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種糧隊 走出致富路
核心閱讀
浙江嵊州三界鎮有一支種糧隊伍,通過在長三角地區開拓種植區域,保障糧食生產(chan) 。
完善全流程服務、提供金融支持、保障糧食銷售……在種糧所在地和嵊州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三界鎮種糧隊伍不斷壯大,產(chan) 業(ye) 發展鏈條持續延伸,農(nong) 戶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紅火。
12月的上海已是寒冬,在金山區朱涇鎮溫河村,種糧戶陳月中不等天亮便早早起床。這兩(liang) 天,他正忙著把自己承包的標準化農(nong) 田裏收獲的稻米,送往周邊的收糧點。
在位於(yu) 朱涇鎮東(dong) 糧庫路的收糧點旁,一輛輛滿載稻穀的運糧車正有序排隊等候。車輛登記入門後,工作人員對稻穀進行扡樣、檢測、過磅,農(nong) 戶將糧食運送到糧倉(cang) 門前卸下、除雜,一粒粒金黃的稻穀經過傳(chuan) 送帶進入糧倉(cang) ……
忙活完,陳月中鬆了一口氣:“今年大豐(feng) 收,盼著回老家過個(ge) 好年。”雖然是溫河村的種糧大戶,但陳月中的老家在浙江紹興(xing) 嵊州市,他是“三界種糧大隊”的一員。
破解種地難題,保障糧食生產(chan)
說起“三界種糧大隊”,要從(cong) 嵊州市三界鎮說起。雖然土地有限,但三界鎮的種糧曆史悠久,農(nong) 耕經驗豐(feng) 富。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崇明有農(nong) 場因缺人手到三界鎮招工。從(cong) 1985年開始,當地人陸續外出承包種糧,種糧隊伍逐漸擴大。到今天,“三界種糧大隊”的隊員們(men) 奔忙在長三角地區,在上海、江蘇蘇州、安徽六安、浙江嘉興(xing) 和寧波等地灑下汗水,收獲糧食。
1993年,年僅(jin) 23歲的陳月中經老鄉(xiang) 介紹,在上海奉賢承包了約60畝(mu) 田地開始種糧。轉眼近30年過去了,他早已在朱涇鎮買(mai) 房安了家,還在上海金山、浙江平湖等地承包了農(nong) 田,成了名副其實的種糧大戶。
陳月中回憶,上世紀90年代曾是“三界種糧大隊”的發展黃金期。彼時,上海、杭州等地大力發展經濟,鄉(xiang) 鎮企業(ye) 快速發展,大量村民外出務工,導致一些田地被棄耕拋荒,而且由於(yu) 上海郊區種田農(nong) 民趨於(yu) 老齡化,糧食生產(chan) 麵臨(lin) 困境。除了積極探索家庭農(nong) 場模式、破解本地農(nong) 民不足的難題,外來的種糧隊伍也為(wei) 上海的糧食生產(chan) 提供了一大保障。
在溫河村,陳月中租種的地塊位於(yu) 新民3組、新民4組。朱涇鎮副鎮長張曉鋒介紹,2018年村裏與(yu) 陳月中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目前雙方已連續簽約5年,合作一直很順利。
“我在上海種的糧以當地訂單儲(chu) 備糧為(wei) 主,收購價(jia) 不錯,還有水稻機械化育插秧補貼等多種補貼,綜合下來每畝(mu) 能有近千元收入。”陳月中說。
整合各方力量,壯大種糧隊伍
剛接完一個(ge) 電話沒多久,陳肖華的手機又響了。“這幾天天氣好些,剛收割完的田地上,冬麥種植也要盡早開展,農(nong) 時不能耽誤。”掛斷電話,他便立刻動身。作為(wei) 朱涇鎮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服務中心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他絕大多數時間奔波在田間地頭,推廣植保新技術、指導防治農(nong) 作物病蟲害、補水追肥,一樣不落下。
雖然離開家鄉(xiang) 在上海種糧,但是像陳月中這樣的外地種糧戶感到很安心。聚焦耕、種、管、收4個(ge) 環節,朱涇鎮持續對種糧戶開展優(you) 選種源、精量播種、智能配肥、精準施肥施藥、水肥一體(ti) 化、高效植保、低損收獲、秸稈還田離田、糧食烘幹的全鏈條跟蹤服務。“外地種糧戶來這兒(er) 打拚,我們(men) 要提供‘保姆式’服務,讓他們(men) 種得安心、放心、省心。”陳肖華說。
在外種糧,種糧戶能夠享受當地政府提供的貼心服務,與(yu) 此同時,嵊州老家也做足了後勤保障。今年2月,嵊州市舉(ju) 辦了一場“外出種糧大戶座談會(hui) ”,“三界種糧大隊”糧食產(chan) 業(ye) 協會(hui) 同時成立,15名外出種糧大戶首批入會(hui) ,陳月中就在其中。
