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流浪地球2》《三體》等引熱議,國產科幻影視劇駛向哪兒

發布時間:2023-02-03 16:34:00來源: 人民日報

  原標題:《流浪地球2》《三體(ti) 》等作品引發熱議——

  中國科幻影視 駛向廣袤藍海(文化市場新觀察)

  核心閱讀

  正在播映的《流浪地球2》《三體(ti) 》等影視作品,引發熱議。近年來一批科幻影視作品相繼湧現,讓人們(men) 看到這類題材作品,在世界觀建構、價(jia) 值觀傳(chuan) 遞、故事情節設置、類型化探索、工業(ye) 水平提升等方麵取得的長足進步。國產(chan) 科幻影視劇,正在不懈探索中駛向廣闊無垠的藍海。

  今年春節期間,科幻題材影視作品成為(wei) 人們(men) 關(guan) 注的熱點,無論是電影《流浪地球2》,還是電視劇《三體(ti) 》,都引發了熱烈討論。

  2019年電影《流浪地球》上映時,原著作者劉慈欣曾說:“從(cong) 《流浪地球》開始,中國科幻電影正式啟航了。”4年過去,《獨行月球》《明日戰記》《流浪地球2》《三體(ti) 》等作品相繼湧現,讓人們(men) 看到這類題材作品,在世界觀建構、價(jia) 值觀傳(chuan) 遞、故事情節設置、類型化探索、工業(ye) 水平提升等方麵取得的長足進步。國產(chan) 科幻影視劇,正在不懈探索中駛向廣闊無垠的藍海。

  科學顧問

  賦予影視“曆史的質感”

  導演郭帆問:“您心目中比較理想的科幻片是什麽(me) 樣貌?”

  劉慈欣回答:“如果我們(men) 的科幻片能拍得像未來的曆史的話,那麽(me) 它對我們(men) 的意義(yi) 就更大一些。”

  在電影裏呈現出“曆史的質感”,成為(wei) 郭帆創作《流浪地球2》的目標,這對影片中科學理論和科學實踐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噴射藍光的行星發動機、洞悉一切的量子計算機、直衝(chong) 雲(yun) 霄的太空電梯……《流浪地球2》中的“硬科技”元素讓觀眾(zhong) 大呼過癮。這些“硬科技”是由一係列嚴(yan) 謹縝密的想象、設計、計算、推演得來的,多名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作為(wei) 科學顧問,幫助影片完善世界觀架構和視覺呈現效果。

  科幻電影《獨行月球》的片尾字幕,曾用單獨一屏展示了“科學顧問”。該片導演張吃魚透露,科學顧問從(cong) 籌拍階段就已經介入,“比如,返回艙起飛時,指揮口令倒計時最後念‘零’還是‘點火’?我們(men) 必須向專(zhuan) 家求證。”

  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了被稱為(wei) “科幻十條”的《關(guan) 於(yu) 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chan) 、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yang) 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其中包括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係機製,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隨後,國家電影局和中國科協牽頭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並從(cong) 航空航天、天文與(yu) 物理等領域,聘請了一批兩(liang) 院院士、權威專(zhuan) 家和優(you) 秀科技工作者,擔任科學顧問庫專(zhuan) 家,為(wei) 科幻電影劇本創作、影片拍攝等提供專(zhuan) 業(ye) 谘詢、技術支持、科學把關(guan) 等服務,不斷提高我國科幻電影科技含量和科學魅力,不斷擴大中國科幻的藝術感染力和文化影響力。

  此外,2020年底,中國科普作家協會(hui) 成立科學與(yu) 影視融合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這是我國首個(ge) 由優(you) 秀科學家和電影人組成的跨界交流平台,第一批成員包括古生物學家汪筱林、恒星級黑洞首席科學家苟利軍(jun) 、計算數學家劉歆等科學家,以及陸川、郭帆、陳思誠等電影導演。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是《流浪地球2》科學顧問團隊中的一員,他為(wei) 影片貢獻了關(guan) 鍵理論——人在回路,為(wei) 影片中超級人工智能的誕生提供了科學概念基礎。

