雪堂”,此外道師崔成老、黃州府官員徐君猷、楊君采等都常作客雪堂。《雪堂記》中寫(xie) 蘇軾在屋內(nei) 掛滿了雪景畫,是為(wei) 了求靜。蘇軾流放期間麵對現實生活的時候難免窘迫,於(yu) 是詩文書(shu) 畫,與(yu) 山樵漁叟為(wei) 友,與(yu) 僧人焚香喝茶,“作雪堂觀雪畫”也許是他在禪境中營造困頓中的浪漫,以此安撫受創的身心。南宋夏珪畫有《雪堂客話》圖,畫中枯樹積雪,遠山蕭瑟,有一舟橫於(yu) 江麵,漁夫寒江獨釣。江邊草堂軒窗洞開,蘇東(dong) 坡與(yu) 另一好友戴著風帽對坐閑談,談笑間仿佛忘卻了精神惶恐,身心自然,當安則安。

  其實蘇軾建“雪堂”並在四壁掛滿雪景並不是一個(ge) 偶然現象,體(ti) 現的是士人精神生活的需求。宋人掛山水畫與(yu) 現代不同,現代掛畫多是為(wei) 了裝飾,宋人掛滿壁的畫是為(wei) 了營造觀想的氣氛,營造身臨(lin) 其境的視覺體(ti) 驗。對於(yu) 沒有受過太多圖像衝(chong) 擊的古人而言,這種視覺震撼,相當於(yu) 當下我們(men) 進入一個(ge) 沉浸式全息投影的空間。雪景最能體(ti) 現靜境,蘇軾用觀想雪景的方式修身,求靜以平息內(nei) 心的欲念,無論是對官場沉浮的恐懼,還是對自己名聲的榮辱。蘇軾刻意繪雪圖於(yu) 四壁,因為(wei) 他明白入堂看雪與(yu) 登台觀春一樣,“以雪觀春,則雪為(wei) 靜。以台觀堂,則堂為(wei) 靜。靜則得,動則失”。

  “借地留白”是北宋雪景山水中的主要方法。鄧椿《畫繼》記載李成雪景的脫俗:“山水畫家雪景多俗。嚐見營丘所作雪圖,峰巒林屋皆以淡墨為(wei) 之,而水天空處,全無粉填,亦一奇也。”清人唐岱《繪事發微·雪景》中寫(xie) :“凡畫雪景,以寂寞暗淡為(wei) 主,有玄冥充寒氣象。《雪圖》之作無別訣,在能分黑白中之妙,萬(wan) 壑千岩,如白玉合成,令人心膽澄徹。”五代雪景還用“彈粉”技法(用毛筆沾白顏料在畫麵上彈灑出細小白點以及此表現飛雪)如《江行初雪圖》,到了北宋雪景多以留白和暈染來表現雪後的景色。畫家明確地追求雪景中的幽玄與(yu) 寂靜。北宋範寬的《雪景寒林圖》尺幅巨大,全景式的構圖,讓人立在畫前仿佛能一腳踏入雪景。整幅畫麵寂靜如夜,雪山氣息莊嚴(yan) ,站在畫前,寒氣撲麵而來,進入畫中感受天地蒼茫,人之渺小,恭敬之心頓然發生,天、地、君、親(qin) 、師,畫中有一個(ge) 秩序井然的天理世界,這也是北宋士人心中的世界。

  古畫雪景圖中除了有天理世界也有人間溫情。雪景繪畫小品中有一個(ge) 有趣的主題:雪江賣魚。如故宮博物院藏《雪江賣魚圖》、上海博物館藏《雪溪賣魚圖》,美國大都會(hui) 博物館藏《雪橋買(mai) 魚圖》等等。故宮博物院藏的《雪江賣魚圖》作者是南宋的李東(dong) 。李東(dong) 生活在宋理宗時期的杭州,賣畫為(wei) 生。此小品中有明確的近景、中景和遠景。遠景是白雪皚皚的群山,中景臨(lin) 江有一個(ge) 水榭,戴著風帽的文士坐在露台上,伸手接過披著蓑笠的漁翁遞過來的一條魚。大雪紛飛的寒冬,文士隱居於(yu) 遠離城市的山野江村,顯然物質生活並不豐(feng) 富。魚在古人的味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鮮”的基礎,魚雖好吃但也不是常常能吃到。雪天,能從(cong) 漁翁手裏買(mai) 到一條魚,對於(yu) 文士來說是隱居生活中的調味劑。而漁翁顯然也知道文士的愛好,於(yu) 是釣到了魚便主動劃船送去。也許漁翁賣了魚,就去換壺酒,也得寒冬裏的一分溫暖。賣魚買(mai) 魚的一來一往,透露著人間的溫情。其實真正的隱士藏在普通人的外表之下,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漁父是隱士的象征,於(yu) 是我們(men) 在《雪江賣魚圖》中遇見了兩(liang) 種隱士的會(hui) 麵。魚在大雪天將他們(men) 聯係起來,魚不是商品,而是共同理想的精神寄托。(作者為(wei) 杭州師範大學公共藝術部副教授)

  (來源:文匯報 2022年12月7日 12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