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比真跡更“真實” 比真實更真誠 重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新發現

發布時間:2023-01-11 14:44: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2015年,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推出“石渠寶笈特展”,被譽為(wei) 中國傳(chuan) 世名畫之首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公開展出。消息傳(chuan) 開,觀者如潮;在長達一個(ge) 月的展覽期間,從(cong) 武英殿到太和殿廣場,觀展的隊伍逶迤千米,不少觀眾(zhong) 為(wei) 先睹為(wei) 快,排隊多達十個(ge) 小時,才能如願以償(chang) 觀賞幾分鍾。每天清晨午門一開,就會(hui) 出現數百人奔跑衝(chong) 向武英殿展館的盛大場麵,這一現象被媒體(ti) 稱為(wei) “故宮跑”。

  從(cong) 此“故宮跑”作為(wei) 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被人們(men) 津津樂(le) 道;而《清明上河圖》這一藝術瑰寶再一次走進大眾(zhong) 視野,受到大眾(zhong) 關(guan) 注。

  然而所有觀展者期待已久看到的真的是一千多年以前北宋張擇端親(qin) 筆所畫的那幅《清明上河圖》嗎?

  是!也不是!因為(wei) 映入大家眼簾是一張貌似半成品的畫作!即作品一部分有色一部分沒有色。

  難道張擇端當初畫的就是一幅半成品作品嗎?抑或是張擇端粗心大意上了一半色另一半忘記上色了?還是——張擇端的原作壓根就是一幅墨筆畫,一幅本來就不準備上色的素色長卷作品?

  新發現: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原作為(wei) 素色

  “《清明上河圖》原作為(wei) 素色”這個(ge) 論斷是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開封《清明上河圖》研究會(hui) 會(hui) 長餘(yu) 輝先生和其恩師薄鬆年先生以及我先後發現的。

  所不同的是:餘(yu) 輝先生在其恩師的指引下做了考證;而我則是在反複臨(lin) 繪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藝術實踐過程中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後發現的。

  餘(yu) 輝先生的恩師薄鬆年先生曾在明代孫鑛著《書(shu) 畫跋跋》中看到關(guan) 於(yu) 《清明上河圖》卷有“初落墨相家,尋入天府,為(wei) 穆廟所愛,飾以丹青”的記載;餘(yu) 輝先生從(cong) 此開始了漫長研究和探尋考證,一直追溯到孫鑛《書(shu) 畫跋跋》引文的出處。

  隆慶元年(1567),王世貞在朝裏訟父王忬冤案:嘉靖年間,內(nei) 閣首輔嚴(yan) 嵩得知員外郎王振齋藏有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便派薊門總督王忬(王世貞父)去說他,王振齋不肯就範,找名家臨(lin) 摹一幅送給嚴(yan) 嵩,裝裱過此畫的裝裱師告知嚴(yan) 嵩其假,嚴(yan) 嵩以 “欺相之罪”囚禁王振齋,王振齋供出真跡在其舅父陸治處,嚴(yan) 嵩從(cong) 陸治手中奪得真跡,王振齋死在獄中。嚴(yan) 嵩為(wei) 滅口,在嘉靖38年(1559)以“治軍(jun) 失機”罪斬王忬於(yu) 西市。王世貞因其父曾背負《清明上河圖》冤案,十分關(guan) 注該圖入宮後的事情,記錄在他的《弇州山人四部續稿》裏:“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有真贗本,餘(yu) 俱獲寓目。真本人物舟車橋道宮室皆細於(yu) 發,而絕老勁有力。初落墨相家,尋籍入天府,為(wei) 穆廟所愛,飾以丹青。”此文後被明朝大臣孫鑛抄錄在《書(shu) 畫跋跋》裏。嘉靖末年,嚴(yan) 嵩父子被廢黜抄家,《清明上河圖》入內(nei) 府。次年世宗駕崩,穆宗登基,不喜歡《清明上河圖》墨筆風格,便敕令宮廷畫師為(wei) 畫染色,宮廷畫師染色一半後覺得不如素色淡雅,穆宗亦有同感,急令停工。於(yu) 是後世所能看到的《清明上河圖》卷,呈現出許多人物衣服和物件等並未上色純白描勾勒和有的地方已經敷色的好像半成品了。

  我的發現之旅則充滿了艱辛、疑惑甚至苦悶,而苦思不得、一朝豁然的快樂(le) 也非親(qin) 曆者所能體(ti) 會(hui) 。

  我為(wei) 什麽(me) 要臨(lin) 繪《清明上河圖》?