  “好的科幻影視劇一定要紮根於(yu) 現有的科學認知。無論是對科技概念的認知,還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知,都必須讓觀眾(zhong) 感覺是有可能發生的,要設計出一個(ge) 可信又完整的世界觀。大到重要的科技概念體(ti) 係的設計,科技產(chan) 品、場景的科學解讀,小到一些技術的名稱、設備的外觀,機構的名稱、人物的職務、組織的架構等。”王元卓說。

  電視劇《三體(ti) 》總導演楊磊介紹,創作團隊在前期花費了3個(ge) 多月的時間采訪射電天文、天體(ti) 物理、納米技術、粒子對撞等各個(ge) 領域的科學家。

  有評論家認為(wei) ,來自科學家的專(zhuan) 業(ye) 意見為(wei) 科幻影視劇插上了科學的翅膀,讓這些作品更加具有現實觀照性。從(cong) 這些作品開始,國產(chan) 科幻影視劇真正踏上了具有科學理論支撐的旅程,這無疑將讓藝術創作的腳步走得更遠更紮實,當觀眾(zhong) 圍繞這些作品中的理論、現象展開討論時,也會(hui) 受到更多來自科學的滋養(yang) 。

  科技發展

  支撐高工業(ye) 級別的大片

  1月30日,中核集團“喊話”《流浪地球2》的一條微博引發關(guan) 注。“#流浪地球#你們(men) 盡管想象,我們(men) 負責實現。”微博海報上“我們(men) 致力於(yu) 將科幻變為(wei) 現實”的壯語,透露出科幻影視作品對科學技術進步的驅動力。隨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建築、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國家隊”紛紛加入這次“喊話”的行列。“大國重器”的聯動,令人感佩中國科技不斷提升的決(jue) 心。

  曾經,中國的科幻影視作品成本較低,構想相對簡單,影響力也有限。

  《流浪地球2》上映後,郭帆說,他對於(yu) 拍攝高工業(ye) 級別的大片更有底氣了。這份底氣,一方麵來源於(yu) 近年來我國航空航天科技的發展,為(wei) 國產(chan) 科幻影視劇的創作提供了土壤和支點。“觀眾(zhong) 經常看到航天員出艙、中國空間站建設等新聞,所以電影中呈現這些科技成果的時候,觀眾(zhong) 會(hui) 相信這是我們(men) 可以做到的。”

  底氣的另一部分,則來源於(yu) 我國近年來生產(chan) 製造業(ye) 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新技術的應用,為(wei) 科幻影視作品的創作生產(chan) 帶來的全新的技術手段。

  郭帆舉(ju) 例說,在創作《流浪地球》時,很多特殊道具的製作要學習(xi) 國外團隊。“而《流浪地球2》裏95%以上的道具,從(cong) 車輛到外骨骼裝甲,不管是硬質的還是軟質的,全部都是我們(men) 自己去完成製作的。這有點像是‘彎道超車’,不是說我們(men) 一下就超越了好萊塢幾十年的積累,而是我們(men) 的進步是建立在中國科技發展的基礎上的,是符合發展規律的。”

  是否能做好生物視效,是衡量特效水平的直接標誌。據了解,在《獨行月球》裏,金剛鼠剛子的總鏡頭量占到全片特效鏡頭的20%,很多鏡頭持續做了一年多。其中剛子咬了一口餅幹,身後背景變成了大草原的鏡頭,就迭代了非常多的版本,耗時11個(ge) 月。

  建設一套完備的電影工業(ye) 體(ti) 係,不光需要設備和技術,更在於(yu) 流程和標準。《流浪地球》拍攝完成後,郭帆工作室和北京電影學院聯合成立了電影工業(ye) 化實驗室,致力於(yu) 建立和完善電影工業(ye) 的標準化管理和運作流程。“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們(men) 追求的目標不再是單一鏡頭做得多麽(me) 精美,而是有流程管理地去完成幾千個(ge) 相對水平不錯的鏡頭製作。”郭帆說。

  科幻影視劇的熱播,也映照著中國科技的蓬勃發展。

  “科幻是基於(yu) 科學的幻想,科技是科幻的基礎,科幻是科技的未來。麵向未來思考,也許科幻將來會(hui) 變成現實。”楊磊說,“比如製造《流浪地球2》裏的太空電梯,需要《三體(ti) 》中物理學家所研究的納米材料。我們(men) 從(cong)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了解到,這種材料是真實存在的,如果未來能夠量產(chan) ,也就意味著太空電梯將成為(wei) 現實。可以說,科幻影視作品本身就提振了我們(men) 的信心。”

