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兩個結合” 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兩(liang) 個(ge) 結合”是對曆史的深刻總結,是對規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對未來理論發展的正確引領,代表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新的覺悟、新的認識高度,也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強烈的文化自信與(yu) 文化自覺。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將“開辟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獨立成章,作為(wei) 第二個(ge) 集中論述的重大問題,凸顯了其重要性,也是報告的一個(ge) 鮮明特色和重大創新。正是在這一部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了“兩(liang) 個(ge) 結合”的新論斷。黨(dang) 的二十大開幕第二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廣西代表團討論時指出,“強調‘兩(liang) 個(ge) 結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原創性的”。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著眼於(yu) 解決(jue) 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作出了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是我們(men) 黨(dang) 一直強調並堅持的,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餘(yu) 年曆史中一條最寶貴的經驗,也是我們(men) 黨(dang) 的事業(ye) 不斷成功的法寶。
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黨(dang) 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毛澤東(dong) 領導軍(jun) 民在井岡(gang) 山建立第一個(ge) 農(nong) 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nong) 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從(cong) 進攻大城市轉為(wei) 向農(nong) 村進軍(jun) ,是中國革命具有決(jue) 定意義(yi) 的新起點。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dong) 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
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dong) 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wei) 借鑒,提出要創造新的理論、寫(xie) 出新的著作,把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正確道路。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提出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是一個(ge) 很長的曆史階段,嚴(yan) 格區分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nei) 部矛盾,正確處理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十大關(guan) 係,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ye) 化道路,尊重價(jia) 值規律,在黨(dang) 與(yu) 民主黨(dang) 派的關(guan) 係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的方針等一係列重要思想。這些獨創性理論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yi) 。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後,以鄧小平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作出把黨(dang) 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jue) 策,緊緊抓住“什麽(me) 是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這一根本問題,響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的命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men) 黨(dang) 以理論創新引領事業(ye) 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新的飛躍。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立足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變化,從(cong) 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統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一係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從(cong) 開辟農(nong) 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到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從(cong) 創立毛澤東(dong) 思想到確立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黨(dang) 的指導思想,這是一代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斷解決(jue) 革命、建設、改革麵臨(lin) 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不斷變化的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的過程。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使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yi) 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兩(liang) 個(ge) 結合”是對曆史的深刻總結,是對規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對未來理論發展的正確引領,代表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新的覺悟、新的認識高度,也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強烈的文化自信與(yu) 文化自覺。
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入中國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紮根中國大地,這絕不是偶然的。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積累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為(wei) 公、民為(wei) 邦本、厚德載物、親(qin) 仁善鄰等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價(jia) 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來重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早在抗日戰爭(zheng) 時期,黨(dang) 中央就強調“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是我們(men) 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you) 秀傳(chuan) 統的繼承者,把這一切優(you) 秀傳(chuan) 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dong) 西,而且將繼續加以發揚光大。”毛澤東(dong) 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ge) 發展;我們(men) 是馬克思主義(yi) 的曆史主義(yi) 者,我們(men) 不應當割斷曆史。從(cong) 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men) 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an) 。”毛澤東(dong) 把馬克思主義(yi) 的哲學原理同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樸素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哲學經典如《實踐論》《矛盾論》;對《漢書(shu) ·河間獻王傳(chuan) 》中“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的內(nei) 涵進行馬克思主義(yi) 的改造,提出了黨(dang) 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創造性地用 《詩經·大雅·民勞》中“小康”一詞來詮釋實現“中國式的四個(ge) 現代化”的發展目標。這些理論創新成果,既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又充滿時代氣息,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yi) 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強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ou) 勢”,五千多年沒有斷流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2021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我們(men) 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我們(men) 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有一個(ge) 顯著特征,就是善於(yu) 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和經驗。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參加黨(dang) 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指出的:我們(men) 走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跟中國文化密不可分”,“它內(nei) 在的基因密碼就在這裏,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個(ge) 基因。所以我們(men) 現在就是要理直氣壯、很自豪地去做這件事,去挖掘、去結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從(cong) 在一係列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對治國理政重大問題的講述,到在國際場合闡明中國原則、觀點和立場,再到在基層與(yu) 幹部群眾(zhong) 的傾(qing) 心交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經常會(hui) 引用一些古語諺語等。他不僅(jin) 對這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有精準的闡釋,而且賦予了新的時代內(nei) 涵,閃爍著新時代的思想光芒。比如,以“政之所興(xing) 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說明一個(ge) 政黨(dang) 、一個(ge) 政權的前途命運最終取決(jue) 於(yu) 人心向背,引“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說明空談誤國、實幹興(xing) 邦的道理,借“奢靡之始,危亡之漸”警示反對“四風”的必要性,用“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製”凸顯改革創新的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重要思想源泉,承繼中華文明人文精神、道德價(jia) 值、曆史智慧的精華養(yang) 分,開辟了在深厚傳(chuan) 統中取精用宏、固本開新的治國理政新境界,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也因此具有強大的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
隻有植根於(yu) 本國、本民族曆史文化,馬克思主義(yi) 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堅定曆史自信、文化自信,讓馬克思主義(yi) 牢牢紮根於(yu) 中國豐(feng) 厚的文化沃土中。
一代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曆程,積累了寶貴的曆史經驗,具有重要現實啟示意義(yi)
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是推進黨(dang) 的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百餘(yu) 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開拓中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一個(ge) 根本原因,就是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兩(liang) 個(ge) 結合”深刻指明了推進黨(dang) 的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揭示了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之樹常青的奧妙所在。
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最根本的是要守正創新,既要防止教條化的照搬照抄,也要防止忽視傳(chuan) 統的水土不服。正如黨(dang) 的第三個(ge) 曆史決(jue) 議指出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必須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做到“兩(liang) 個(ge) 結合”,要對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有全麵係統的掌握,要對本國國情有深刻準確的把握,要對本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懷有足夠的禮敬,使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yi) “服中國水土”“應時代所需”。
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要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yi) 新的時代內(nei) 涵、保持馬克思主義(yi) 的旺盛活力。做到“兩(liang) 個(ge) 結合”,要立足當代中國的偉(wei) 大社會(hui) 變革,在關(guan) 注和解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中作出新概括、獲得新認識、形成新成果,“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yi) 以新的時代內(nei) 涵”。
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要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yi) 鮮明的中國特色,形成為(wei) 人民所喜愛、認同、擁有的理論。做到“兩(liang) 個(ge) 結合”,就要按照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的,把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zhong) 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jia) 值觀念融通起來,讓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牢牢紮根。
“兩(liang) 個(ge) 結合”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新提出的原創性理論觀點,深化了我們(men) 黨(dang) 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的規律性認識,也是我們(men) 理解和把握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關(guan) 鍵。隻有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才能不斷譜寫(xie)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作者係中央黨(dang) 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李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