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情共享,讓文化遺產綻放璀璨光芒
本報評論員 蘇墨
文化遺產(chan) 與(yu) 我們(men) 共生於(yu) 這個(ge) 時代;我們(men) 共享著它的博大與(yu) 優(you) 雅;跨越千百年,它承載的智慧與(yu) 情感依然能讓我們(men) 找到共情的地方——一個(ge) 字、一封信,讓我們(men) 找到民族的起點、情感的歸宿;一尊鼎、一座城,讓我們(men) 見證曆史的變遷、時代的更迭。
“兄行,弟病,諸君幸為(wei) ……”這是2000年前在行役戍邊的哥哥寫(xie) 給老家弟弟的一封家書(shu) ,今天的我們(men) 依然能從(cong) 字裏行間體(ti) 會(hui) 當事人的呼吸與(yu) 情懷;川蜀小堆盲盒、金麵具巧克力、語音棒棒糖等三星堆文創,帶給文博鐵粉無盡的快樂(le) ,三星堆已然成為(wei) 一個(ge) 掌握了流量密碼的大IP;甲骨文和簡化字的雙標展示、3.6萬(wan) 多套道路窨井蓋上的甲骨文字裝飾等,讓河南安陽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甲骨文元素……《工人日報》近期推出的《發光吧,文化遺產(chan) 》係列報道,關(guan) 注文化遺產(chan) 如何在當代生活中活起來、火起來、發光發亮,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的故事,從(cong) 三星堆到黃河文物、從(cong) 陸上考古到水下考古等,完成了一場與(yu) 文化遺產(chan) 跨越時空的對話。
記得網上有人調侃走進博物館看到文化遺產(chan) 時發出的靈魂三問:“哪兒(er) 好看?”“值多少錢?”“有啥用?”調侃之外,這也透露出今天的人們(men) 試圖與(yu) 文化遺產(chan) 發生情感共鳴、生活互動、文化呼應的樸素願望。如何讓更多文化遺產(chan) 能夠在新的時代活起來、火起來,如何讓沉睡在書(shu) 本裏、保管箱裏的文化遺產(chan) “飛入尋常百姓家”,是我們(men) 麵臨(lin) 的新課題。
我們(men) 欣喜地看到,各地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一步步推進。重慶母城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風貌,成為(wei) 網紅打卡點;簡牘跨越千年,仍然能夠讓今天的我們(men) 真切感受到當年一個(ge) 個(ge) 活生生的人及其日常生活片段;文物保護工作辛苦,卻依然有一代代人心向往之,隨著科技的發展,3D打印、數字建模、生物塗層等高科技手段已經開始在文物及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大展拳腳;更有周邊文創產(chan) 品,讓年輕人蹲守搶購。
文化遺產(chan) 就在我們(men) 身邊,它們(men) 在曆史煙雲(yun) 裏銘刻輝煌的過去,在世代傳(chuan) 承下見證精彩的現在,更在曆久彌新中孕育美好的未來。
文化遺產(chan) 與(yu) 我們(men) 共生於(yu) 這個(ge) 時代;我們(men) 共享著它的博大與(yu) 優(you) 雅;跨越千百年,它承載的智慧與(yu) 情感依然能讓我們(men) 找到共情的地方——一個(ge) 字、一封信,讓我們(men) 找到民族的起點、情感的歸宿;一尊鼎、一座城,讓我們(men) 見證曆史的變遷、時代的更迭。
近些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堅持保護第一”“保護文物也是政績”“讓文物活起來”等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黨(dang) 中央、國務院先後出台多份(部)專(zhuan) 門政策文件、發展規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10年來分別增長58%和88%。文物保護誌願者、社會(hui) 組織以及非國有博物館、民間文物收藏隊伍等不斷壯大,百姓參與(yu) 熱情持續高漲。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dong) 風花柳逐時新”。文化遺產(chan) 所攜帶的先人創造的智慧、民族國家文化生命的密碼正在被今天的人們(men) 用時代語言“翻譯”出來,更多的人致力於(yu) 從(cong) 情感、文化、心理等縱深方向,找到文化遺產(chan) 與(yu) 當代生活的契合點。無論是打麻將的三星堆小人,還是城市裏時時閃現的甲骨文元素,都是熠熠生輝的例證。
可以說,在我們(men) 與(yu) 文化遺產(chan) 共生、共情、共享的過程中,文化遺產(chan) 也在滋養(yang) 著時代生活,助力著時代發展,同時,更增強著我們(men) 的文化認同,堅定著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
在與(yu) 文化遺產(chan) 跨越時空的對話裏,在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中,我們(men) 可以與(yu) 千年之前的人與(yu) 物共情,共享民族發展進程中沉澱下來的智慧,自覺傳(chuan) 承國家曆史文化血脈。在共情與(yu) 共享中,我們(men) 與(yu) 文化遺產(chan) 共生於(yu) 這個(ge) 美好的時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