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時代青年與公益慈善新力量

發布時間:2022-12-08 15:1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一、互聯網公益慈善發展蔚為(wei) 大觀

  經過近些年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公益慈善已成為(wei) 我國公益慈善事業(ye) 的亮麗(li) 名片,雖然目前其總量還有限,但發展速度、參與(yu) 規模和社會(hui) 動員能力都不容小覷。互聯網公益慈善泛指利用網絡、數字技術開展活動、實現公益慈善目的的公益慈善形態,是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意識在公益慈善領域的應用,也是公益慈善數字化的表現。

  中國互聯網公益慈善從(cong) 世紀之初的自發興(xing) 起到2016年慈善法實施後的法治推進,再到2021年與(yu) 數字經濟和第三次分配相關(guan) 的各項規劃政策密集出台後多主體(ti) 、全方位推動發展,客觀上重塑著公民參與(yu) 公益慈善的理念與(yu) 方式,形塑著新時代的公益慈善新風尚。互聯網公益慈善廣泛動員了大眾(zhong) 參與(yu) 、募集了更多公益慈善資源,更重要的是,創新了慈善模式和監管模式。一方麵,在網絡公益慈善模式下,企業(ye) 和個(ge) 人的行善路徑從(cong) “賺錢-捐錢”轉向了“積累-參與(yu) ”,每個(ge) 主體(ti) 都通過發揮相對優(you) 勢參與(yu) 行善,將個(ge) 體(ti) 價(jia) 值轉換為(wei) 社會(hui) 價(jia) 值,使行為(wei) 慈善、服務慈善遍地開花,打破了過往視捐款為(wei) 行善唯一方式和評判標準的認知。慈善組織也通過“互聯網+公益慈善+N”的多樣化項目設計撬動更多群體(ti) 參與(yu) 行善,突破了以往“籌款-放款”的項目運行模式,形成了更大的“善效應”。公益慈善行業(ye) 則經過慈善法實施以來的建設,形成了“捐贈人-公益平台-公益慈善組織-受助人”的運行模式。這種多主體(ti) 多方式齊發力、跨界共創、資源整合、優(you) 勢互補的模式,正在悄然改變著中國的公益慈善生態與(yu) 行為(wei) 模式。另一方麵,數字技術的應用也改變了公益慈善的傳(chuan) 統監管模式,人人、時時、處處和事事的監管在給公益慈善事業(ye) 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發起了挑戰。

  除此之外,互聯網公益慈善用基於(yu) 技術算法的項目設計深度激活了熟人社會(hui) 的社交規則,也因此擴展了慈善活動的參與(yu) 麵與(yu) 參與(yu) 度,形成了線上“圈裏互助”“隨時隨處慈善”的氛圍,創新性地發展了中國慈善文化。同時,越來越受歡迎的互聯網小額捐贈還推動了富豪、精英慈善向平民化、大眾(zhong) 化發展。如,2021年,水滴籌愛心網友平均每次捐贈金額為(wei) 37元;2022年99公益日平均單筆捐款額為(wei) 57元,捐款人次為(wei) 5816萬(wan) 。

  二、互聯網公益慈善中青年多有作為(wei)

  “Z世代”一詞源於(yu) 西方,指出生於(yu) 1995年- 2009年間的群體(ti) ,根據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可以推測出,2022年,我國13-27歲的“Z世代”青年總數超2.3億(yi) ,占總人口16.52%。與(yu) 西方“Z世代”相對應的中國代際群體(ti) 是“中國新生代”中的90後、00後群體(ti) 。有研究表明,出生於(yu) 1990年-2003年的新生代具有極高的城鎮化比例、非農(nong) 化程度和較高的文化素質。從(cong) 出生開始就受到互聯網社會(hui) 的影響,通過移動電子設備和社交媒體(ti) 深度參與(yu) 世界,作為(wei) “互聯網原住民”,他們(men) 在與(yu) 互聯網的相互塑造中成長,也深刻影響了互聯網。

