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黔歌”亮相北京時代美術館 14組藝術作品闡釋“聲”之生生不息
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北京時代美術館團隊今年走過6000公裏,深入貴州這片悠久神秘的沃土,並聯合藝術家,對原生態語言、音樂(le) 、歌聲進行收集,將沒有文字承載的原生態藝術文化以現代藝術形式進行創新呈現,以此讓更多人了解古老村寨原生態的魅力以及“聲”在文明傳(chuan) 遞中不斷生長的力量。20日在北京時代美術館開展的“雲(yun) 中黔歌”主題《聲·生》當代藝術體(ti) 驗展正是這一實踐成果的體(ti) 現。
展覽設有“聲啟”“聲韻”“聲振”三個(ge) 主題單元,邀請11位當代藝術家,通過14組藝術作品闡釋聲音如何承載文化,及無形的波長中所蘊藏的、超越生命本身的希望與(yu) 意義(yi) 。通過聲音藝術、機械互動裝置、光影互動體(ti) 驗、沉浸式視聽空間、實驗音樂(le) 與(yu) 影像等多種前沿藝術形式,引領公眾(zhong) 聆聽“心靈之音”與(yu) “希望之聲”,展開一場關(guan) 於(yu) “生命”的流動與(yu) 變奏。
“聲啟”通過外部視角,向觀眾(zhong) 解釋聲音如何產(chan) 生,以及萬(wan) 物如何借由原初的“物性”傳(chuan) 遞專(zhuan) 屬生命的“內(nei) 驅”之力。藝術家湯傑作品《石語》,通過自然之“石”與(yu) 人造之“鼓”的碰撞,敲響文明起源的共生篇章,由此喚醒觀眾(zhong) 對自然萬(wan) 物孕育人類文明的記憶。藝術家侯再倫(lun) 的作品《過去、現在、未來》,用如同諾亞(ya) 方舟的桃樹、地上的灰燼、灰燼中生長的種子,對生命生存空間進行探討,
“聲韻”則從(cong) 內(nei) 部視角出發,探索文明在延續的過程中,如何啟迪希望並傳(chuan) 遞生命的能量。北京時代美術館館長兼藝術家趙燕、視覺藝術家劉皓帆與(yu) 聲音藝術家小河共同創作的作品《聲·萬(wan) 物》,采集源自黔東(dong) 南的風物吟唱,將包括侗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的歌謠、蘆笙和牛腿琴的鳴奏置於(yu) 源於(yu) 自然的風聲、沙聲、水聲之中,與(yu) AI視覺藝術相結合,以“看得見的聲音”來展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wan) 物”的多彩生命樣貌。
“聲振”將內(nei) 外視角進行有機結合,回蕩出過去、現在與(yu) 未來的生命強音。紙做的藝術家陳粉丸帶來全新作品《剪紙宇宙》,將過去十年中創作過的剪紙紋樣以“樹”的方式“生長、聯接”在一起。跳躍的顏色、鏤空的剪紙與(yu) 無限的鏡像,帶來詩意和美的享受。藝術家鄭靖的《時空回響-黔中》,結合貴州當地采集的方言童謠、坊間叫賣聲與(yu) 現代城市等不同聲音,以兒(er) 時的鏡麵反光遊戲,將時間與(yu) 空間、曆史與(yu) 當下置於(yu) 同一維度的聲景之中,碰撞出生活與(yu) 文明的共振,喚起刹那即永恒的鄉(xiang) 愁。
“雲(yun) 中係列”大型公益項目由華熙集團董事長趙燕於(yu) 2011年發起,至今已走過十二個(ge) 年頭,通過展覽展示、舞台表演、沉浸式體(ti) 驗等形式,持續挖掘、傳(chuan) 承與(yu) 推廣散落在中國大地即將消逝的傳(chuan) 統文化。本次“雲(yun) 中黔歌”以“聲音”探尋“生命”中最純粹原初的力量,深入貴州大山深處,走入15個(ge) 少數民族村落,探訪彝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多個(ge) 少數民族,挖掘那些沒有文字記載卻通過聲音口口相誦、代代相傳(chuan) 的文化與(yu) 藝術。十二年來,雲(yun) 中已幫助35個(ge) 民族近300位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走出大山,走進北京,走向國際。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23年2月27日。(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