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新”,讓傳統文獻活起來
方誌,是係統記述一地百科百業(ye) 的地方文獻。《江蘇文庫·方誌編》是《江蘇文庫》的六編之一,覆蓋曆代江蘇各行政區方誌,內(nei) 容從(cong) 省誌到府州縣誌,完整記錄了江蘇各地近兩(liang) 千年來的曆史風貌,展示江蘇方誌強省的曆史地位。近日,記者采訪《方誌編》主編及編纂團隊,了解《方誌編》的進程、目標及編纂背後的故事。
總規模超300冊(ce) ,已出版288冊(ce)
《方誌編》由江蘇省地方誌辦公室承編,漆冠山、左健偉(wei) 、張乃格擔任主編,桑薈、宮冠麗(li) 等擔任副主編,全省方誌係統部分舊誌整理工作者及南京圖書(shu) 館、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江蘇鳳凰出版社等單位數十位專(zhuan) 家共同參與(yu) 。《方誌編》目前進程如何,明年有什麽(me) 計劃呢?據省方誌辦舊誌整理中心主任張乃格介紹,《方誌編》分設省部、府州縣部、專(zhuan) 誌部及附錄四個(ge) 部分,從(cong) 全省現存曆代各級各類誌書(shu) 中精選250種左右影印出版,成果總規模超過300冊(ce) 。此項工作自2016年啟動,在方案製定、底本搜集、提要撰寫(xie) 的基礎上,2018年出版第一批成果。截至目前,已出版省部、江寧府部、蘇州府部、常州府部、鎮江府部、揚州府部(上),115種舊誌214冊(ce) ;即將完成揚州府部(下)、淮安府部、徐州府部(上)及專(zhuan) 誌的出版,共55種舊誌74冊(ce) 。兩(liang) 項合計,共計出版舊誌170種288冊(ce) 。除附錄外,已完成出版任務的80%左右。
張乃格表示,根據目前進度與(yu) 總體(ti) 工作計劃,《方誌編》明年將選編出版徐州府部(下)與(yu) 直隸州廳部。其中直隸州廳部包括太倉(cang) 州及所領鎮洋縣,海州及所領贛榆縣、沭陽縣,通州及所領如皋縣、泰興(xing) 縣、南通縣,海門直隸廳,泗州及所領盱眙縣,合計12州廳縣舊誌40種。至此,原計劃影印出版的舊誌基本結束。2024年起,將全力投入附錄《江蘇曆代方誌總目》的撰寫(xie) ,力爭(zheng) 提前完成《方誌編》選編出版任務。
四個(ge) “新”,《方誌編》的四大特色
《方誌編》有哪些特色呢?據張乃格介紹,通過《方誌編》整理出版,使傳(chuan) 統文獻活起來,特色可以用四個(ge) “新”來概括。
首先是發現一批舊誌收藏“新大陸”。“《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是檢索全國現存舊方誌收藏單位最係統、最權威的工具書(shu) ,著錄的收藏單位包括各省、市、自治區的公共、科研單位、大專(zhuan) 院校圖書(shu) 館、博物館等190多家。我們(men) 在搜集底本過程中卻發現,僅(jin) 江蘇省檔案館和全省檔案係統,就藏有江蘇曆代舊誌100多種,都是《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沒有反映的。這些發現大大擴充了我們(men) 舊誌底本的積累,為(wei) 後期舊誌影印中書(shu) 目的遴選、底本的比選與(yu) 補配,提供了更大的回旋餘(yu) 地。”張乃格說。
其次是“出土”了一批方誌“新古籍”。據張乃格介紹,地方誌除了以行政區劃為(wei) 記述對象的省、府、州、縣誌等綜合性“通誌”外,還有以特定事物為(wei) 記述對象的水利、衙署等“專(zhuan) 誌”。但在舊誌整理研究實踐中,此類專(zhuan) 誌往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此次,《方誌編》及其前期工程《江蘇曆代方誌全書(shu) 》選編了《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沒有著錄的《南河誌》《吳中水利通誌》《江南水利誌》《江蘇海塘新誌》,與(yu) 嘉靖、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光緒《兩(liang) 淮鹽法誌》等,以及明《南京刑部誌》《南京吏部誌》等,突出了江蘇水鄉(xiang) 江南、“兩(liang) 淮鹽,天下鹹”與(yu) 明代南中國政治中心的地方特色。
其三是“拚”出一批舊誌“新版本”。古籍刻印和現代出版一樣,有時也會(hui) 出現漏頁、倒頁、頁碼錯亂(luan) 等差錯。加之年代久遠、紙張老化、水火災害等原因,水漬、蟲蠹、破損、缺頁乃至卷帙缺軼的情況並不罕見。“影印出版時,凡遇到這類現象,必須用其他完善版本中相應頁碼的電子文本進行替換,出版業(ye) 謂之補配。可以說,通過這次編纂,我們(men) ‘拚’出了一批舊誌‘新版本’。”張乃格說。
