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未有廈門 先有同安:千年古城的年輕態

發布時間:2023-02-08 16:3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逗趣詼諧的車鼓弄,朗朗上口的閩南語歌曲,意蘊悠長的古詩吟誦……日前,廈門市民文化節同安區閩南文化綜合展演在文體(ti) 中心熱鬧開場,當天的非遺傳(chuan) 承項目展演成了現場最受矚目的節目。

  現場不僅(jin) 有蓮花褒歌、歌仔戲、南音、荷葉說唱、答嘴鼓、車鼓弄等眾(zhong) 多非遺演出,還配套錫雕、珠光青瓷、漆線雕、捏麵人、竹編、草編等傳(chuan) 統非遺手工技藝展示。

  “未有廈門,先有同安。”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迄今有1700多年的曆史,是廈門曆史文化的根源地。近年來,廈門同安根植千年文化沃土,不斷活化修繕利用文物,挖掘古城深厚底蘊,讓古城更有“古味”,讓人們(men) 記住鄉(xiang) 愁,讓千年古城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強化文物修繕

  清朝末期,同安的陶瓷曾經遠銷海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比如大家熟悉的“珠光瓷”。如今在同安區祥平街道溪聲社區的後溪和坑仔口兩(liang) 個(ge) 自然村裏,依舊保留著不少陶器製作的曆史印記。

  在後溪自然村東(dong) 南,就有一座依斜坡地勢而建的龍窯——後溪龍窯。龍窯又稱長窯,它依一定的坡度建築,以斜臥似龍而得名。日前記者在現場看到,其保護修繕工作正有序推進,龍窯主體(ti) 已全部修繕完成,周邊環境整潔幹淨,地磚也已鋪設完成,整座龍窯煥發新朝氣。

  後溪龍窯作為(wei) 廈門市唯一還在運轉的龍窯,曾吸引了大量高校陶瓷藝術和文創人士前來,溪聲社區的陶藝也因此有了傳(chuan) 承基礎。同安區打算以此次修繕為(wei) 契機,探索打造一條由古龍窯文化帶、閩南風情區、鄉(xiang) 村康養(yang) 親(qin) 水休閑點組成的鄉(xiang) 村旅遊長廊,帶動溪聲社區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

  後溪龍窯以東(dong) ,還有另外五條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的坑仔口龍窯。目前已完成2條窯爐的修繕工作。其餘(yu) 3條窯爐的修繕工作,也已啟動招標。

  廈門五龍窯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柯福晟介紹,公司將依托坑仔口龍窯遺址,打造集“遊客綜合服務區”“陶瓷產(chan) 業(ye) 展銷區”“陶瓷主題遊樂(le) 園”“陶瓷產(chan) 學研校區”“曆史文化街區”五大功能分區的海西陶瓷文旅產(chan) 業(ye) 園。計劃引進一批國家級、省級技能大師,開設陶瓷藝術工作室,這將為(wei) 當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注入新動能。

  據了解,同安區對區域內(nei) 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全麵而規範的調查和複查,普查到現存文物古跡約500處,這些文物古跡多數散落在同安轄區鄉(xiang) 村。三年來,同安區文旅部門從(cong) 187處古厝建築中遴選出34處進行保護修繕並已完工。其中有盧戇章故居、陳延香故居、顏青雲(yun) 故居、蔡牽故居、總兵衙、同字厝等代表性名人故居,也有庶安樓等民居古厝,還有垵柄葉氏等祠堂家廟,以及坑仔口製陶窯址等陶瓷窯業(ye) 遺存。這些曆史文化遺存,與(yu) 古同安的軍(jun) 事、教育、商貿、生產(chan) 等領域息息相關(guan) ,是同安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讓海內(nei) 外華人華僑(qiao) 永遠記得他們(men) 根之所在。

  做好非遺傳(chuan) 承

  每逢周末,同安小坪村的蓮花褒歌傳(chuan) 習(xi) 中心就會(hui) 傳(chuan) 出陣陣悅耳的歌聲。褒歌愛好者們(men) 身穿民俗服裝,以即興(xing) 創作的方式,唱響田園牧歌。

  蓮花褒歌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曾僅(jin) 限於(yu) 在田間地頭上演唱的蓮花褒歌,經過不斷創新和提升,已經登上了中國原生民歌的演出舞台,也成為(wei) 同安邊遠山村文化展演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南音、歌仔戲傳(chuan) 承人林麗(li) 虹,桃李遍布同安,她說自己是歌仔戲、南音的女兒(er) 。為(wei) 更好傳(chuan) 承南音文化,推行“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她常年穿梭忙碌於(yu) 西塘小學、鳳崗學校、同安第一實驗幼兒(er) 園等校園間,每周最少有6天時間要到各個(ge) 學校去教孩子們(men) 學歌仔戲、南音、荷葉說唱……

  同安區不僅(jin) 注重非遺傳(chuan) 承,更掛牌成立古同安曆史文化研究院,聘請資深的文史專(zhuan) 家坐鎮研究院,致力於(yu) 同安曆史文脈的薪火相傳(chuan) ,培養(yang) 中青年文史研究人員,發掘和留存古同安曆史文化印記。

  挖掘古城底蘊

  同安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有著“宰相故裏”“閩學源頭”“提督搖籃”等重要的曆史文化名片支撐的“千年古城”。

  多年來,同安深入挖掘蘇頌與(yu) 朱子文化,打造了蘇頌國際文化節和朱子國際文化節兩(liang) 大“燙金IP”,不斷提升文化品牌影響力,推動資源優(you) 勢向發展優(you) 勢轉變。

  不久前舉(ju) 行的第十一屆廈門(同安)蘇頌國際文化節暨第七屆廈門(同安)朱子國際文化節文化論壇上,專(zhuan) 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方式,研討蘇頌和朱子文化的精神內(nei) 核與(yu) 傳(chuan) 承意義(yi) 。並舉(ju) 行了《咱厝的鄉(xiang) 音,咱厝的腔調》新書(shu) 發布儀(yi) 式,為(wei) 同安蘇頌本草園基地授牌。

  同安區社科聯主席林永富介紹,社科聯還依托同安朱子書(shu) 院聯合廈大、川大等10所高校,成功舉(ju) 辦《易經》與(yu)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認同、《道德經》與(yu) 中華優(you) 良家風家教傳(chuan) 承及“文化自信同安行”等係列活動。

  同安根植本地文化沃土,積極推動閩台民俗文化展示館、海峽兩(liang) 岸家風家譜研究中心等文化事業(ye) 落地落實,家風家譜研究中心設有古同安名人和各姓開廈始祖介紹展廳。這些舉(ju) 措既豐(feng) 富了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效地推動了兩(liang) 岸文化交流,讓兩(liang) 岸鄉(xiang) 愁更濃更美。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