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鄉村足球傳到新一代年輕人腳下 侗寨裏的“村超”聯賽

發布時間:2023-02-06 17:5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楊昌文有好幾位球友身懷“補足球”的絕技。

  這名酷愛足球的小學校長記得,上世紀90年代,他的家鄉(xiang) 貴州省榕江縣車江鄉(xiang) 還沒有足球場,喜歡足球的人會(hui) 在河沙壩(河邊的平地——記者注)上踢球。

  足球踢壞了,舍不得買(mai) 新的,人們(men) 把內(nei) 膽翻出來,用矬子磨出毛。再從(cong) 自行車內(nei) 胎上剪下一塊橡膠皮,也用矬子磨出毛,塗上膠水,粘到足球內(nei) 膽上,再用針線縫好外皮。

  那時人們(men) 不舍得買(mai) 貴的足球,再加上踢球太熱情,經常要補足球。10多塊錢的足球,和自行車內(nei) 胎、3.5元一瓶的膠水成了“絕配”。

  如今,補足球早已留在遙遠的過去,當地人對足球的熱愛還在延續。

  脫下球衣,都是親(qin) 戚

  臘月廿六,一場特別的足球比賽在榕江縣體(ti) 育場拉開帷幕。這是車江三寶侗寨8個(ge) 村的聯賽,被當地人戲稱為(wei) “寨超”聯賽或“村超”聯賽。

  賽場上的“畫風”有點特別,年紀最小的足球小將12歲,年紀最大的50多歲。脫下球衣,都是親(qin) 戚;上了球場,就是對手。

  在平原稀缺的貴州,楊昌文的家鄉(xiang) 榕江縣車江鄉(xiang) (該鄉(xiang) 現已拆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行政區域——記者注)是個(ge) 例外。這裏有萬(wan) 畝(mu) 大壩,大片大片平坦的土地,出產(chan) 豐(feng) 富的蔬菜、水果,供應全縣乃至外地。

  足球賽是大壩的“副產(chan) 品”。

  楊昌文記得,上世紀90年代,人們(men) 在河邊的草地上踢球。草地雖然平坦,但也坑坑窪窪,一不小心就會(hui) 崴了腳。後來,河邊有一片農(nong) 田被洪水衝(chong) 毀後廢棄。大約在2000年,他和一幫熱愛足球的朋友花兩(liang) 三個(ge) 月鏟平了這塊土地,拔掉雜草,砍下樹枝做成球門,再用石灰粉畫線,“自製”了一個(ge) 簡易的露天足球場。

  這個(ge) 已不存在的足球場見證了最早的幾屆“村超”。最熱鬧的那一年,有15支球隊參賽,場邊圍滿了人。

  關(guan) 於(yu) 足球賽,人們(men) 的記憶並不一致。六佰塘村的石文昌則記得,上世紀90年代至今,這樣的足球賽一直沒有間斷過。

  當地人對足球的熱愛,據說始於(yu) 上世紀40年代。楊昌文走訪過許多老人,大家的說法出奇地一致。抗戰時期,有兩(liang) 所大學遷至榕江縣。學校圍牆內(nei) ,大學生們(men) 踢足球、打籃球、打乒乓球。圍牆外,是好奇張望的當地百姓。

  再後來,“足球熱”傳(chuan) 到了圍牆外。

  全民比賽

  大年初三,“村超”繼續。

  春節前,從(cong) 臘月廿六到臘月廿八比賽3天,然後人們(men) 置辦年貨,準備過年。剛過完年,換上球服繼續比賽。

  初三這天,主辦方還補了個(ge) 開幕式。伴著運動員進行曲,各村球童跟隨球員入場,這項始於(yu) 1998年法國世界杯的傳(chuan) 統,也在榕江縣的“村超”聯賽上得以延續。跟在孩子們(men) 身後的,是穿著藍色民族服裝的侗族婦女,她們(men) 是拉拉隊。

  開幕式上,除了慣常的儀(yi) 式,侗歌隊、侗族多椰舞蹈隊也受邀參加。對於(yu) 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縣城、鄉(xiang) 鎮來說,這堪稱“文化盛宴”。

  比賽的形式經曆過一番爭(zheng) 執。

  開始有人主張做成杯賽,也就是先踢小組賽,獲勝者晉級下一輪,直至決(jue) 出冠軍(jun) 。這類比賽的觀賞性強。但臨(lin) 時組委會(hui) 組長楊兵堅持要做成聯賽,他的理由是,如果做杯賽,平均每個(ge) 村隻能踢兩(liang) 三場比賽。如果舉(ju) 辦聯賽,參賽隊伍要跟每個(ge) 對手都過一遍招,每個(ge) 村隊要踢7場比賽。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隊員的參與(yu) 度。

  楊兵說,組委會(hui) 要求每個(ge) 村最多報40人,每場比賽最多可以換8名隊員——按照國際慣例,每場比賽最多換5人,為(wei) 了讓更多村民參與(yu) ,國際慣例隻好先靠邊站。

