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俗與儒雅——漢唐間孔子形象的演變
作者:丁紅旗(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文係古籍所副研究員)
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思潮。隨著儒學的沉浮,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儒學的象征,孔子形象的變遷附著了更多的政治、社會(hui) 內(nei) 涵,特別在漢唐時期。
一 漢時讖緯神化下的孔子形象
東(dong) 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三月,魯國相史晨向尚書(shu) 省奏請祭祀孔廟。文中,史晨一再強調孔子是“乾坤所挺,西狩獲麟,玄丘製命,……為(wei) 漢製作”“汁光之精,大帝所挺,……承敝遭衰,黑不代倉(cang) ……獲麟趣作,端門見征,血書(shu) 著紀”(《隸釋》卷一《魯相史晨祠孔廟奏銘》),因是上奏尚書(shu) 省,自是要謹重萬(wan) 分。顯然,對孔子形象的描述,其雜用了當日彌漫一時的較多的讖緯觀念,這也是一個(ge) 時代的基調和底色:其母顏征在“野合”,誕育了孔子,一如劉媼息止大澤,“夢與(yu) 神遇”而產(chan) 下漢高祖般,是應世感生,也即聲稱的“乾坤所挺”。“玄丘”,指孔子被稱為(wei) “玄聖素王”。“有德無位”是孔子一生真實的寫(xie) 照,為(wei) 此尊奉為(wei) “素王”;素王為(wei) 漢製作憲法。孔子為(wei) 黑帝水精,即水德,是尚法的象征。秦始皇定秦為(wei) 水德,就是取其“剛毅戾深,事皆決(jue) 於(yu) 法……然後合五德之數”(《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更何況,孔子曾做過魯國的司寇,本就掌管、熟習(xi) 律法。所以孔子被派來人世,製定憲法,闡釋天命,以推行教化,即水勝火(漢,火德,尚赤)也。對此,孔子本人也有明確的自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zi) 乎”,亦有擔當大道的自信。
這種比附下,各種《論語摘輔像讖》《論語素王受命讖》等踴躍出現,進而成了一個(ge) 時代的思潮。這中間的一個(ge) 關(guan) 鍵,就是時人對遠在700多年前孔子形象的描述,典型的就是《春秋演孔圖》所描繪的“大九圍,坐如蹲龍”,“首丘”“龜脊虎掌”等;“龜脊”,即凸起,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看正是駝背。
與(yu) 此尊崇孔子(時封褒成侯)及儒學在西漢元、成間的上升相聯係的,是西漢中晚期以來,可能存有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的畫像以表彰、推尊的傳(chuan) 統,如“光和元年(178年),遂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後漢書(shu) 》卷六十下《蔡邕傳(chuan) 》)。同時,與(yu) 西漢中期的海昏侯漢墓孔子衣鏡相比,也一改畫風,集中以“孔子見老子”、表彰好學的儒者之風的麵貌出現,也沉澱成了一種穩定的構圖式樣:頭戴小冠、長須、束帶、長衣的孔子畢恭畢敬地站立右邊,麵向左邊的老子請教,身著長袍的老子則拄一彎曲的拐杖躬身而立,中間是一童子,即孔子的老師項橐。孔子身後,是陪侍的弟子,即其足以自豪的顏淵、子路、子貢等五人。
《春秋演孔圖》的描述不免空泛,今能有幸一睹漢時的孔子畫像。這類畫像,集中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留存物較多的是畫像石上的孔子形象。今所見最早的這類畫像石是山東(dong) 微山縣出土,約在元帝時期(前49—前33年)。集中出現在東(dong) 漢中後期,即數量較多的“孔子見老子”畫像石(至少30塊以上),又以曲阜附近地域出土為(wei) 多。雖然孔子的麵貌因石材的漫漶等不甚清晰,但其俯身前傾(qing) 以示敬重,其背略駝,卻是一望即知。這正吻合這一時期讖緯思潮的想象。二、墓室壁畫中屢見不鮮。典型的是西漢晚期的洛陽燒溝61號墓、新莽時的陝西靖邊渠樹壕漢墓、東(dong) 漢晚期的和林格爾漢墓中所繪製的孔子形象;但其帽飾(小冠、襆頭、平冠)、身形(瘦削、粗壯)等都有明顯差別。
這說明孔子形象的繪製基本穩定,但細節上有不同——還處在一種變動不居的狀態。不過,附著在孔子形象上的不無牽強、粗鄙、淺陋的讖緯比附,所謂的“異相”,在曹魏就已開始的嚴(yan) 禁讖緯下,急遽地走上了衰落之路而漸趨被剝離;隋時,讖緯已完全衰歇、敗落了。
二 南朝:孔子人間形象的轉變與(yu) 彰顯
蕩去了讖緯附著上的種種神異與(yu) 光彩,東(dong) 晉、南朝,因儒學地位受到玄學、佛教等強烈的衝(chong) 擊,而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孔子原始的本真形貌。
