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種出好風景 創造好生活(美麗中國·鄉村旅遊看生態②)

發布時間:2022-12-27 16:17:00來源: 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近日公布2022年“最佳旅遊鄉(xiang) 村”名單,以壯麗(li) 的梯田風光與(yu) 厚重的紅瑤民族文化為(wei) 特色的廣西大寨村成功入選。近年來,當地以生態保護為(wei) 基礎,唱響旅遊之歌,通過修複青山、涵養(yang) 水源,保持生態梯田美景,大力發展旅遊產(chan) 業(ye) ,走出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

  湛藍的天空,飄浮的白雲(yun) ,山間層層梯田雲(yun) 霧繚繞、攀入雲(yun) 端,農(nong) 民在田間勞作,仿佛在畫中耕耘……在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寨村,頗具特色的田園風光吸引著遠近遊客。

  “現在引人入勝的旅遊勝地,10多年前可不是這個(ge) 樣子。”大寨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餘(yu) 瓊通說。原來,就在10多年前,村民還在砍樹伐林,頻發的泥石流等次生災害讓村民叫苦不迭。近年來,當地從(cong) 植樹造林、涵養(yang) 水源入手,村民齊心協力,一步步“種”出綠水青山,也讓大寨村走出了一條嶄新的生態發展道路。

  梯田風光與(yu) 紅瑤文化交相輝映

  12月,早已過了梯田上最熱鬧的光景。“外麵人看這個(ge) 季節的梯田隻覺得光禿禿的,在我們(men) 看來現在才美咧。”每天早晨醒來,大寨村村民潘德英習(xi) 慣到梯田上走一走,在她看來,這個(ge) 時節的梯田正是一條休養(yang) 生息的巨龍。

  地處越城嶺南麓的龍勝縣“萬(wan) 山環峙,五水分流”,自古以來便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說法。勤勞的當地人把綿延起伏的坡地平整為(wei) 層層梯地,待田塊逐漸定型後,再灌水犁田種植水稻,形成從(cong) 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成塔”的梯田景觀。

  大寨村有長達2300多年的梯田耕種曆史,村民世世代代在山坡上開墾水田,日積月累,形成了氣勢恢弘的梯田群。2018年,大寨村境內(nei) 的龍脊梯田入選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

  身著紅瑤服飾的潘德英和古老的梯田站在一處,讓人頗有時光倒轉的錯覺。“受氣候影響,梯田景觀隨著不同季節、天氣狀況變化,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景象,春如層層銀帶、夏滾道道綠波、秋疊座座金塔、冬似群龍戲水。”潘德英說。

  與(yu) 靈動的梯田景觀相襯的,是厚重的紅瑤民族文化。“我們(men) 是紅瑤,衣服以紅色為(wei) 主。除了‘瑤王印’不能變以外,女人們(men) 會(hui) 把自己看到的花花草草還有動物形象一針一線繡到衣服上,一套衣服繡下來最快都要兩(liang) 年。”潘德英說。

  “隻有身臨(lin) 其境才能感受到龍脊梯田的壯觀,體(ti) 驗少數民族風情,這跟在手機上看是不一樣的。”來自湖南的蔣女士說,她經常在網上見到龍脊梯田的照片,來到這一看,果然名不虛傳(chuan) 。不僅(jin) 能欣賞層層疊疊、風光旖旎的梯田,還能體(ti) 驗紅瑤刺繡,感受少數民族風情,這趟龍脊梯田之旅讓她讚不絕口。

  修複青山、涵養(yang) 水源,保持生態梯田美景

  “梯田美景四海賓朋共分享”“生態旅遊廣大民眾(zhong) 同收益”,村民潘保玉的家中掛著這樣一副對聯。“這副對聯的珍貴之處是體(ti) 現了村民們(men) 不斷增強的生態環保意識,大家都知道有好生態才能有好生活,要珍惜我們(men) 的生態環境。”潘保玉說。

  “過去我們(men) 大寨村有很多老樹,後來許多人開始燒木炭,基本上所有大樹都被砍掉了。那時候村民也養(yang) 牛,喜歡把山上的樹苗燒掉,方便草長出來給牛吃,小樹苗都活不成。”潘保玉仍然記得,當時大寨村周邊的山上毫無生機,失去了森林的涵養(yang) ,村裏一度失去了灌溉水源。“梯田也受到影響,到了暴雨季節,泥石流來得很猛。”潘保玉說。

