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遼寧省光明學校——7000餘名孩子溫暖的家

發布時間:2023-02-08 15:38:00來源: 人民日報

  “這是養(yang) 育了我14年的地方,感恩!”

  “孤兒(er) 不孤,在母校生活學習(xi) 的9年,足以溫暖一生。”

  在遼寧省光明學校(遼寧省孤兒(er) 學校)微信公眾(zhong) 號中,一條條讓人感動的留言,訴說著一個(ge) 個(ge) 畢業(ye) 生的心聲。

  遼寧省光明學校是一所社會(hui) 福利機構性質的學校,承擔適齡孤兒(er) 和事實無人撫養(yang) 兒(er) 童的九年義(yi) 務教育、中等職業(ye) 教育以及集中養(yang) 育,同時承擔著從(cong) 學校考取高中、大學、碩士生、博士生的學生的生活供養(yang) 責任。

  1965年建校以來,學校共養(yang) 育教育了7000餘(yu) 名孤兒(er) 。對走出去的孩子來說,這裏是他們(men) 溫暖的家。

  關(guan) 注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ge) 孩子成長為(wei) 最好的自己

  2022年12月23日,雪後,晨曦中的“遼寧省光明學校”7個(ge) 紅色大字鮮豔醒目。

  “學校已經放假,一部分學生回到了親(qin) 屬家中或所屬福利院,一部分留在了學校。”遼寧省光明學校校長梁立新說,“我們(men) 的老師不隻是授課老師,還是孩子們(men) 的家人。”

  遼寧省孤兒(er) 學校始建於(yu) 1965年,堅持“養(yang) 教並重、整體(ti) 育人”的辦學宗旨,秉持家校一體(ti) 辦學,教職工身兼家長和教師兩(liang) 種身份、雙重職責,努力讓每名孤兒(er) 有更好發展。

  跟隨小學部教學主任韓旭,記者走進教室。一張張可調節高度的課桌擺放整齊,教學設備一應俱全。教室的後麵是學習(xi) 園地,一張張照片記錄著孩子們(men) 在學校裏的成長與(yu) 收獲。

  “低年級學生的每節課都會(hui) 安排兩(liang) 名老師上課。”韓旭告訴記者,由於(yu) 孩子在學習(xi) 習(xi) 慣、能力等方麵存在較大差異,學校采取教輔同步、雙師課堂的辦法,解決(jue) 一名老師在講課中很難全麵照顧每位學生的問題。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麵向新時代,光明學校立足“辦適合孤兒(er) 的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從(cong) 學校實際出發,確定辦學思想;從(cong) 學生實際出發,不放棄、不耽誤任何一個(ge) 孩子,讓他們(men) 都成長為(wei) 最好的自己。”梁立新說。

  在光明學校,孩子們(men) 的心理健康受到更多關(guan) 注。擺滿玩具和沙盤的“心靈花園”教室,是學生們(men) 喜歡的地方。

  上午10時,心理老師王菲與(yu) 學生小洪(化名)正在開展一對一沙盤遊戲輔導。小洪在展架上把挑選的沙具放入沙盤中,創造屬於(yu) 自己的“小世界”。

  據小洪的班主任回憶,小洪剛入學時,總是緊張不安,不願意和老師同學交流。經過一年多的心理疏導,小洪逐漸開朗起來,笑容變多了,上課也會(hui) 主動發言。

  “學校專(zhuan) 門配備了6名專(zhuan) 職心理健康教師,並與(yu) 多家專(zhuan) 業(ye) 心理輔導機構合作,通過個(ge) 別心理谘詢、團體(ti) 輔導、心理轉介治療等多種方法為(wei) 孩子們(men) 提供幫助。”王菲說。

  為(wei) 讓學生成長為(wei) 更好的自己,學校秉持“多元發展”的培養(yang) 思路,確定了麵向普通高中、專(zhuan) 業(ye) 特長、職業(ye) 發展方向的“三型學生”人才培養(yang) 方案。

