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 跨越半個世紀的深情守護

發布時間:2023-02-06 17:5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眼神,清澈且堅定;笑容,溫暖又親(qin) 切;雙手,粗糙而有力。

  “七一勳章”“時代楷模”“全國三八紅旗手”……雖有眾(zhong) 多榮譽傍身,但今年62歲的卓嘎,看起來仍如西藏千千萬(wan) 萬(wan) 的牧民一樣——勤勞、淳樸、善良。

  新春時節,連續幾天,我們(men) 在西藏邊境玉麥鄉(xiang) 與(yu) 卓嘎在一起,看她喂牛,找她攀談,聽她宣講,同她巡邊,尋找心中的答案:

  是什麽(me) 樣的信仰,讓卓嘎和父親(qin) 、妹妹一起,作為(wei) 玉麥鄉(xiang) 僅(jin) 有的居民頑強生活幾十年,守衛祖國的領土?

  是什麽(me) 樣的力量,讓來自北京的關(guan) 懷,精準滴灌在祖國邊陲的玉麥,讓天塹變通途,把“三人鄉(xiang) ”變為(wei) 小康鄉(xiang) ?

  是什麽(me) 樣的精神,鼓舞高原上的人們(men)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在這個(ge) 世界屋脊的邊陲小山村,我們(men) 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

  為(wei) 了祖國安寧

  數十年頑強守望

  新春時節的清晨,當天安門廣場舉(ju) 行升旗儀(yi) 式的時候,距離北京四千公裏之遙的西藏隆子縣玉麥鄉(xiang) ,卓嘎、央宗和村民們(men) 一起,穿戴整齊,也在雪山下莊嚴(yan) 地升國旗。

  玉麥和北京,始終心連心。

  晨曦中,伴隨著雄壯的國歌,五星紅旗緩緩上升,卓嘎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見到五星紅旗的情景。

  那天,父親(qin) 桑傑曲巴拿著從(cong) 外麵買(mai) 回來的紅布和黃布,又裁又剪。

  看著父親(qin) 穿針引線,將黃布剪裁成“像花又不是花的圖形”,並精心地將它們(men) 縫製在長方形的紅布上,姐妹倆(lia) 不禁好奇地問道:“這是什麽(me) ?”

  父親(qin) 笑著說:“這是中國最寶貴的東(dong) 西。”

  那一天,在這個(ge) 中華人民共和國邊陲的小山村,一麵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這麵國旗,就是父親(qin) 用手縫製的國旗。

  為(wei) 什麽(me) 對於(yu) 這片土地來說,升國旗會(hui) 如此重要?

  很多年後,卓嘎和央宗姐妹倆(lia) 才慢慢明白:國旗就代表著國家,國家就是腳下的土地。守護土地,就是守護國家。

  玉麥,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因為(wei) 長年隻有桑傑曲巴和女兒(er) 卓嘎、央宗三人,曾經這裏被稱為(wei) “三人鄉(xiang) ”。

  翻閱曆史,玉麥規模最大時有20多戶300多人。隨著人們(men) 陸續遷出重山阻隔、交通閉塞的玉麥,比半個(ge) 上海市麵積還大的玉麥鄉(xiang) ,唯餘(yu) 桑傑曲巴一戶人家。

  就連犛牛都知道要去水草豐(feng) 美的地方生活,更何況是人?

  卓嘎和央宗哀求父親(qin) ,“咱們(men) 也搬走吧。”

  但桑傑曲巴很倔強,“如果我們(men) 走了,這塊國土就沒人了!”

  “玉麥是中國的領土,有土地就得有人,即便再孤獨、再艱苦,也得為(wei) 這塊土地留下來。”

  於(yu) 是,三個(ge) 人組成的小家,牢牢地守在祖國的邊境線上;三個(ge) 人組成的“人口最少鄉(xiang) ”,錨定了一個(ge) 國家的坐標。

  父女三人堅守,等來了玉麥的“蝶變”。1996年,政府選派的幹部、醫生為(wei) 玉麥注入“新鮮血液”,同年兩(liang) 戶新居民搬進玉麥,當地居民增至18人。

  如今,曾經的“三人鄉(xiang) ”已經發展到67戶200多人。

  風雪邊關(guan) 寫(xie) 忠誠,家國情深展擔當。一家三口人的信仰,變為(wei) 人民對國家的忠誠守望——家是玉麥,國是中國。

  黨(dang) 的光輝照邊疆

  邊疆人民心向黨(dang)

  玉麥鄉(xiang) 的清晨,是從(cong) 清脆的玉麥河水聲和屋頂的炊煙中蘇醒過來的。趕上好天氣,天空格外湛藍,陽光潑灑在紮西孜巴山頂,恰如五年多前的那一天。

  2017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卓嘎、央宗姐妹倆(lia) 回信。

  總書(shu) 記在回信中說:

  “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邊境高原上,你們(men) 父女兩(liang) 代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守護著祖國的領土,這種精神令人欽佩。”

  “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wan) 家的平安。”

  “希望你們(men) 繼續傳(chuan) 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zhong)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

  卓嘎說,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邊遠山區看望慰問群眾(zhong) ,就萌生了告訴總書(shu) 記我們(men) 生活很好的念頭,“沒想到總書(shu) 記真的給我們(men) 回信了。”

