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強國建設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氣象工作關(guan) 係生命安全、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發出開啟氣象強國建設的號令,為(wei) 氣象事業(ye) 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9年12月9日,新中國氣象事業(ye) 70周年座談會(hui) 在京召開,會(hui) 議強調要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設氣象強國,為(wei)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hui) 和諧穩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氣象服務保障。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加快建設氣象強國。氣象衛星體(ti) 係建設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雷達監測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國特色氣象服務體(ti) 係建設成效顯著,為(wei) 上百個(ge) 行業(ye) 、億(yi) 萬(wan) 用戶提供優(you) 質服務,氣象事業(ye) 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推動氣象事業(ye) 高質量發展,提高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氣象強國建設蹄疾步穩,為(wei)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作出新的貢獻。
我國不斷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氣象事業(ye) 整體(ti) 實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今年2月13日一早,北京冬奧會(hui) 張家口賽區下起了大雪,能見度變差,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麵障礙技巧資格賽改期進行。這一賽程改變,正是采納了冬奧氣象服務保障人員的建議。
“溫度、風速、能見度等天氣要素會(hui) 影響冬奧運動項目的進行。氣象團隊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冬奧氣象百米級、分鍾級山地氣象預報技術體(ti) 係,提前捕捉到了天氣變化情況,為(wei) 賽事改期進行提供了科學有力的支撐。”北京冬奧會(hui) 張家口賽區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場館氣象預報組組長段宇輝說。
目前,這一技術專(zhuan) 項已納入世界氣象組織高影響天氣預報示範項目,為(wei) 國際相關(guan) 技術研發和應用提供中國智慧、中國經驗。
氣象事業(ye) 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hui) 公益事業(ye) 。我國加快科技創新,努力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不斷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氣象事業(ye) 整體(ti) 實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陸海空天一體(ti) 化、協同高效的精密氣象監測係統加快建設。
我國目前有7顆風雲(yun) 氣象衛星在軌運行,氣象衛星體(ti) 係建設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為(wei) 全球124個(ge) 國家、國內(nei) 13萬(wan) 用戶提供服務;236部新一代天氣雷達,雷達監測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7萬(wan) 多個(ge) 地麵自動氣象觀測站,站點數量是2012年的4.5倍,氣象觀測數據量增加5倍以上,助力地麵氣象觀測業(ye) 務全麵進入自動化時代;7個(ge) 大氣本底站、25個(ge) 氣候觀象台、120個(ge) 高空氣象觀測站,讓氣象監測網越織越密。
——現代氣象預報業(ye) 務體(ti) 係基本建成,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
高分辨率數值模式、多源融合實況分析等關(guan) 鍵技術逐步完善,形成了從(cong) 區域到全球、從(cong) 天氣到氣候的較為(wei) 完整的數值預報業(ye) 務體(ti) 係;自主研發的全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係統,北半球可用預報時效從(cong) 6.1天提高到7.8天;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到40分鍾,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提高到90%,均創曆史新高。
——海量氣象數據廣泛共享,惠及世界各地、各行各業(ye) 。
通過國際通信係統穩定收集八大類178種國際數據資源,涵蓋大氣、陸地、海洋等多圈層關(guan) 鍵氣象要素;持續推進氣象數據共享,氣象數據共享服務率先向國內(nei) 外開放,數據總量達67千萬(wan) 億(yi) 字節(PB),年訪問量約4億(yi) 人次,受益者遍布106個(ge) 國家,涉及29個(ge) 行業(ye) 。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說:“近年來,我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有力支撐氣象事業(ye) 科學高效服務國計民生,助力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
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基本建成世界最大公共氣象服務體(ti) 係
“幸虧(kui) 我們(men) 轉移及時,避開了災害。”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鮓埠回族鄉(xiang) 大水田村村民李合仙,對幾個(ge) 月前的情形記憶猶新。 6月2日晚,一場特大暴雨降臨(lin) 益陽。氣象部門提前發出預警信號,啟動“叫應機製”,確保預警信號落實到有關(guan) 責任人。22時30分,大水田村村幹部等將李合仙、李尚務兩(liang) 戶村民連夜緊急撤離。