  學校開設了豐(feng) 富的興(xing) 趣特長課程,包括籃球、足球、羽毛球、合唱等。很多學生考取了音樂(le) 、美術、體(ti) 育專(zhuan) 業(ye) 學院,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學校還辦有職業(ye) 中專(zhuan) ,未能考入高中的孤兒(er) 學生可以升入中專(zhuan) ,學有一技之長。目前開設有幼兒(er) 保育、計算機、中西麵點等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學生的職業(ye) 技能。

  吃得好、穿得美,醫有保障,讓孩子生活得幸福

  中午11時,午飯時間。

  小學部二層食堂,孩子們(men) 秩序井然地排隊打飯。窗口小白板上,清晰地寫(xie) 著菜譜——紅燒鱈魚、青椒炒肉、溜豆腐、娃娃菜、菠菜雞蛋湯。主食是饅頭、花卷、米飯、烤紅薯。還有孩子們(men) 喜歡的香蕉和酸奶。

  “我們(men) 都是在營養(yang) 師指導下給孩子們(men) 做營養(yang) 配餐,每天午晚四菜一湯、兩(liang) 葷兩(liang) 素,每天一個(ge) 雞蛋、一袋奶、一份水果,還有點心、酸奶等。”餐飲服務中心主任崔巍介紹。

  “每個(ge) 月給學生包一次餃子,為(wei) 學生過一次集體(ti) 生日。”梁立新補充道。

  下午1—2時,是孩子們(men) 的午睡時間。在學生宿舍,孩子們(men) 的鞋在門口一字排開,一樣的款式顏色,不一樣的大小。

  “短袖、襯衫、衛衣、運動服、羽絨服……孩子們(men) 每個(ge) 季度的衣服都很齊全。日常生活用品也按需發放。黨(dang) 和政府把他們(men) 交給我們(men) ,我們(men) 就必須把他們(men) 養(yang) 育好。”小學生活老師王翠說。

  在光明學校,有衛生所,還配有一輛救護車。醫護24小時值班,學生患一般疾病,隨時可以得到診治;遇有大病能及時送往市內(nei) 大醫院診療。學生醫療被納入沈陽市城鎮居民醫療保障體(ti) 係和民政部“明天計劃”項目。

  相對完善的醫療條件,給了孩子更多保障。16歲的張笑依,剛入校時體(ti) 檢發現身體(ti) 異常,經診斷為(wei) 腰椎後突畸形,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hui) 終身殘疾。經過學校努力,2020年年初張笑依在北京做了手術,身體(ti) 逐步康複。“我現在能站直身子走路啦!”張笑依說。

  “省委和省政府十分重視學校發展,每年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社會(hui) 各界對學校辦學也大力支持,開展愛心助學活動。孩子們(men) 在愛的嗬護中健康成長。”梁立新說。

  以愛施教、以愛育愛,做孩子的知心人、引路人

  在光明學校,“愛的教育”理念早已浸入每一名師生的血液裏,融入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裏。愛伴隨著孩子們(men) 成長。

  每天下午4時20分,是生活老師來接學生放學的時間。寒假期間仍堅守崗位的張娜娜老師掰著手指講起了她的日常。“早晨6時30分,喚醒孩子,穿衣洗漱,晨練晨讀,陪孩子去食堂吃早餐,送孩子上課;下午4時30分,再到教室接孩子到食堂吃晚飯,飯後再陪孩子室外活動。晚上7時,接孩子回宿舍談心說話;晚上8時30分熄燈就寢;夜裏還要不定時巡寢,給睡熟的孩子們(men) 蓋好被子。”

  月亮爬上樹梢,正是溫馨的時光。十幾個(ge) 孩子邊看電視,邊偎在老師身邊悄聲說話。

  “老師,我喜歡五股辮。”“好好睡覺長身體(ti) ,明天早上給你梳新的。”

  “老師,今天我的鞋咋有點不得勁呢?”“你的腳又長了,我這就給你換雙新鞋去。”

  “學校倡導建立親(qin) 情型師生關(guan) 係,采取‘一生一師’活動,讓每名孩子在校園中都有一個(ge) 親(qin) 人。我們(men) 既要把孩子們(men) 照顧好,更要成為(wei) 他們(men) 可信賴的知心人和引路人。”梁立新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