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夏縣轅村發現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遺址
本報太原2月14日電(記者李建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對外公布2022年12個(ge) 重要考古項目,其中夏縣轅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引人關(guan) 注。專(zhuan) 家稱,該遺址距今5000多年,是山西運城環鹽湖地區目前發現麵積最大的核心聚落。遺址南依鹽湖,其海量的鹽業(ye) 資源與(yu) 遺址的形成、發展密不可分,對探索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發展進程中的資源控製與(yu) 利用具有重要價(jia) 值。
轅村遺址是以新石器時代和夏商時期遺存為(wei) 主體(ti) 的古代聚落遺址,位於(yu) 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裴介鎮轅村,地處鹽湖北部,蘆溝河兩(liang) 岸台地上,總麵積約110萬(wan) 平方米。近年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相關(guan) 文博機構,對轅村遺址進行了全麵調查和勘探,發現了仰韶中期的環壕,並對遺址地下遺存的分布情況有了整體(ti) 認識。
2022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夏縣文化和旅遊局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共發掘麵積1300平方米,發現灰坑58個(ge) 、房址4座、陶窯3座、漢代墓葬1座、明清時期墓葬1座,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玉石器和動物骨骼等。
據該發掘項目負責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曉毅介紹,此次發掘的主要收獲是發現了保存較好的仰韶晚期陶窯、房址和灰坑等重要遺跡。其中,陶窯以Y2保存較好,為(wei) 橫穴式升焰窯,由窯室、火膛、火道、火眼和操作坑組成,陶窯通體(ti) 長約300厘米,窯室內(nei) 出土有少量陶片,火膛內(nei) 發現小夾砂罐和夾砂盆各1件。房址分為(wei) 半地穴式、地穴式和窯洞式三種,出土陶片較少,在淺坑灶的填土中發現有製作串飾的石料,推測其為(wei) 製作串飾的作坊。出土的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等。以陶器為(wei) 主,器類有缽、碗、夾砂罐、喇叭口尖底瓶、鼎足、器蓋、盆、豆、陶刀、陶魚等,還發現有少量彩繪陶;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鑿、穿孔石刀、石鏃、石球、石耳璫等;骨器有骨針、骨鏃、骨鑽等;玉器有玉環。
王曉毅稱,此次發現的遺跡和大量陶器、石器等豐(feng) 富了晉南地區仰韶文化晚期的考古資料,對探索該地區的古代文化麵貌及聚落形態演變具有重要的意義(yi) 。通過轅村遺址曆年的考古工作,完整地揭示了仰韶文化早期至晚期的文化發展序列,為(wei) 研究晉南地區仰韶文化發展、演變、消亡提供了實物資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