  眾(zhong) 所周知,名畫是有保存壽命的,即使再好的修複、揭裱,也無法保證它永恒。而古代書(shu) 畫對環境要求如溫度、濕度、燈光等都很苛刻敏感。一級文物規定展出時間都非常短暫,展出一次就得休息好幾年甚至十幾年。像《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國寶級文物,更是如此,展出的機會(hui) 也越來越少了。

  由於(yu) 好多真跡越來越無法公開展示,臨(lin) 摹複製便成為(wei) 唯一讓文物繼續流傳(chuan) 的方式。個(ge) 別精致的臨(lin) 摹作品甚至被稱為(wei) “第二文物”。但由於(yu) 手工臨(lin) 摹繪製工序繁瑣費時,所以好多古代書(shu) 畫還是靠高科技掃描或高清拍照後,用電腦在宣紙絹布上噴塗。欣賞這類被稱為(wei) 高仿的複製品當然“如見真跡”,但與(yu) 手工臨(lin) 摹相比,視覺感、觸覺感、線條感、筆墨感、清晰度等方麵相去甚遠,甚至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中國收藏家協會(hui) 會(hui) 長閻振堂先生由於(yu) 工作關(guan) 係在故宮博物院數睹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原跡,對擇端絹本已近千年,每展卷陳損益顯常懷遠慮,蓋紙壽千年,絹壽八百。得知我不畏艱難,懷愚公之誌要臨(lin) 繪《清明上河圖》,非常讚賞並給予了極大的鼓勵。於(yu) 是我克服一切困難,三年內(nei) ,兩(liang) 次通臨(lin) 《清明上河圖》,得償(chang) 所願並受到社會(hui) 各方麵的關(guan) 注。

  張擇端的名字給了我一把解讀他的鑰匙

  首先是讀畫,這一點類似書(shu) 法學習(xi) 的讀帖。

  我細心研讀此畫達一個(ge) 多月。我當時觀看的是高清彩色影印本,發現畫作局部著色處略顯突兀,有刻意敷色之疑,總不及全部墨筆更具神韻。隨後下載原作高清彩圖,PS處理為(wei) 純灰色後,文人畫審美意趣躍然而出。尤其是卷首所繪枯樹、河灘及坡石等,歐陽修《鑒畫》所謂“蕭條淡泊” 之意及“閑和嚴(yan) 靜趣遠”之境更加淋漓盡致。於(yu) 是一個(ge) 大膽的猜疑油然而生,張擇端為(wei) 什麽(me) 要為(wei) 畫作上色?有沒有一種可能也許張擇端當時就是素墨完成此作的?

  帶著疑惑和猜測,我進入臨(lin) 繪的第二個(ge) 階段。一邊臨(lin) 繪一邊廣泛閱讀相關(guan) 著作。我從(cong) 沒有如此迫切地想要了解一個(ge) 人,了解一個(ge) 和我隔了一千多年的古代畫家;關(guan) 於(yu) 他的生長環境,他的審美,他的思想。因為(wei) 我知道,所有的答案,一定藏在他的思想和靈魂裏。

  首先,他的名字給了我一把解讀他的鑰匙。

  藏於(yu) 故宮博物院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後有金人張著跋文:“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dong) 武人也。”這是史料中關(guan) 於(yu) 張擇端唯一的記載。考其名察其字索其地: “擇端”出自《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正道”出自《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yu) 事而慎於(yu)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東(dong) 武,魯古地名,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東(dong) 武為(wei) 諸城,沿用至今。生於(yu) 儒家發源地的張擇端及其父輩,與(yu) 生俱來思想和血液裏都浸透了儒家的思想和美學,交友擇端、學道取正;順理成章,孔子提出的“繪事後素”的審美思想想必自然要影響他。

  《論語·八佾》:“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wei) 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朱熹集注:“繪事,繪畫之事也;後素,後於(yu) 素也。”又注“素,粉地,畫之質也。絢,采色,畫之飾也。”南懷瑾《論語別裁》解釋:繪畫完成以後才顯出素色的可貴。對處於(yu) 封建社會(hui) 文化藝術巔峰且時刻關(guan) 注國運民生的北宋畫家張擇端來說,他的作品底色怎麽(me) 可能是充滿豔俗和煙熏火燎的濃墨重彩畫呢?更不用說是描述市井生活和汴京生活的風俗畫。正如仙女落入凡塵依然是仙女,俗客邁入瑤池卻不一定成仙。

