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總台經典音樂廣播《多彩的中國聲音》,用時代話語演繹民族音樂文化

發布時間:2022-12-21 17:30: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16日消息 中國民族音樂(le) 作為(wei) 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百花齊放,多姿多彩。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藝節目中心經典音樂(le) 廣播推出融媒體(ti) 音樂(le) 節目《多彩的中國聲音》,從(cong) 中國民族音樂(le) 切入,通過全方位的解讀和展示,讓參與(yu) 其中眾(zhong) 多優(you) 秀的音樂(le) 人、演奏家、演唱家將繁花似錦的民族音樂(le) 演繹得風雅靈動,展示出民族音樂(le) 在當代綻放的巨大包容性和藝術表現上的無限可能。同時,節目不僅(jin) 展現了近年來中國民樂(le) 人才傳(chuan) 承、創作等方麵的豐(feng) 碩成果,更讓人看到新時代中國民族音樂(le) 日漸深厚的民眾(zhong) 基礎和社會(hui) 影響力。

  探尋民族音樂(le) 中的文化寶藏

  讓民族瑰寶在新時代開枝蔓葉

  《多彩的中國聲音》音樂(le) 專(zhuan) 題節目共25集,在經典音樂(le) 廣播和雲(yun) 聽客戶端同步上線,作為(wei) 整個(ge) 項目的基礎,內(nei) 容全麵、體(ti) 量豐(feng) 富。每一集均有兩(liang) 條脈絡,民族音樂(le) 原作的悠長韻味和當代改編版的驚喜創新。比如,《太陽出來喜洋洋》一集中,我們(men) 聽到川渝民歌直抒胸臆、自由灑脫的旋律將略帶憂鬱的布魯斯點亮;《無錫景》一集中,鋼琴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樂(le) 器精妙對答,充滿了清新和欣喜……。

  該項目的係列微紀錄片以“回響”“守護”“行走”“家園” “粉墨”等關(guan) 鍵詞貫穿節目內(nei) 容,盡情展示了古琴、昆曲、侗族大歌、蒙古族長調、彝族過山號等十種、擁有數千年曆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雋永韻味和時代魅力,賦予中國民族音樂(le) 時代內(nei) 涵。讓這些深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滋養(yang) 、富含中華文化基因的民族音樂(le) ,在新時代成為(wei) 不可或缺的文化標識。

  古琴演奏家趙家珍(前)及其團隊

  在 《回響》中,著名古琴演奏家趙家珍講述了古琴從(cong) “悅己” 到 “悅人” 的發展過程;在《守護》中,我們(men) 感受著人與(yu) 自然的和諧美好和世世代代的守護之路;《行走》中蒙古族音樂(le) 三寶“長調、呼麥和馬頭琴”創新性的運用,使傳(chuan) 統音樂(le) 元素更具魅力;《家園》讓我們(men) 對侗族大歌有了更現代的了解;《粉墨》中《皂羅袍》這一曲牌的器樂(le) 化表達也在無形之中拉近了昆曲與(yu) 大眾(zhong) 的距離。

  聆聽國樂(le) 在新時代的時尚表達

  喚起年輕受眾(zhong) 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yu) 熱愛

  《太陽出來喜洋洋》《茉莉花》《康定情歌》《牡丹亭》《行走》《家園》……一首首飽含深情的曲目在獨具風韻的當代演繹下,悠遠而深情地激蕩著受眾(zhong) 的民族情懷,也映射出“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思想和著力體(ti) 現的人民意誌、審美及情感。《多彩的中國聲音》以民族音樂(le) 的原貌展示與(yu) 當代音樂(le) 人的傳(chuan) 承發展為(wei) 主脈絡。一方麵,節目甄選了中華文化裏重要的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le) 元素,運用綜藝化、故事化、人文化的手法,生動而細膩地再現了中國民族音樂(le) 獨有的文化內(nei) 涵和精神境界,成為(wei) 夯實文化自信的力作,讓受眾(zhong) 對原生態民族音樂(le) 產(chan) 生由衷的自豪感。

  另一方麵,節目所展現的這些音樂(le) 人是一個(ge) 領域的代表,他們(men) 既是傳(chuan) 統文化的守護者、傳(chuan) 播者,同時也是開拓者、進取者。節目中,葉雲(yun) 川、李傑等業(ye) 內(nei) 知名音樂(le) 製作人講述他們(men) 對傳(chuan) 承中國民族音樂(le) 做出的不懈努力,趙家珍、於(yu) 夢嬌等音樂(le) 名家現場展示,更有彝族非遺傳(chuan) 承人阿朵故烈,00後“侗族大歌”傳(chuan) 唱人吳俊龍,“阿南達組合”喜龍、小敏、奧登及“遊牧人組合”成員雲(yun) 圖,青年古琴演奏家、學者於(yu) 也媞,青年笛簫演奏家羅智豐(feng) 、維吾爾族歌手阿力木等年輕音樂(le) 人在挖掘原生態民歌民樂(le) 的同時也不斷吸收當代藝術元素,進行創新性改編,以高水準的演繹讓民族音樂(le) 受眾(zhong) 年輕化、傳(chuan) 播國際化,從(cong) 而喚起年輕受眾(zhong) 對民族音樂(le) 和民族文化的認同與(yu) 熱愛。

  傳(chuan) 統廣播擁抱融媒體(ti) 傳(chuan) 播

  持續放大民族音樂(le) “聲量”

  從(cong) 博大精深、豐(feng) 富厚重的中華優(you) 秀民族音樂(le) 文化中汲取養(yang) 分,挖掘靈感,將傳(chuan) 統的廣播手法與(yu) 多樣藝術形式創新性融合、創造性實踐,才能創作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藝術水準且能夠廣泛傳(chuan) 播的融媒體(ti) 產(chan) 品。《多彩的中國聲音》在打造優(you) 質內(nei) 容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構建多渠道、多形式的立體(ti) 傳(chuan) 播矩陣,促使傳(chuan) 播效力與(yu) 影響範圍實現最大化。節目以廣播音樂(le) 專(zhuan) 題節目和微紀錄片的內(nei) 容“組合拳”擴容中國民族音樂(le) 的最大聲量,並把握移動化、可視化、社交化傳(chuan) 播路徑,積極擁抱融媒體(ti) 傳(chuan) 播,在雲(yun) 聽、央廣網、央視頻新媒體(ti) 客戶端及央視文藝新媒體(ti) 矩陣形成合力,將當代中國民族音樂(le) 創新多元、自信包容的表情清晰地勾勒出來,從(cong) 而真正促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動化傳(chuan) 播,不僅(jin) 讓當代年輕人接觸和感受到了民樂(le) 之美,也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增進文化認同、彰顯文化自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