早在東(dong) 漢末年的中平三年(184年),黨(dang) 錮解禁後,晚年的鄭玄在注釋《論語》時,已特別注意解說孔子言行的背景,即剝離了各種《論語》讖的比附、神化,展示出了一位切實、活潑生動、言語藹如的長者形象,一個(ge) 更趨坦誠、真實的孔子形象。如鄭玄對《述而》“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注釋,就隻是強調孔子“習(xi) 讀不敢懈倦”“汲汲然,自恐不能究竟其意”而帶來的對未來的一絲(si) 隱憂和恐懼。這更符合孔子的生活實際,也把孔子從(cong) 雲(yun) 間拉到地上,一變昔日撲朔迷離的神化色澤,是一位藹如的智者。這一傾(qing) 向,東(dong) 晉時被另一名士範寧——範曄的祖父所繼承。範寧力圖抬升儒家的地位,竭力恢複一度被何晏、王弼等玄解所遮蔽的一些真實景象,表現了樸實解經的風貌。
這樣,明顯有過多神化、特異的孔子形象自然如無源之水,枯竭了。
與(yu) 儒學的衰退相一致的,是這一時期的墓葬,也一改兩(liang) 漢時期墓葬牆壁多繪製聖賢忠臣、勇士、烈女賢妻等形象,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不見了蹤跡。在南方,著意凸顯了榮啟期與(yu) 竹林七賢(特別是南朝的帝王陵,如南京西善橋南朝墓、丹陽胡橋南朝大墓等壁畫)等名士;北方則多為(wei) 隱士、孝子形象(如《山東(dong) 臨(lin) 朐北齊崔芬壁畫墓》、北魏正光五年(524年)下葬的元謐石棺等)。
不過,在一些時人的繪畫中,仍不時見到孔子的形象,如《曆代名畫記》卷五至七有戴逵《孔子十弟子圖》,陸探微《孔子像》《十弟子像》《孔顏圖》,宗炳《孔子弟子像》,張僧繇畫“仲尼十哲”等,但明顯少了許多。在今孔廟聖跡殿,或傳(chuan) 為(wei) 顧愷之繪的孔子像,接續東(dong) 漢時墓葬壁畫的傳(chuan) 統,頭戴平冠、褒衣博帶、“秀骨清相”的孔子成了心中較真實、最理想的孔子形象。
這是孔子形象轉變的一個(ge) 關(guan) 鍵。
三 隋唐時祭孔製度的完善與(yu) 孔子形象的基本定型
在初唐、盛唐,就已開辟了一個(ge) 完全不同於(yu) 往昔的尊崇情形。兩(liang) 漢時,“先聖”成了周公的專(zhuan) 稱,孔子隻好屈居第二,成為(wei) 傳(chuan) 達周公意旨的“先師”。據《新唐書(shu) 》卷一五《禮樂(le) 誌五》、《唐會(hui) 要》卷三五“褒崇先聖”條,這一時期尊崇、祭祀孔子的重要舉(ju) 措有:貞觀二年(628年),罷周公,升孔子為(wei) 先聖,以顏回配。貞觀四年,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神龍元年(705年),以鄒、魯百戶為(wei) 隆道公采邑,以奉歲祀,子孫世襲褒聖侯。開元五年(717年),頒布詔令《令明經進士就國子監謁先師敕》,考試前先拜謁先師孔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更進一步抬升,追諡孔子為(wei) “文宣王”,並褒贈“十哲”,東(dong) 西列侍(《舊唐書(shu) 》卷二四《儀(yi) 禮誌四》)。製度日趨完善,規格、地位日漸上升、穩定。重要的是,在濃烈的尊崇氛圍下,更沿襲、上升到國家的層麵,即借助科舉(ju) 的力量,《論語》成了一門必考科目,促使了整個(ge) 社會(hui) 的研學。
既然各地州縣需建孔廟,孔子形象的繪製與(yu) 規範就不得不提上議事日程。如檀州刺史韋機,顯慶(656—661年)中“創立孔子廟”時,就“圖七十二子及自古賢達,皆為(wei) 之讚述”。
與(yu) 此相應,是一流畫家閻立本、吳道子等對孔子形象的繪製與(yu) 定型。
今仍能一睹、頗負盛名的是傳(chuan) 為(wei) 閻立本所作的《孔子弟子像》長卷,絹本設色(今藏故宮博物院)。閻立本(601—673年),曾奉詔作《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圖》《秦府十八學士圖》《曆代帝王圖卷》,卒前曾任中書(shu) 令,當日地位極為(wei) 尊崇。閻氏生活的時代,正是各州縣詔令營建孔廟的突飛猛進時期,適逢其會(hui) ,恰能作為(wei) 規製,頒示天下。其所畫,正是一位頭著儒冠、長髯及頷、目光深邃、睿智,一襲長衣的儒者形象;側(ce) 麵;左手略微舉(ju) 起,一副正在講解、授業(ye) 的模樣。唐時“孔廟”“先師”身份的界定,也自會(hui) 孕育出這類形象。
而今曲阜孔府所藏高大威猛、目光略微向上,為(wei) 漢製作律法的《司寇像》,一般認為(wei) 是吳道子或以其粉本為(wei) 基礎的作品。但其“口露齒”“眼露白”“重耳”等不免醜(chou) 陋的異相,這漢時讖緯的遺緒,與(yu) 唐人主流認知、傳(chuan) 達智慧與(yu) 理政觀念的“先師”形象截然異趣。反倒是“聖跡殿”中陳列的刻石、傳(chuan) 為(wei) 吳道子所繪的“先師孔子行教像”,長髯飄飄,一副儒雅、藹如的形象,倒很契合唐人的界定和心理期待。
閻、吳之後,可能因其盛名,或因詔令作畫、版式一統等緣故,唐人無力超越反而漸趨不再繪作,衰歇了——但也形成了一種穩定的格式,即一種粉本與(yu) 經典,在世間流傳(chuan) 。同時,又以繪刻、塑像的形式,展現了孔子形象在社會(hui) 上的全麵拓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