  2018年2月,西藏開始實施以“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wei) 主題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將邊民脫貧致富和守邊固邊相結合,聚焦“水電路訊網、科教文衛保(社會(hui) 保障)”十項提升工程,著力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加快邊境地區發展。

  同年3月,當選為(wei) 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卓嘎,走進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滿懷欣喜和感激,她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向大家展示玉麥鄉(xiang) 的藍圖——小康新玉麥。

  從(cong) 2018年開始,玉麥鄉(xiang) 開展邊境小康村及配套設施建設,輕鋼龍骨架構民居及排水、通訊、學校、中心公園等公共服務設施拔地而起。2019年,國家投資超5億(yi) 元、總裏程50公裏的曲玉柏油公路改建工程全麵完工,解除了玉麥每年大雪封山的困擾;同時,國家電網將10千伏的輸電線路接入玉麥,玉麥人用上了安全穩定的常明電。

  如今,藍圖已變現實,玉麥已建成小康鄉(xiang) ,2022年全鄉(xiang) 人均年收入近4.4萬(wan) 元,人均居住麵積達40平方米。不少村民用自家房屋開起了家庭旅館、小賣部、快遞站等……

  走進村民索朗次仁家,客廳內(nei) 爐火正旺,藏茶飄香。樓上的2間客房布置溫馨,幹淨整潔。

  “我們(men) 是2019年從(cong) 隆子縣熱榮鄉(xiang) 搬來的,最近在忙家庭旅館裝修的事。”索朗次仁說,夏天遊客多,客房供不應求。“我在外跑運輸,妻子在家經營客棧,兒(er) 子剛剛考上了大學,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wan) 元。”

  蔬菜基地的大棚裏,黃瓜、青椒、大白菜等十餘(yu) 種蔬菜長勢喜人、綠意盎然;幾十頭藏香豬在山上悠閑覓食,養(yang) 殖基地建成後進一步帶動群眾(zhong) 增收……

  正如卓嘎所說,“即使相隔萬(wan) 裏,玉麥離首都北京也很‘近’,總書(shu) 記跟我們(men) 心連心。”

  神聖國土的守護者

  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擠完牛奶,吃過早飯,卓嘎穿戴整齊,早早來到鄉(xiang) 政府會(hui) 議室。作為(wei) 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卓嘎要在這裏為(wei) 全鄉(xiang) 幹部群眾(zhong) 宣講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內(nei) 在要求。”卓嘎用藏語向幹部群眾(zhong) 邊宣講邊解釋,“我們(men) 要愛護家鄉(xiang) 的山山水水,守好國家的一草一木。”

  精神的傳(chuan) 承,從(cong) 不曾間斷。

  2018年,作為(wei) 玉麥鄉(xiang) 第一位大學生,央宗的兒(er) 子索朗頓珠大學畢業(ye) 後選擇回到家鄉(xiang) ,成為(wei) 玉麥鄉(xiang) 政府的幹部;2019年,卓嘎的大女兒(er) 巴桑卓嘎大學畢業(ye) ,回到玉麥鄉(xiang) 紐林塘村,成為(wei) 一名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幹。

  “我願意跟外公、媽媽、姨媽一樣,堅守這片土地,推動家鄉(xiang) 發展。”巴桑卓嘎說。

  受到卓嘎、央宗姐妹愛國守邊精神的感召,得益於(yu) 玉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完善,越來越多的群眾(zhong) 搬到這裏。

  紮西江村一家4口人於(yu) 2019年搬到玉麥鄉(xiang) 。麵對新環境,他們(men) 很快適應了新生活。

  “我們(men) 每月參加2次巡邊任務,每次來回10天左右,需要自帶帳篷、炊具和食物等。”紮西江村說,雖然路上或有危險,可每次巡邊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卓嘎姐妹就是我們(men) 的榜樣,要為(wei) 國家守護好這裏的山山水水。”

  巡山時,不少陡坡在70度以上,上山時要借助綁在樹上的繩索,下山時隻能屁股著地一點點前挪。巡山時,隊員帶上餅子、糌粑和風幹牛肉,在離河較近的宿營點休整。

  經常帶領大家巡邊的玉麥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胡為(wei) 民說,如今玉麥鄉(xiang) 人口越來越多,生產(chan) 生活半徑越來越大,這片國土守得越來越好。

  漫步玉麥鄉(xiang) ,一座座藏式小樓掩映在蒼鬆之間,幹淨整潔的村道通向人家,宛如一幅冬日裏的水墨畫卷。

  這裏的人們(men) ,巡山放牧,笑語歡歌,用心守護家園,用雙手努力讓家園變得更美好。

  “請總書(shu) 記放心,我們(men) 會(hui) 守好玉麥的一草一木,守護好國家的每一寸領土。”這是記者在玉麥聽到的最真摯的聲音。

  沒有人生而偉(wei) 大,但總有人在平凡中創造偉(wei) 大。恰如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乍看弱不禁風,卻能經風雪、耐嚴(yan) 寒,即使在寒風中也會(hui) 沐浴陽光,頑強挺立。

  (記者沈虹冰、翟永冠、陳尚才、範帆)

  新華社拉薩2月5日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