今年汛期,湖南省氣象部門通過遞進式氣象預警、預警精準靶向發布、強降雨叫應服務等舉(ju) 措,強化防汛氣象保障服務,全力應對強降雨過程。“我們(men) 施行了‘631’預報預警叫應工作模式:提前6小時發布暴雨落區預報、提前3小時預警、提前1小時開展叫應工作。這一模式顯著提升了氣象防災減災保障能力,有效減少了人員傷(shang) 亡和經濟損失。”湖南省氣象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劉家清說。
氣象預報預警日益“報得準,發得出,效果好”,氣象服務逐步發展到出行建議、風險提示、生活參考等綜合性服務,穿衣、防曬、洗車、花粉、中暑、感冒等幾十種氣象指數預報產(chan) 品受到歡迎……如今,公共氣象服務越來越完善,走向智慧化、多元化、個(ge) 性化,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保障生命安全。
“黨(dang) 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hui) 參與(yu) ”,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製不斷健全。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係統和終端服務矩陣建成,多部門共享共用,匯集氣象等17個(ge) 部門的82類預警信息,可在3至8分鍾內(nei) 到達應急責任人。近年來,依靠這個(ge) 機製,有效應對了超強台風、特大暴雨洪水、低溫雨雪冰凍、極端高溫幹旱等重大氣象災害。
各地建立了以氣象災害預警為(wei) 先導的應急聯動機製,探索預警叫應機製等有效舉(ju) 措。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已覆蓋全國所有縣區,60.6萬(wan) 名氣象信息員奔走在基層一線,全麵融入綜合防災減災、應急管理體(ti) 係。
不斷完善公共氣象服務體(ti) 係,保障生活富裕。
目前,我國已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公共氣象服務體(ti) 係,氣象服務成為(wei) 覆蓋麵最廣、社會(hui) 普及度最高的公共服務之一,氣象服務公眾(zhong) 覆蓋率達到99%,氣象科學知識普及率達80.2%。2021年,全國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比例下降到0.29%,公眾(zhong) 氣象服務滿意度評分達92.8分。
“人們(men) 的生活、生產(chan) 離不開氣象服務。我國建起了世界最大的公共氣象服務體(ti) 係,預報預警越來越精準、精細,人民群眾(zhong) 對公共氣象服務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應急辦專(zhuan) 家組成員李澤椿說。
為(wei) 幾十個(ge) 部門、上百個(ge) 行業(ye) 提供氣象服務,構建生態文明氣象服務保障體(ti) 係
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鎮,茶園裏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氣象部門在這裏安裝了小型氣候站、智能實景監測係統,全流程監測茶葉生長及生產(chan) 過程。“從(cong) 種茶到采摘、發酵做茶,都需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調整。”西坪鎮茶藝師魏月德說。
從(cong) 2020年開始,安溪縣對茶葉產(chan) 地、所處海拔高度、生長時的氣候條件、氣候品質等級等信息進行認證,並生成二維碼,消費者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便能知道茶葉品質。目前,已有35家茶企開展了45批次茶葉氣候品質認證,產(chan) 品受到消費者青睞。
從(cong) 田間地頭到大街小巷,從(cong) 港口碼頭到林區牧區,從(cong) 京津冀到粵港澳大灣區……氣象服務有力保障國計民生,助力高質量發展。
著力保障生產(chan) 發展,“氣象+”服務模式與(yu) 各行各業(ye) 深度融合。
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提供氣象服務,全國125萬(wan) 個(ge)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300餘(yu) 萬(wan) 種糧大戶和農(nong) 機作業(ye) 人員,享受直通式氣象服務;氣象部門聯合公安、交通等部門,優(you) 化提升108條惡劣天氣高影響路段的氣象服務,中央氣象台遠洋氣象導航服務遍及全球三大洋、48家航運公司;成功保障北京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等重大活動和川藏鐵路建設、港珠澳大橋建設、載人航天等重大工程……
我國已初步建成覆蓋幾十個(ge) 部門、上百個(ge) 行業(ye) 、億(yi) 萬(wan) 用戶的現代氣象服務體(ti) 係,提供全流程、全環節、全周期的遞進滾動式氣象服務。
著力保障生態良好,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氣象服務保障成效顯著。
新能源氣象服務能力不斷提升,開展氣候資源普查與(yu) 評估,提供監測、預報預警、能源氣象要素預報、氣候預測等多類能源保供氣象服務產(chan) 品,支撐水能、風能、太陽能等開發利用,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人工增雨獨特優(you) 勢充分發揮,生態保護修複等氣象服務能力不斷加強。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e) 體(ti) 係,在青海三江源、甘肅祁連山等生態重點保護區和主要流域源頭,常年實施人工增雨(雪)作業(ye) ,有效增加了林草植被。
生態監測、科學支撐持續發力,中國氣象局作為(wei)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國內(nei) 牽頭單位,為(wei)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發揮突出作用,牽頭成立國家氣候變化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建成國家溫室氣體(ti) 觀測網,持續為(wei)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支撐。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氣象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莊國泰表示:“我們(men) 將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堅決(jue) 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繼續奮力推動氣象事業(ye) 高質量發展,以更優(you) 質更高水平的氣象服務,為(wei)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建設保駕護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