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業複蘇勢頭明顯
據拉美社報道,在調整優(you) 化防控措施並允許更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之後,中國近日宣布了在短期內(nei) 恢複旅遊業(ye) (主要是國內(nei) 旅遊業(ye) )活力的計劃。在近3年的疫情中,旅遊業(ye) 是受打擊最嚴(yan) 重的行業(ye) 之一。在優(you) 化防疫政策之後,中國旅遊業(ye) 預計會(hui) 出現複蘇。
埃菲社報道稱,隨著限製和檢疫措施逐步取消以及國際航班數量增加,2023年中國將迎來入境遊的顯著複蘇。
馬爾代夫媒體(ti) 報道稱,馬爾代夫外交部近日發表聲明表示,中國一直對馬爾代夫旅遊業(ye) 的發展有重要貢獻,熱切期待迎接中國遊客“回歸”。
剛剛過去的2023年元旦節假期,中國旅遊市場開局符合預期,民眾(zhong) 出遊意願止跌回升,旅遊消費活躍度呈現上升態勢。
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2023年元旦節假期,全國國內(nei) 旅遊出遊5271.34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0.44%,按可比口徑恢複至2019年元旦節假日同期的42.8%;實現國內(nei) 旅遊收入265.17億(yi) 元,同比增長4.0%,恢複至2019年元旦節假日同期的35.1%。國內(nei) 旅遊市場總體(ti) 安全平穩有序,具體(ti) 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都市休閑、周邊遊仍占主流,中遠程旅遊穩步複蘇。元旦節假期,城市周邊遊、近程遊、休閑遊仍是主流,冰雪、溫泉、逛樂(le) 園、遊湖、露營、圍爐煮茶等高品質玩樂(le) 體(ti) 驗受到年輕人青睞。中遠程旅遊穩步複蘇,長三角、珠三角成為(wei) 西南、西北、中部地區旅遊目的地的主要客源地,三亞(ya) 、西雙版納、昆明、廈門等地成為(wei) 北京和東(dong) 北三省遊客“避寒跨年”主要旅遊目的地。
二是民俗體(ti) 驗帶熱傳(chuan) 統文化,跨年儀(yi) 式感漸成新風尚。元旦節假期,充滿歡樂(le) 祥和迎新氛圍的跨年活動受到年輕人追捧,各地燈光秀、煙花、跨年敲鍾等文化體(ti) 驗活動廣受歡迎。
三是文旅活動有序開展,惠民措施助推文旅消費回暖。文化和旅遊部組織各地因地製宜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村晚”係列活動,鼓勵利用剪紙、年畫、燈彩等非遺項目,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海南、山西等多地推出發放旅遊消費券、門票優(you) 惠等活動,助推文旅行業(ye) 複蘇。
2023年,隨著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you) 化,各地逐漸度過新冠感染高峰期,民眾(zhong) 的旅遊消費心理將從(cong) 謹慎轉為(wei) 積極,中國旅遊市場將迎來全麵複蘇的新態勢。我們(men) 有理由將2023年旅遊經濟預期由“謹慎樂(le) 觀”上調為(wei) “樂(le) 觀”,預計全年將呈現“穩開高走,加速回暖”的態勢,季度增速有望環比走高。
這一信心來自多方麵支撐:一是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旅遊生活充滿向往,旅遊已經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的剛性需求;二是廣大旅遊業(ye) 者堅持創業(ye) 創新,讓旅遊產(chan) 品供給更加豐(feng) 富、多元、有品質,進而創造出更多新需求;三是國家政策從(cong) 托底轉向托舉(ju) ,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社會(hui) 保障政策等相互結合,進一步推動國內(nei) 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
從(cong) 全球範圍來看,中國出入境政策進一步放寬,隨著政策儲(chu) 備、壓力測試和精準防控經驗的積累,中國的出入境旅遊市場在2023年初迎來一個(ge) 穩步複蘇和逐步回暖的窗口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其中,入境遊市場預計將比出境遊市場恢複更快。
根據外交部消息,中國已經與(yu) 150個(ge) 國家締結各類互免簽證協定或者安排,中國公民持所適用的護照前往這些國家短期旅行,通常無需事先申請簽證。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正在加速回歸世界旅遊體(ti) 係,重構世界旅遊經濟格局,迎來從(cong) 旅遊資源大國到旅遊大國再到旅遊強國的新時代。
這個(ge) 新時代,不僅(jin) 因為(wei) 中國有全球最大的旅遊客源市場以及競爭(zheng) 力、創新力、影響力持續增長的旅遊市場主體(ti) ,還因為(wei) 有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指引下的全球旅遊治理的中國方案。中國在為(wei) 世界旅遊發展貢獻市場、資源的同時,也貢獻了中國旅遊發展的豐(feng) 富經驗。中國旅遊業(ye) 與(yu) 世界旅遊業(ye) 相互吸引、相互作用、相互支撐。未來,中國必將在世界旅遊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扮演越來越關(guan) 鍵的角色。
受訪專(zhuan) 家: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戴 斌
(本報記者 嚴(yan) 瑜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