  這樣的情況持續到本世紀初。直到2005年,當時還在村裏擔任村幹部的潘保玉第一次在報紙上看到“生態旅遊”這個(ge) 詞,他覺得大寨村必須要做出改變了。“當時我就有一個(ge) 模糊的認識,隱約覺得保護生態是大寨村的出路所在,這個(ge) 念頭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清晰。”潘保玉說。

  2008年,大寨村收到了龍勝縣政府送來的40萬(wan) 棵杉樹苗,開始開展生態修複工作。為(wei) 了發動村民參與(yu) 種植,潘保玉也使出了渾身解數。一個(ge) 多月的時間裏,潘保玉帶領200多戶村民早出晚歸,將40萬(wan) 棵杉樹苗種到了大寨村的各個(ge) 山頭。

  如今,站在大寨村眺望,遠處一片鬱鬱蔥蔥。走進生態修複林,最大的一棵樹已經有15厘米粗,周邊皆成良木。“樹苗種下後,我們(men) 經常去管護,看著它們(men) 一點一點長大。”潘保玉說。現在,大寨村的森林覆蓋率達82%,大自然回饋的山泉水不僅(jin) 能夠灌溉梯田,還能供全村人使用。

  展民俗、開民宿,好風景帶來好生活

  “大寨梯田之所以有名,看的還不隻是田本身。”餘(yu) 瓊通說,大寨村村民相信“水稻就是風景線,梯田就是金飯碗”,在發展旅遊業(ye) 的同時,堅持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根本,嚴(yan) 格遵守稻田耕種、收割等生產(chan) 時令,加強對梯田的保護,確保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生態環境保護與(yu) 旅遊開發同步可持續發展。

  每當清明、穀雨過後,山裏的布穀鳥開始啼叫起來,村民們(men) 便集結在層層疊疊的梯田上,開始耦耕、耘田、砍田基、扶田基等12道農(nong) 活。這幅美麗(li) 的立體(ti) 農(nong) 耕圖景,吸引眾(zhong) 多中外遊客前來觀賞體(ti) 驗的同時,也是村民對梯田最好的保護。通過“砍田基”,手工清除梯田上長出的雜草,並將雜草踩進梯田內(nei) ,化作有機肥,起到滋養(yang) 梯田土壤的作用。此後,在“扶田基”的工序中,村民在勞作的同時,將梯田有缺口、漏水的地方進行手工修補,長此以往,能有效抵禦幹旱或者冰凍可能給梯田造成的損毀,讓梯田始終處在最好的狀態。

  “這12道農(nong) 活是當初建梯田的先民傳(chuan) 下來的,缺一道步驟梯田都可能會(hui) 損壞,這就是我們(men) 的梯田文化。”餘(yu) 瓊通說,大寨村民通過村規民約確立了“種田就是種風景”的理念,通過發展旅遊,強化了保護梯田和保護生態的意識。

  “扛著犁耙種田地,唱著山歌搞旅遊”的“兩(liang) 棲農(nong) 民”,是大寨村村民全新的自我認知。在村裏,古色古香的吊腳樓、農(nong) 家旅館、私家車隨處可見。

  時下,雖已不是旅遊旺季,餘(yu) 瓊通的民宿裏依然有遊客前來辦理入住。餘(yu) 瓊通也是村裏最早回來辦民宿的人之一。“2013年開始,大寨村村民開始大量修建房屋,五花八門的民宿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我也投資了400萬(wan) 元,建了個(ge) 擁有18個(ge) 房間和1個(ge) 餐廳的酒店式民宿。”餘(yu) 瓊通說。

  餘(yu) 瓊通家有一個(ge) 麵向梯田的大平台,成為(wei) 遊客喜愛的“打卡地”。“現在,大寨村還創新實行起了流轉梯田有租金、入股梯田享股金、梯田務工掙現金、梯田維護得獎金、梯田旅遊發薪金的‘一田生五金’旅遊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之路。”餘(yu) 瓊通說。在景區內(nei) 經營農(nong) 家旅館、出售手工藝品、表演民族歌舞……2021年大寨村遊客接待量超過60萬(wan) 人,實現旅遊營業(ye) 收入5.28億(yi) 元。

  “2005年,我剛當村幹部的時候,村委會(hui) 還欠當時學校小賣部的賬。2019年,全村總收入達到了720萬(wan) 元,其中村集體(ti) 收入22萬(wan) 元。”潘保玉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