  就在我對《清明上河圖》原作應為(wei) 素色的猜測越來越自我肯定時,我有幸與(yu) 餘(yu) 輝先生相識並給我帶來一個(ge) 石破天驚的好消息。2020年底,餘(yu) 輝先生觀摩了我的臨(lin) 作,讚賞之餘(yu) ,叮囑我別上色,並告訴我原畫就是素色墨筆。至此,長時間苦苦追尋的結論終於(yu) 得到印證,也標誌著我與(yu) 餘(yu) 輝先生的研究殊途同歸。

  臨(lin) 繪《清明上河圖》發現的疑點

  在我兩(liang) 次通臨(lin) 《清明上河圖》期間,好多疑惑不斷湧現,有的隨著閱讀相關(guan) 著作已逐一解開,但仍有許多疑惑和新的發現,特大致羅列如下,拋磚引玉,與(yu) 廣大愛好者研討。

  1.畫幅前後筆法不同,個(ge) 人以為(wei) 有兩(liang) 種可能:

  A.張擇端邊學畫邊創作;B.可能是一個(ge) 團隊集體(ti) 完成。劉道醇《聖朝名畫評》載郭忠恕讓王士元補畫:“而忠恕於(yu) 人物,不深留意,往往自為(wei) 屋木,假士元為(wei) 人物於(yu) 中,以成全美。”同書(shu) 又記載師法衛賢的何遇“善畫宮室池閣,……其間人物則假手於(yu) 人”。描繪如此豐(feng) 富多彩的畫麵,精心刻畫眾(zhong) 多的人物及建築物,一人之力確實難以駕馭。

  2.孫羊店前大胡子為(wei) 說書(shu) 者,不太可靠。從(cong) 外貌上看,大胡子有《風塵三俠(xia) 》中虯髯客的影子,不像是滿腹經綸的說書(shu) 人,更像是江湖人士,突遭事故,甚至有楊誌賣刀砍人後被圍觀的相似情節。《東(dong) 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由此推斷,說書(shu) 者及聽眾(zhong) ,應該是在棚下進行,說書(shu) 者或席地而坐或手執道具。倒是畫中再往右臨(lin) 近河流處地上坐著的賣藥老人,更像是邊賣藥邊說書(shu) ;而每場說書(shu) 起碼要一兩(liang) 個(ge) 時辰,長時間圍在孫羊店門口,嚴(yan) 重影響孫羊店生意,人家也肯定不會(hui) 同意的。

  3.卷尾有一書(shu) 生獨坐閣樓,冥思苦想,大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結合我對張擇端心境的揣摩,懷疑這是張擇端的自畫像。從(cong) 構圖及畫中人姿勢與(yu) 麵相解讀:居於(yu) 解命店(畫中人的左側(ce) 繪製了一群書(shu) 生圍著一位老者解命,並刻意掛著解命招牌)旁而不解命,同為(wei) 書(shu) 生模樣,卻不同流合汙,不信命運安排。可以想象到張擇端特立獨行,甚至有點桀驁不馴。縱覽好多名畫,將自己巧妙地隱藏在畫中某個(ge) 角落的現象非常多,如拉斐爾《雅典學院》、倫(lun) 勃朗《夜巡》、張大千《文會(hui) 圖》、徐悲鴻《田橫五百士》等。

  4.通過兩(liang) 次臨(lin) 繪的實踐,我認為(wei) 張擇端要完成《清明上河圖》,從(cong) 構思到封筆,需要在藝術上解決(jue) 如何表現宏大的場景、精致的界畫和微小的人物等技法以及諸多畫科難題,全部完工,至少應該在四五年,而有的學者認為(wei) 兩(liang) 三年便能完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5.大部分人都知道虹橋一段是全畫的高潮部分,但從(cong) 畫畫的角度講,難度最大的是從(cong) 右向左進入河流部分的三船相疊及虹橋左側(ce) 的牌樓木架。

  6.通過通臨(lin) 時對各種物件大小錯綜交疊關(guan) 係的仔細分析,此畫應該是從(cong) 左向右繪製的,最左邊上下兩(liang) 三株樹幾乎重疊,從(cong) 構圖上講,可視為(wei) 封筆之意。從(cong) 而可以推測,《清明上河圖》是完整的。

  以上疑惑和發現僅(jin) 為(wei) 一家之言,而且隨著以後的繼續研究,還會(hui) 不斷有新的發現,希望有興(xing) 趣的朋友通過個(ge) 人微信號jmdygzs和我互動、探討。