  多組數據顯示,在互聯網時代成長的青年在公益慈善中也多有作為(wei) ,已逐漸成為(wei) 互聯網公益慈善的主力軍(jun) 。作為(wei) 捐贈者,新生代青年群體(ti) 的捐贈意願更強,並熱衷於(yu) 選擇網絡捐贈。80後、90後、95後甚至00後成為(wei) 主要參與(yu) 者。《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的調查顯示:19-27歲年齡段的90後捐助人占比接近四成;80後代表的28-36歲年齡段占比略高於(yu) 20%;而10-18歲年齡段的00後捐助人竟然已經超過80後,占比近27%。阿裏公益聯合藝人發起的“故事罐頭”中,95後的公益參與(yu) 者比例超過30%。水滴籌“2021善行日誌”中,80後、90後群體(ti) 占水滴籌平台愛心捐款人數的56%。

  作為(wei) 行動者,中國新生代青年的社會(hui) 參與(yu) 意願以及實際參與(yu) 社會(hui) 公益行動的比例比前輩群體(ti) 都有顯著提升。《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shu) 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14歲至35歲注冊(ce) 誌願者數量已超9000萬(wan) 人。從(cong) 往年中國青年誌願服務項目大賽的情況看,誌願者在策劃和實施誌願項目時,越來越注重受助對象的需求和群體(ti) 特征,善於(yu) 立足優(you) 勢鏈接資源、形成合力解決(jue) 問題,擅長新媒體(ti) 傳(chuan) 播與(yu) 形式創新,服務有效性大幅提升。在麵對緊急情況時,青年群體(ti) 能夠在短時間內(nei) 迅速組織起來,利用其掌握的現代科技力量合理調配資源、高效應對問題、精準開展慈善工作。例如,在2020年年初武漢市疫情最嚴(yan) 重的時候,由高校青年大學生發起和組織的“高原鵝-高校學生援鄂行動”,在不到24小時內(nei) 就建立起了組織架構並投入運作,從(cong) 需求收集到信息發布到資源籌措到資源分配再到信息公開,一係列的流程化管理迅速建立並高效運作,集聚起200多所國內(nei) 外高校的1000多名學子,完成了對湖北省內(nei) 15家醫院的援助。又如,清華大學大二學生陳春宇發起的誌願者團隊,利用自身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建立即時更新的疫情數據庫,開源提供給全球各大高校及研究團隊,以時空大數據可視化的方式呈現疫情信息供各方了解。再如,北京師範大學的青年學子李哲亞(ya) 利用“家鄉(xiang) 來客”官方微信平台及時對接資源並實時更新每一筆捐贈明細及善款使用記錄。

  作為(wei) 公益人,新生代青年群體(ti) 早已成為(wei) 公益創業(ye) 和服務提供的重要主體(ti) 。 2016年發布的《中國青年公益創業(ye) 調查報告》就顯示,當年18-30歲的公益創業(ye) 者年齡占比已達89.19%。在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背景下,青年群體(ti) 返鄉(xiang) 創業(ye) 、帶動農(nong) 村地區發展正在成為(wei) 公益慈善組織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首選路徑。

  三、讓青年引領新時代公益慈善新潮流

  青年已成為(wei) 互聯網公益慈善的生力軍(jun) ,互聯網公益慈善也給青年提供了築夢的大場域,青年在其中大有可為(wei) 。但理性觀察與(yu) 反思就會(hui) 發現,蔚為(wei) 大觀的互聯網公益慈善還存有許多建設空間,如當前互聯網公益慈善生態還有待建設、對公益青年的支持還有待加強、對青年參與(yu) 公益的褒獎機製還有待完善。

  展望未來,推動“Z世代”青年成為(wei) 互聯網公益慈善引領者是大勢所趨。讓青年引領互聯網公益慈善發展新潮流,要進一步完善互聯網公益慈善的法製體(ti) 係,創造良好的網絡公益慈善發展環境;要大力支持公益青年在公益慈善領域發揮才智、增長才幹;同時,要完善青年參與(yu) 公益慈善的褒獎激勵機製,增強青年公益人的社會(hui) 榮譽感,讓公益青年成為(wei) 社會(hui) 主流價(jia) 值的代表;也要引導公益青年立足於(yu)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國情、根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沃土、結合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趨勢參與(yu) 和推促中國公益慈善事業(ye) 向前發展。

  (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民生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