其四,克隆了一批珍貴“新替身”。舊方誌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成書(shu) 的地方誌。由於(yu) 年代久遠,以及戰爭(zheng) 、自然災害、自然老化等因素,不少舊誌成了孤本、殘本。而且分散藏在全國近200家單位,有的還流失海外,使用起來十分不便。以今淮安、宿遷地區為(wei) 例,就有正德《淮安府誌》、天啟《淮安府誌》、萬(wan) 曆《宿遷縣誌》、康熙《宿遷私誌》等多種。《西遊記》的作者過去一直有爭(zheng) 議,胡適就是利用天啟《淮安府誌》的資料,考證出《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入選《方誌編》的誌書(shu) ,約有十分之一都是孤本書(shu) 。這些孤本、珍本、稀見版本,一般讀者很難看到。文脈工程通過‘克隆’(即影印),使庋藏‘深閨’的誌書(shu) 化身千百。讀者不必天南海北尋訪,隻要看這些‘替身’就可以了。”張乃格說。
“副產(chan) 品”讓《江蘇文庫》枝繁葉茂
舊誌提要屬目錄學範疇,是一項學術性較強的工作,看似枯燥無味,卻常因糾正了以前的差錯而有“一得之喜”。
在《方誌編》的編纂中,蘇州市地方誌辦公室二級調研員陳其弟負責《江蘇曆代方誌全書(shu) 》蘇州部分舊誌提要的撰寫(xie) ,蘇州府屬各縣舊誌在全省舊誌中約占四分之一的比重。陳其弟主要參考徐複先生主編的《江蘇舊方誌提要》,他經過查核,發現《江蘇舊方誌提要》蘇州部分也存在一些差錯和缺漏之處。比如《吳郡誌》提要中,提到了幫助過範成大編纂《吳郡誌》的三個(ge) 人姓名都有誤,原作“龔頤、滕茂、周南厚”。據《吳郡誌》正文所引6處及誌後張鈞衡跋和《吳都文粹》正作“龔頤正”;又據《[正德]姑蘇誌》“滕宬傳(chuan) ”“周南傳(chuan) ”,正作“滕宬”“周南”。又如,《震澤編》提要中提到“宋代朱勔采太湖石”之事,將“朱勔”誤作了“朱緬”。
舊誌影印中,底本的補配是重要一環。補配就是選用的底本有缺頁、蟲蠹等現象,通過其他圖書(shu) 館所藏同一本書(shu) 的同一頁碼進行替換,從(cong) 而形成一個(ge) 完善的本子。鳳凰出版社編輯王劍向記者講述了一個(ge) 糾錯的故事。
曆史上曾有兩(liang) 個(ge) 清河縣,一個(ge) 在河北省的邢台市,今天還叫清河縣,俗稱“北清河”;還有一個(ge) 在江蘇省淮安市,俗稱“南清河”。這兩(liang) 個(ge) 清河縣,都有自己的地方誌。
以收錄地方誌最多且最權威的《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就發生過搞混的事,將現藏台灣的孟仲遴纂修的北清河的《清河縣誌》誤以為(wei) 是江蘇的。南清河的《嘉靖清河縣誌》,隻有國圖藏有紙本,上圖、南圖隻存有無法使用的膠卷,經他們(men) 細心考證,唯獨《方誌編》收有孤本。
在編纂過程,還誕生了一批“副產(chan) 品”。據陳其弟介紹,2021年6月,蘇州市地方誌辦公室將曆年來對《江蘇舊方誌提要》蘇州部分補正結集出版《蘇州舊誌提要》。“可以說,這本書(shu) 是《江蘇文庫》之《江蘇曆代方誌全書(shu) 》的‘副產(chan) 品’。”陳其弟說。
對於(yu) 這些“副產(chan) 品”,張乃格稱為(wei) “溢出效應”。據江蘇省地方誌辦公室主任左健偉(wei) 介紹,為(wei) 了積極策應文脈工程,江蘇省方誌辦先後選編出版了《長江曆史圖譜》《江南大運河曆史圖譜》《江蘇古代城市圖誌》(即出)等仿古書(shu) ,組織點校《江南通誌》,今年又與(yu) 省住建廳聯合編纂《江蘇古代城市圖誌》。這些“副產(chan) 品”讓《江蘇文庫》這棵參天大樹更加枝葉繁茂、生機勃勃。
左健偉(wei) 表示,地方誌是我國特有的文化瑰寶,連接著中華民族的曆史、當下與(yu) 未來。曆代留下來的方誌瑰寶,是我們(men) 今天傳(chuan) 承弘揚、創新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修編文庫,僅(jin) 僅(jin) 是文化傳(chuan) 承的基礎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庫中蘊含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展現出來,把中華傳(chuan) 統美德及人文精神挖掘出來,轉為(wei) 我們(men) 今天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強大精神力量。《方誌編》的編纂工作,以古人之經典,開今人之生麵,通過《江蘇地方誌》雜誌、“方誌江蘇”微信公眾(zhong) 號、“方誌大講堂”,特別是今年新推出的視頻號“方誌故事”,讓藏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來,讓江蘇文庫立起來,讓社會(hui) 公眾(zhong) 從(cong) 一個(ge) 一個(ge) 曆史故事中,切身感受中華優(you) 秀典籍的魅力和價(jia) 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