  《清明上河圖》是每個(ge) 畫家給自己的一個(ge) 考試

  我是在閆振堂先生的鼓勵下,懷著對文物的敬畏之心,本著學習(xi) 、繼承傳(chuan) 統的態度開始臨(lin) 繪《清明上河圖》的。這也跟我始終奉行的“取法乎上”的學習(xi) 方法有直接關(guan) 係,同時以鍥而不舍的實戰精神來鼓勵孩子們(men) 奮發圖強、不畏艱難。

  也許張擇端當時受絹尺限製,才畫在25厘米高的絹上,這嚴(yan) 重影響觀賞者仔細辨識畫麵。所以我在臨(lin) 繪時,縱橫皆放大了原作的一倍。餘(yu) 輝先生為(wei) 我的臨(lin) 作題跋:“……廣原作縱橫一倍。線條生動,濃淡相宜。……兼細微繁瑣處皆清晰可辨,較覽原作更醒目。……後人臨(lin) 者更有以濃墨重彩現之,甚失原作筆墨素雅之氣。今觀秀嶷之作,如睹張擇端之原本……”跋文中“兼細微繁瑣處皆清晰可辨,較覽原作更醒目”正是我縱橫皆放大一倍後產(chan) 生的視覺效果,“如睹張擇端之原本”即餘(yu) 輝先生初次見我時所謂的一直想看到原畫當時素色墨筆的風采。

  台灣學者蔣勳先生在《會(hui) 動的〈清明上河圖〉》演講中講道:“《清明上河圖》便成每個(ge) 畫家給自己的一個(ge) 考試,能不能在有生之年臨(lin) 摹一次,大概就是拿博士了,因為(wei) 這張畫你能夠臨(lin) 一次就是不得了。”蔣先生演講雖稍有戲言成分,但我認為(wei) 還是有一定道理在內(nei)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為(wei) 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集大成者。在臨(lin) 繪過程中,既能學會(hui) 宏觀把握廣闊場景和精細刻畫具體(ti) 情節的技巧,又能融會(hui) 貫通多種畫科的技藝(界畫、白描、水墨、渲染、皴擦等)和各種實物的寫(xie) 實能力(街道、舟橋、寒林、坡石、流水、牲口、人物等),而這些還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擅長展示宏大場景畫家的基本要素。如何將廣泛博取的藝術組合能力、將前人各類畫科之所長有選擇地融匯於(yu) 方寸並有所創新,糅入清雅蘊藉的文人氣息,避免墮入俗匠之趣,這才是我更進一步的收獲。在此也建議廣大美術愛好者,可以完整臨(lin) 摹一遍《清明上河圖》,確實受益匪淺,其樂(le) 無窮。

  結語

  古今中外名畫浩如煙海,但至今沒有一幅作品能像《清明上河圖》不斷出現競相效仿摹製的高潮。臨(lin) 本、摹本、仿本、撫本、異本、別本,甚至偽(wei) 本、贗本層出不窮。這些版本雖不能與(yu) 真跡相提並論,卻因為(wei) 記錄下了各自特定時代的曆史文化信息,也成了“稀世珍品”,甚至是“無價(jia) 之寶”。戴立強先生在《異本考述》一文中指出:“傳(chuan) 世或文獻記載的《清明上河圖》異本之多,無任何一件古代繪畫可比擬,堪稱‘千年奇畫’。”

  《清明上河圖》不同版本的不斷出現,明顯帶著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深刻印記,它們(men) 就像是中國文化的形象代言,一個(ge) 自帶無限光環的大IP,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不斷彰顯、推廣和普及著中華文脈和精神。作為(wei) 國人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文化輸出力度的加大,《清明上河圖》必將成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中最貴重的文化財富,最耀眼的文化精品!

  我是幸運的,憑一支纖筆,兩(liang) 次通臨(lin) ,為(wei) 這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留下和張擇端真跡一樣“真實”的當代二十一世紀版《清明上河圖》,並得到許多專(zhuan) 家的認可;甚至已經有電影製片人相約,共商如何將《清明上河圖》大IP推向大銀幕……

  我又是幸福的,因為(wei) 我的真誠,我的夢想不斷照進了現實!難道還有比這更令人快樂(le) 的事情嗎?人生在世,夫複何求?

  作者:梁秀嶷,三晉文水人。宋畫複製專(zhuan) 家,影視編劇作家,開封“清明上河圖研究會(hui) ”會(hui) 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