  許多觀眾(zhong) 在看完《流浪地球2》和《三體(ti) 》後對作品中的科學設備、理論展開了討論,有的還提出了質疑。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科幻作家吳岩認為(wei) ,這種交流、碰撞有利於(yu) 科學普及和傳(chuan) 播,“科幻題材的影視劇在客觀上普及了科學知識,提升了公眾(zhong) 對科學的興(xing) 趣,提高了公眾(zhong) 的科學素養(yang) 。”

  吳岩表示,科幻影視作品本身也有助於(yu) 對電影技術的革新。“比如詹姆斯·卡梅隆拍攝《阿凡達》,用十幾年時間摸索出了3D拍攝技術,此後,3D拍攝技術在世界範圍內(nei) 得到了普及。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未來在中國科幻影視作品的創作中,也有可能誕生新的拍攝技術,從(cong) 而推動影視科技的進一步發展。”

  科幻文化

  拓寬人類思考的疆域

  《流浪地球2》上映後,一名小觀眾(zhong) 寫(xie) 信給王元卓:“電影裏的人類科技已經十分發達了,笨笨這樣的機器人非常智能,為(wei) 什麽(me) 不讓它們(men) 去月球,而是讓那麽(me) 多宇航員去呢?”

  王元卓在回信中寫(xie) 道:從(cong) 現實設定來講,要在很短的時間內(nei) 完成任務,隻有經過高強度訓練的人才有可能勝任,而人工智能尚未發展到相應水平;更為(wei) 重要的在於(yu) ,電影是要有情感、有矛盾、有衝(chong) 突的,如果任何任務都可以由機器人去完成,那麽(me) 就看不到人的情感流露了。

  對於(yu) 科幻影視劇來說,科技應當扮演什麽(me) 樣的角色?科學技術和故事情節之間如何達到平衡?采訪中,專(zhuan) 家和創作者們(men) 一致認為(wei) ,科幻影視作品不是科學紀錄片,它需要幻想設定,最終服務於(yu) 故事情節的發展。

  “科技不能成為(wei) 劇情的絆腳石,更不能束縛影視劇的情感表達。”王元卓說。4年前,王元卓因其為(wei) 女兒(er) 手繪的《流浪地球》講解圖而走紅網絡,幾年來,他創作的《科幻電影中的科學》係列手繪科普圖書(shu) 已出版3部。他覺得,《流浪地球2》是在全球視角下的大片,“在這樣一個(ge) 宏大的世界觀的設定下,中國人不但有話語權,有主導力,還有責任和擔當,這一切是讓觀眾(zhong) 感到非常振奮的真正原因。”

  郭帆表示,《流浪地球2》希望傳(chuan) 遞出的是中國人對“團結”的渴望和堅守,“在科學技術的包裹下,這部電影傳(chuan) 遞出了中國人的價(jia) 值觀。中國科幻電影要植根於(yu) 中國文化,再結合我們(men) 今天的技術去完成中國式的表述,這才是屬於(yu) 中國人自己的科幻電影。”

  科幻影視劇的視覺化呈現,也為(wei) 人們(men) 更好地走近廣義(yi) 的科幻文化拓寬了渠道。“科幻文學為(wei) 科幻影視劇的創作提供了豐(feng) 饒的土壤,但閱讀科幻文學需要很強的想象力,容易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三體(ti) 》總編劇田良良說,“影視劇就是打開更廣闊的科幻文學、科幻文化的鑰匙,它能夠通過視覺化呈現,把複雜的理論和故事變得更容易理解,讓更多人願意走近科學的世界,進而拓寬人類思考的疆域。”

  專(zhuan) 家表示,當前,中國科幻影視作品的創作還處於(yu) 起步階段,規模化發展仍然不足。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影市場的進一步繁榮,有理由相信,中國科幻影視作品的發展將迎來更加百花齊放的春天,在世界科幻影視作品之林書(shu) 寫(xie) 自己的傳(chuan) 奇。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