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鐵路“蛙人”的“水之道”

發布時間:2023-02-02 15:3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波光瀲灩之下,繽紛絢麗(li) ,夢幻神奇,這是近日爆火的電影《阿凡達:水之道》中對“水”的視覺呈現。然而,在春運繁忙的景象背後,鐵路“蛙人”演繹的“水之道”卻是另一番情景,幽閉、渾濁、暗流、低溫……危險和艱辛無處不在。

  旭日東(dong) 升,寒風凜冽。1月12日一大早,鐵路“蛙人”一行9人穿戴整齊,迎著晨光,頂著寒風,開啟了一天的“水下之旅”。

  28歲的張騫是這支隊伍的隊長,今年春運是他保障鐵路安全的第6個(ge) 年頭。這支“蛙人”團隊來自鐵道戰備舟橋處潛水段,有9名潛水員,平均年齡27歲。他們(men) 一次次潛入隱秘的水下,承受低溫、泥汙、惡劣環境對身體(ti) 的磨礪,隻為(wei) 守護萬(wan) 千旅客回家的路。

  檢查裝備、著潛水服、背氧氣瓶……張騫像往常一樣,從(cong) 衝(chong) 鋒船上縱身一躍,一頭紮進冰水。四周瞬間陷入無聲、黑暗和冰冷之中,已有6年潛水經驗的他,仍不免感到孤獨和恐懼。潛至水下12米深處,他搓了搓被冰水泡透的雙手,開始用水下攝像頭對橋墩進行360度全方位掃測。

  張騫用腰腹力量帶動腿部,一刻不停地打著腳蹼,或懸停在水中,或潛入到水底,沿著橋墩上下遊移,時不時與(yu) 衝(chong) 鋒舟上的隊員連線對話,報告水下橋墩“病害”狀況。橋上的檢測人員借助三維圖像聲呐、多波束測深係統等高端設備,將橋墩表麵和水下地形地貌掃測出來,詳實記錄橋墩問題,建立一橋一檔“健康檔案”。

  三四個(ge) 小時後,一番操作完畢,張騫浮出水麵,體(ti) 力幾乎消耗殆盡,累得癱坐在地,但看到自己辛勞付出換來的“體(ti) 檢報告”,他會(hui) 心地笑了。

  從(cong) 事潛水這份苦差事,有人問他是否想過放棄。“既然注定與(yu) 水有著不解之緣,那就學會(hui) 適應‘水’,學習(xi) ‘水’的品質。”張騫坦言,“要想把潛水技能掌握好,隻有下一番苦功,錘煉精湛的技術和鋼鐵般的意誌。”

  這支小小的潛水隊,起源於(yu) 我國第一支專(zhuan) 業(ye) 潛水隊伍——組建於(yu) 1948年12月的東(dong) 北野戰軍(jun) 鐵道縱隊第三支隊橋梁大隊潛水班。

  這支隊伍因戰而生,向水而為(wei) ,曾護送解放軍(jun) 解放江南,曾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曾勇赴唐山抗震救災……先後培養(yang) 出200餘(yu) 名潛水戰士,執行過的潛水任務不勝枚舉(ju) 。70餘(yu) 年初心如磐,勇往直“潛”,鐵路“蛙人”肩負守護鐵路行穩致遠的職責使命,在江河湖海描繪了生生不息的“水下傳(chuan) 奇”。

  “每一位新入隊潛水員的‘第一課’就是聆聽老同誌講述‘水底英雄’王吉珍等人的紅色故事,大家無不為(wei) 之震撼和鼓舞。”張騫說。

  如今,王吉珍等6名潛水英雄的紀念碑和烈士墓依然坐落在京滬鐵路淮河大橋橋頭,成為(wei) 鐫刻鐵道兵紅色印跡的一處教育基地。一代代潛水員在英雄的感召下,愈挫愈勇。

  鐵道兵最後一名潛水員、舟橋處潛水段副段長劉欽嶺是新一代鐵路“蛙人”的領頭師傅,工作之餘(yu) ,他常常講起從(cong) 前那些跌宕起伏的潛水故事。“師傅的話給我們(men) 這些徒弟上了一堂堂生動鮮活的紅色教育課。”張騫感慨。

  實際工作中,危險無處不在,正是靠著這種精神的傳(chuan) 承和堅定信念,張騫和同事們(men) 一次次化險為(wei) 夷。

  2020年春運,在山東(dong) 濟陽黃河大橋實施檢測任務時,張騫作為(wei) 探路者,頂著刺骨的寒風,第一個(ge) 潛入冰水。從(cong) 下遊逆流而上,流速越來越大,周圍伸手不見五指,冷水衝(chong) 擊著腦袋,雙手失去知覺,張騫費力地一點點向前蠕動,一個(ge) 激流沒抓穩,險些被水流衝(chong) 起來。他迅速調整狀態,用師傅常說的“沉著冷靜,膽大心細”8個(ge) 字告誡自己,雙手一把抓住水下的附著物,雙腳也夾住了一塊大石頭,這才慢慢回到下水點。

  2022年9月檢測津滬線雙線88號鐵路橋時,那裏的水體(ti) 渾濁發臭,汙染嚴(yan) 重。沒有更好的解決(jue) 方案,張騫毅然決(jue) 定第一個(ge) 下水。潛至水下4米深處,眼前一片混沌,盡管周圍充斥著惡臭,引發陣陣惡心,偶有皮膚瘙癢,他仍咬牙堅持完成任務。其他“蛙人”在張騫試水之後,接續潛入水底,共同分擔這次苦累髒臭的任務。“從(cong) 臭水裏上來,惡心得想吐,身上的臭味兩(liang) 天才散去,皮膚也癢了好幾天。”張騫笑稱。

  2022年,舟橋處的檢測版圖全麵拓寬,全年共承攬41座橋梁的檢測任務,完成產(chan) 值近500萬(wan) 元。自2016年創新開辟橋梁水下檢測業(ye) 務以來,這支“蛙人”團隊的檢測足跡輾轉京滬線、京九線、膠濟線、津滬線等數十條鐵路主幹線,實現對膠州灣跨海大橋、蘭(lan) 州東(dong) 港黃河鐵路大橋、京滬線蚌埠淮河鐵路橋、濟青高速濰河特大橋等100多座橋梁的水下“體(ti) 檢”。

  結束了一天的繁忙,張騫和隊員們(men) 依然鬥誌昂揚。“今年,春運客流激增,密集的高鐵運營量也加大了橋梁負荷。我們(men) 會(hui) 繼續紮根‘水下’,堅守‘站位’,當好人民鐵路的‘衛士’。”

  夜空中繁星點點,橋上高鐵飛馳而過,橋下“蛙人”整理行裝。這支青年突擊隊24小時待命,隨時準備戰鬥。他們(men) 即將奔赴下一個(ge) “戰場”,守護萬(wan) 千旅客回家的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通訊員 王欣欣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