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九五後滁菊女孩攜父逐夢

發布時間:2023-02-06 17:4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安徽滁州市南譙區大柳鎮是滁菊的原產(chan) 地,清光緒《滁州誌》卷記載:“甘菊產(chan) 大柳者佳謂勝於(yu) 杭產(chan) 而不可多得”,明清時期滁菊是貢菊。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大柳鎮的安徽盛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1996年出生的劉銘璿是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在這片熱土上,和她一起攜手奮鬥的還有她的父親(qin) 劉國斌,這是一位幹了20多年農(nong) 業(ye) 的老把式,目前任大柳鎮農(nong) 機站農(nong) 藝師。

  從(cong) 小跟著父親(qin) 下田的劉銘璿,在大學課內(nei) 課外又加深了對現代農(nong) 業(ye) 的理解和認知。2019年,劉銘璿從(cong) 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金融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追逐夢想。

  但周圍有人覺得,大學生畢業(ye) 回農(nong) 村很沒麵子。劉銘璿卻不這麽(me) 認為(wei) ,她隻想幹實事。起初,她與(yu) 高校合作研發過富硒米,也去外省調研過金絲(si) 皇菊產(chan) 業(ye) ,最後下定決(jue) 心,想把家鄉(xiang) 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滁菊做強做大。

  她回憶,自己剛回來時,家鄉(xiang) 滁菊產(chan) 業(ye) 處於(yu) 萎縮狀態,種植規模和效益有限,企業(ye) 和農(nong) 戶之間的溝通和合作並不順暢。2020年,她試著走出第一步——在大柳鎮恢複性種植滁菊近500畝(mu) ,並建設滁菊加工廠。

  可真正上手實踐時,她還是吃了不少苦頭。2020年4月育苗時,由於(yu) 連續多月大旱,澆水又不夠及時,花苗死了一大片。到了滁菊第一茬花開時,遭遇霜降天氣,她帶著農(nong) 戶搶收4天,最終花瓣仍然呈灰色,產(chan) 量大幅減少。

  村裏有位老農(nong) 戶種了一輩子滁菊,劉銘璿一有空就上門學習(xi) 種植經驗,連花田中間的水溝要挖多深、到什麽(me) 時間節點需要掐去花頭、每個(ge) 時節該做哪些處理等細節,她都一一記下。

  她在試錯中總結經驗:“滁菊苗春天怕旱,夏天怕澇。9月10月份滁菊進入生長停滯階段,要格外保護好花瓣,沾上露水的菊花既壓秤,也影響產(chan) 品質量。”

  父女二人認為(wei) ,自己一家種不是做產(chan) 業(ye) ,要讓周邊老百姓跟著一起種,提升市場認可度才是王道。為(wei) 解決(jue) 群眾(zhong) 的後顧之憂,公司提供種苗、跟管技術,並跟農(nong) 戶簽訂協議,凡是農(nong) 戶種植出來的菊花,全部包銷售。這讓村民們(men) 吃下一顆定心丸。就連2021年減產(chan) 時,劉銘璿還堅持用每斤比市場價(jia) 高7元的價(jia) 格收購農(nong) 戶的滁菊。

  父女倆(lia) 用誠實經營得到村民認可,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及生產(chan) 總值逐步增加。劉銘璿注意到,之前,很多農(nong) 戶不信任她,對於(yu) 種植滁菊持觀望態度。近兩(liang) 年,到了秋天采收季,每天都有數十位鄰裏鄉(xiang) 親(qin) 來加工廠“求職”。這讓她成就感十足。她通過“產(chan) 加銷”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模式,固定帶動2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ye) 。2022年,她帶動大柳鎮種植1600畝(mu) 滁菊,農(nong) 戶平均每畝(mu) 田能有7000餘(yu) 元的收入,比原先大大增加。

  劉銘璿成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心目中的“致富帶頭人”,她也獲評安徽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先鋒榮譽稱號,2022年,她和父親(qin) 同時獲評“滁州好人”。公司也被授予“第六批安徽省大學生返鄉(xiang) 創業(ye) 示範基地(園)”稱號。

  3年來,公司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劉銘璿開始花心思突破滁菊產(chan) 業(ye) 瓶頸,深度挖掘其藥用價(jia) 值。為(wei) 此,她廣泛聯絡資源,與(yu) 中國藥科大學、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安徽農(nong) 業(ye) 科學院等開展產(chan) 學研合作。劉銘璿還擔任共青團滁州市南譙區委副書(shu) 記(兼職),為(wei) 了讓更多青少年了解滁菊,她投資打造占地麵積65.9畝(mu) 的盛柳滁菊產(chan) 業(ye) 科技園。在滁菊氣象監測站、滁菊植物保護監測站、滁菊高標準種植園等場所的建設中,每一處生動的標語,每一幅牆壁卡通圖案,都傾(qing) 注了她的巧思和心血。

  多年來,她和父親(qin) 心懷同樣的價(jia) 值觀——除了照顧好家庭,一定要為(wei) 社會(hui) 做些什麽(me) 有益的事。是滁菊讓他們(men) 有了幹勁和寄托。她覺得,未來,當離開某個(ge) 人或某家公司的加持和運作時,家鄉(xiang) 的滁菊產(chan) 業(ye) 如果依然能夠良性向好發展,她和父親(qin) 就可以欣慰地“退休了”。

  劉銘璿感慨,同學們(men) 大多在城市裏的產(chan) 業(ye) 園、科技園打拚,回到農(nong) 村發展的人寥寥無幾。她並沒有因此感到寂寞,而是把自己的事業(ye) 定義(yi) 為(wei) “彎道超車”——在大多數年輕人不願意去的行業(ye) 奉獻。今年,她準備為(wei) 這份事業(ye) 再添一把火,她要在縣城置辦全新的辦公場所,用來招引更多年輕人,讓追夢滁菊的團隊更強大。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姍姍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