“嵊州老家真給力!”陳月中說,自己去年在嘉興(xing) 承包土地時麵臨(lin) 資金壓力,於(yu) 是找到三界鎮分管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副鎮長李和鋒,最終通過老家政府聯係到當地銀行,獲得了580萬(wan) 元貸款。如今,已有800多戶外出包田戶得到嵊州本地銀行的貸款支持,總貸款額1.5億(yi) 元。
不僅(jin) 如此,“三界種糧大隊”糧食產(chan) 業(ye) 協會(hui) 成立後,還通過整合各方力量,為(wei) 外出種糧戶提供融資、法律援助、機械購置等支持。今年6月,在外種糧的趙才有遇到一件煩心事——糧田附近的施工單位將工程汙水直接排入灌溉河道,導致百餘(yu) 畝(mu) 早稻全部枯死,與(yu) 施工方多次交涉仍無果。趙才有將問題反饋給糧食產(chan) 業(ye) 協會(hui) 後,協會(hui) 為(wei) 他請來了專(zhuan) 業(ye) 律師,向施工方提出索賠方案,最終獲得了6.8萬(wan) 元賠償(chang) 款。
此外,為(wei) 了助力種糧大隊種好糧食,健全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聯合服務體(ti) 係,嵊州市組織種糧大戶建立產(chan) 業(ye) 聯合社,聯合推動生產(chan) ,節約種糧成本,為(wei) 外出種糧戶提供農(nong) 機租賃、銷售、維修服務。
“我們(men) 通過搭建平台抱團發展、開展點單式培訓、轉變政府職能等,為(wei) 外出種糧戶提供優(you) 質服務,擦亮‘三界種糧大隊’的金字招牌。”嵊州市副市長寧春說。
優(you) 種優(you) 質優(you) 價(jia) ,促進農(nong) 戶增收
像陳月中這樣的種糧大戶,除了要忙活地裏的事,糧食作物成熟了,怎麽(me) 賣、賣去哪、售價(jia) 如何,都是掛在心頭的要緊事。如何保障種糧人的“錢袋子”?
上海作為(wei) 糧食主銷區,嚴(yan) 格執行國家糧食收購保護價(jia) ,為(wei) 了保障農(nong) 民收益,往往采取加價(jia) 收購、額外補貼等措施,具體(ti) 政策則由各區製定。
在金山區,當地政府在國家糧食收購保護價(jia) 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收購價(jia) 格。陳月中說,自己今年已簽的合同,除去相關(guan) 費用,每公斤收購價(jia) 在1.78元左右,預計收入近14萬(wan) 元。
金山區還積極推廣優(you) 質品種水稻種植,對優(you) 質品種實行優(you) 質優(you) 價(jia) 訂單收購。以“上師大19號”水稻為(wei) 例,該品種由上海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分子遺傳(chuan) 學課題團隊研發培育。團隊負責人李建粵介紹,“上師大19號”水稻是江浙滬選育的長粒型香軟粳稻,不僅(jin) 產(chan) 量高、米質優(you) 、口感軟糯,還有較強的抗倒性和稻瘟病抗性。近幾年,“上師大19號”“南粳46號”等水稻品種在當地種植戶間很受歡迎。
依托龍頭企業(ye) ,金山區積極發展訂單種植,通過鼓勵糧食龍頭企業(ye) 與(yu) 種糧大戶、合作社簽訂收購協議,實施從(cong) 生產(chan) 到銷售的統一管理,進一步推動當地農(nong) 業(ye) 規模化發展。這其中,就有上海盛致農(nong) 副產(chan) 品有限公司。
盛致公司負責人嶽桂元來自河北滄州,也是外地來滬的種糧大戶。2011年,嶽桂元的公司落地朱涇鎮新涇村,如今已成長為(wei) 當地集選種、育苗、種植、收購、烘幹、加工、包裝、銷售於(yu) 一體(ti) 的知名糧食購銷企業(ye) 。
今年稻穀收購價(jia) 如何?嶽桂元說,根據合同簽訂量,今年在金山區可收購“南粳”係列稻米2萬(wan) 多畝(mu) ,定價(jia) 比國家最低收購價(jia) 高,目的就是讓糧農(nong) 放心種糧。
跟陳月中等外地種糧大戶打了多年交道,如今合作起來,嶽桂元信心也很足:“收購稻米後,我們(men) 統一包裝,通過企業(ye) 線上平台和線下渠道銷售,在市場上很有競爭(zheng) 力。”
“今年,我在朱涇鎮、亭林鎮除了種植‘南粳46號’,還種植了‘申優(you) 28號’等品種。”陳月中說,多家企業(ye) 的收購價(jia) 都不錯,“今年不僅(jin) 是個(ge) 豐(feng) 收年,還是個(ge) 增收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