  楊兵從(cong) 初中開始踢球,從(cong) 輩分上來說,這名85後是村裏第三代足球愛好者。他從(cong) 小看著爺爺輩、叔叔輩的親(qin) 戚(爺爺輩其實隻比楊兵大20歲)踢球,耳濡目染,也入了足球的“坑”。

  在車江侗寨,足球賽是名副其實的“全民參與(yu) ”。全村的小男孩兒(er) 都是足球隊的“後備軍(jun) ”。

  楊兵所在的口寨村早早就意識到“足球要從(cong) 娃娃抓起”。孩子們(men) 從(cong) 小學開始訓練,在外上學的大學生假期回到家,要義(yi) 務帶小學生踢球。工作後,楊兵開始帶後輩踢球,到現在已經帶了三四屆。他10年前帶的第一屆隊員,成了今年參賽的主力。

  全村村民都是足球隊的“讚助商”。

  不寬裕的,捐個(ge) 10元、20元、50元;有實力的,捐100元、500元、1000元,甚至一次捐幾千元。楊昌文感歎說,月寨村(今年的冠軍(jun) 隊)比賽前號召為(wei) 球隊捐款,一天就募集了1萬(wan) 多元。

  這些錢平時用來給小隊員買(mai) 球衣、足球、訓練裝備。楊兵說,一年下來,也就花1000多元。

  對於(yu) 這些不算富裕的村莊來說,足球還有另一重意義(yi) 。村裏有不少留守兒(er) 童,如果沒有足球,他們(men) 的假期生活就沉浸在手機和遊戲中,可能早早就輟學打工。

  開賽前一周,臨(lin) 時組委會(hui) 發布了比賽通知。早些年,酷愛毛筆字的楊昌文會(hui) 邀請幾名寫(xie) 字好的老人,一起用毛筆寫(xie) “球訊”,寫(xie) 上幾十張,貼在各村村委會(hui) 的宣傳(chuan) 欄、村裏醒目的位置。

  近幾年,他們(men) 請廣告公司打印球訊,醒目的紅底黃字,列明各場比賽時間、對戰雙方,不光貼在村裏,還發抖音、視頻號、微信公眾(zhong) 號,號召大家來看球。

  比賽前,楊昌文和夥(huo) 伴們(men) 拿著喇叭走村串戶地喊:“走嘞!去看我們(men) 的小孩子踢球去嘞!”

  村民的熱情證明了這場“全民比賽”的熱度。

  球場邊,有人盤坐在地上,抱著一麵大鼓,擂鼓助威。“咚咚咚”的鼓聲剛落,鑼聲緊跟著響起。伴著鑼鼓聲,抱著孩子的年輕媽媽、頭發花白的老人、七八歲的稚童,興(xing) 高采烈地給本村球隊加油助威。

  把“村超”推廣出去

  比賽得趕在正月初七之前結束,因為(wei) 在外打工的人會(hui) 在這一天陸續返崗。

  正月初六,也就是最後一個(ge) 比賽日,月寨村包了兩(liang) 輛公交車,帶村民們(men) 來現場助威。楊兵記得,那天月寨村一共來了300多人。

  這是冠軍(jun) 的“囂張”。當天下午,比賽已無懸念,月寨村積分第一,穩得冠軍(jun) 。

  一等獎是一頭價(jia) 值3000多元的豬;二等獎次之,是價(jia) 值2000多元的豬;三等獎再次之,是價(jia) 值1000多元的豬。

  “得到的那頭年豬,我們(men) 用車拉著它從(cong) 一村拉到了十村,像是在炫耀勝利一樣,再拉回村裏的薩滿廟,然後全村一起‘打平火’(全村一起吃)。”月寨村隊長李騫笑道。

  今年這場比賽,12歲的小將李家潤成了人們(men) 關(guan) 注的焦點。楊昌文注意到,這個(ge) 孩子很靈活,無論是過人還是帶球,都非常敏捷。“看他踢球,就是一種享受。”楊昌文感歎。

  八九年前,縣裏新建了體(ti) 育場,楊昌文經常和球友去那裏參加友誼賽。這名49歲的老將對縣裏的足球場、足球隊和足球賽如數家珍,他說全縣的民間球隊有30多支(也有人說40多支),縣級足球比賽有3個(ge) 。在他微信上的七八個(ge) 球友微信群裏可以看到,大家幾乎每周末都要相約球場。哪怕下雨天、下雪天,他們(men) 照樣穿著短袖短褲,飛奔在綠茵場上,一個(ge) 鏟球,激起一片水花。

  他所在的足球隊以“快樂(le) 老男孩”命名,已經成立了10多年,成員有建築工人、電工,也有開挖掘機的、賣肉的。這群平均年齡40多歲的“老男孩”,把周末留給了愛好。

  這名小學校長參加過的最高級別的比賽是縣級足球賽,他的球友中有人參加過州裏乃至省裏的比賽。

  但楊昌文似乎並不在意比賽的級別,他想象著,未來要把“村超”推廣到全州,甚至全省,還要辦全國的“村超”邀請賽,邀請全國各地的村級足球隊來榕江縣比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雅娟 實習(xi) 生 龍東(dong) 連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